分享

近十年被人逐渐淡忘的“中药双向调节”有何重大意义?

 zhengying0610 2016-04-12

下面我们再讲一个问题,中药双向调节现象有什么理论意义?

我们首先来讲一下什么叫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中药双向调节作用这个词是近20多年来中医药研究出现的一个新术语,它是指某一个中药既可以使机体从一个亢进的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也可以使机体从机能底下的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也就是让它趋于正常,最终使机体达到平衡状态。这就是双向调节。

比如说人参,人参既能够使中枢抑制的兴奋起来,也能使中枢兴奋得到抑制,能够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平衡,人参有这样的作用。它能够使人对抗寒冷的应激,也能够使人对抗高温的应激,表现出一个很好的抗应激作用,人参能够帮助我们适应两个极端的环境变化。这就是双向调节现象。

双向调节是怎么产生的?这个也有人做了很多的思考,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药物本身多种化学成份产生的药理多效性。也就是药物本身就有多种化学成份,不同的化学成分有相反的一些药理作用,所以就可以表现出双向作用。

西药发挥作用往往是靠一种成分,而每一种中药都是一个小的复方,同一种药物它可能具有不同的或者相反的两种作用,同一种药物可能含有药理作用一致的多个成分,也可能含有一定数量的药理作用相互对立的化学成份,也就是说里面既有苦味药,也有甜味药,那它化学成份上就是相互对立的。

那么中药发挥作用是多种化学成份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成分含量的多少作用于机体的受体和酶的不同都会使中药表现出它的多效性来。例如这个大黄里面含有番泻甙A,它是大黄泻下作用最强的有效成分,可是它另外还含有鞣质,鞣质具有收敛止泻的作用,这样同一个大黄里面就含有作用效果相反的两种成分,一个是泻下,一个是止泻。

像附子里面,它的去甲乌药碱在麻醉和不麻醉前每分钟静脉点滴1到4微克/公斤体重之后就能够使动脉和全身血管的阻力降低,产生一个降压的作用。但是附子中提取的氯化甲基多巴胺却有升压的作用。同样是一个附子,里面既有升压的成分,又有降压的成分,也就是说药物本身的多种化学成份产生的药理多效性是药物双向性调节现象产生机理之一,这是一个方面。

再一个就是相互拮抗成分的药理起效的剂量阈值和最大药效剂量值是不同的。两个相反的成分,这个成分起效的剂量,和另外一个成分起效的剂量不一样,它达到最大药效的剂量也不一样。这种情况就可能出现双相调节的现象。就单一成分而言,当剂量达到一定数值的时候就开始有效了,随着剂量增加,药理作用逐渐增强,当药物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获得最大药效的剂量以后,即使增加剂量药效也不再提高了,就像我们人的耐力一样,总是有极限的,到这个时候你再怎么着他都不会提高了,药理上也是这样。

如果含有药理作用方向一致的各种成分,它们的药理效应都一样,药理作用应该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假如说它们的成分都是一致的,它的作用都是一致的,那么随着剂量的增加疗效就应该增加了。如果药理作用相反的两种或者多种成分,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总的药理作用的强弱就给这两种成分组合时各自剂量的比值和各自随剂量而增加的药效增加幅度就有关系了,总而言之,取决于这两种药物的成分,而且取决于取效的范围。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能随着剂量的增加,彼此的作用就相互抵消了,但是也可能随着剂量的增加,某一个方向药理作用可能是逐渐是增强的,还可能随着剂量的增加,某一方面的作用是减弱的,就随着剂量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强了,甚至就减弱了。所以中药多成分中含有多个药理作用相似或者相对立的成分的时候,那么它们总体的药理效应就复杂得多了,不像西药单独的一个单体了。

所以在中药里面经常出现小剂量、大剂量的时候药理作用就不一样,就相反了。比如说以三七皂甙,对于血凝素诱导外周单核细胞产生白介素2,在低浓度的时候使它产生的多,到高浓度的时候反而抑制它的产生,所以同一个成分,能够使它产生一个双向的作用,仅仅取决于它的剂量。

那么人参皂甙对于中枢的影响是小剂量的时候中枢是兴奋的,大剂量的时候就是抑制的。黄芪也是,小剂量的时候血压升高,大剂量的时候反而降低。像这样的双向调节作用可以称为剂量依赖性双向调节作用,主要是因为里面有相互拮抗的药物成分,就是这个相互拮抗成分药理取效的剂量值和最大药效的剂量值不同,才产生了这种剂量依赖性的双向调节作用。

第三个方面,就是机体不同机能状态下,对各种药物成分反应的差异性,就是机体的状态不同,那么对同样的成分反应不一样,这也是药物产生双向作用的一个机理。药物的作用是以人的机能状态为基础的,人的机能状态不同,药物的作用也不同,当作用相反的两种成分同时作用于人体的时候,机体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的机能状态。比如说益母草对受孕的子宫是呈抑制作用的,但是对产后的子宫就是一个兴奋作用,这就是子宫所处的状态不一样,作用不同。

黄芪在人体免疫机能低下的时候,它可以使免疫功能提高,可是在人体免疫功能偏高的时候,又能够使它降低。人参它能够抗寒冷应激,也可以抗高温应激,这就是状态不同它都能够起作用,这类非剂量依赖性的双向调节作用可称之为中药适应原样作用,就是中药能让它恢复到应该恢复到的那一种状态的作用。

由上可知,中药含有的拮抗成分是产生双向调节作用的物质基础,机体机能状态是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的重要条件。

下面我们再讲一下双向调节的理论意义,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出现了这种现象的时候,它的理论意义是什么?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你不能说反正药是有双向调节作用就随便用吧,这不行。这种现象的理论意义表现在什么方面呢?

第一,它反应了中药理论认识问题的深刻程度。之所以中药有双向调节作用,说明了中医理论认识的深刻。你看双向调节现象只是在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中才遇到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都是停留在表象层面上的、单指标的一种认识,中医在概括中药药理作用的时候,从来没有说哪个药品既能补气,又能伤气,既能养阴,又能伤阴,中医从来没有这么讲过,这表明中医对中医药作用的概括不是停留在表象层面上,而是通过综合分析以后,从更深刻的层面上进行的概括,所以说这是中医药理论认识问题深刻的一个表现。

第二,它可以作为确定中药补益作用的依据。只要它有双向调节作用,我们说这个药具有补益的作用,这个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说中药具有了双向调节作用,说明这个中药在适当的剂量范围内就是一个补益药。你看以前研究的人参、黄芪、附子都有双向调节作用,这些都是补的。就连我们说的大黄它有双向调节作用,它在剂量适当的范围内也是有一定的补益作用,这个补益作用在《神农本草经》里面就有记载,它说大黄能够“安和五脏”,安和五脏就是使整个身体表现出和谐的一个状态,它不是补药是什么?所以说连大黄这类药都可以当补药用,大黄小剂量的时候是有补益作用的,所以在《金匮要略》里面的大黄蛰虫丸,说它是缓中补虚啊。

如果这么来说的话,可能大家不太容易认可,双向调节就可以当补药使?我们再打个比方,当一个小树遇到东风的时候,它就非常容易的向西歪,当遇到西风来的时候,它又非常容易的向东倒,那么如果我们给小树足够的营养,使这个小树长成大树,树干很粗壮,这个时候风无论从哪边刮过来,都能竖立的很直。同样的道理,当人体机体的某些方面虚弱不足的时候,任何性质相反的不良刺激都可能导致相应的疾病,这时候只要给予相应的补益的治疗,就能够治愈在表面上看似相反的疾病。比如说脾虚便秘,脾虚泄泻,像这种表面上看来相反的疾病,实际上是都是脾虚,这时候我们用白术一个药,健脾,既可以治疗便秘,也可以治疗泄泻,所以说白术是一个真正的健脾药,在任何情况下都表现出来健脾的药,所以说白术是一个补药。那么补益的药才能够使它中正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还有可能发现某些药物可能具有补益的作用。你比如说益母草,在妊娠的时候可以抑制子宫的收缩,产后又能促进子宫的收缩,子宫隶属于冲任,那么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药理的作用,我们认为益母草具有补益冲任的作用,那就是益母草不仅仅是一个活血药,它有补益的作用,这样我们就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起一个名字叫益母草,因为它对女性冲任有补益的作用,这样我们发现也可以把益母草当补药来对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