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咏春的力

 价植連城 2016-04-12

咏春,一向标榜“以柔克刚”,所以一般大家都是强调反应、技术等等。就算讲“力”,也多是强调如“寸劲”这种爆发力。
但是另外也有一些观点,说“一力降十会”,认为如果没有力量(臂力等),就算反应什么的再好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那究竟咏春要不要“力”?

我们不妨以叶问为例子,去探讨一下。这里的例子都是叶问弟子回忆叶问和叶问自身的观点:


卢文锦先生回回忆叶问的的枕手:“凡是跟问公黐过手的,都中过招,见识过他的枕手;手很松,一枕过来,却很沉厚。”

唐祖志先生回忆叶问的手,称“很硬”,并补充道:“他的硬,不是不懂用力的硬。人有不同的体格,因此手底有带硬或带软之别,而师傅的,是功夫强化体质后的硬······一下出手,能否发出劲力,跟他练习的便知道;师傅发拳,腰、马、踭齐一,而且全身放松,拳发出来有没有劲力,是可以看清楚的。”

陈卫匡:“师傅(叶问)十分重视出拳技术,提点我们不要只知斗力,但要强调要注重腰马。”

吴华森:“又有一次,他(叶问)说要看我的功夫有没有退步,便似玩似真的叫我打他一拳;我一拳过去,他应声枕下,说这样打没有力;他又叫我用同样的方法接他一拳,岂料我竟反枕不下······他的反应和身体素质胜过常人······”

叶问回忆陈华顺转述梁赞的话,双手似无力,又实在有力,软绵绵的紧缠着,对方怎样都不能摆脱的,就是好手(叶问遇到梁壁后见识到了)。


不知道从上面这几个例子大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叶问是十分重视“力”的,而其自身也是“很有力”的。
我认为这是对的。
不过,这种力,与一般的力并不是一回事,而是一种“劲力”。一讲到劲力,很多人都只是理解为类似“寸劲”那种爆发力。其实,这种理解是狭隘的。真正有功夫者,就算不依靠爆发,就是随便举手投足,比如一搭人手,就十分地有劲儿。这种劲,不是硬邦邦地用力抗着,而是沉重厚实的,就如蟒蛇缠身,蟒蛇本身肯定不硬,但那力道却非人能抵御。
虽然,每个人的习惯不一样,有的人可能习惯一接触上便让对方感觉到沉重,有的却喜欢先藏着,关键时才展现出来(“似无力,又实在有力”)。但前提是,你有这本钱,就是你能随时展现这“力重桥沉”,这才是功夫。

所以,如果大家练拳N年,却还是“没底气”,各项“硬指标”素质没有得到提高。遇到人,也只能单纯依靠速度(包括反应和动作)和技巧去胜人,遇上“身材稍好,体型稍大”的人顽抗还是感觉到头痛。那大家就要问问了,这就是功夫吗?或者说这就是我想要的功夫吗?我就只是一个玩技巧的人?万一人家学会技巧呢?又或者人家反应也不慢呢?
······


另外也提一句,叶系的多有提“肘底劲”这个概念,但是我认为很多人在理解上有偏差。很多人就理解为就靠肘底去发力。
实则,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肘底之力,是利用一个“不动肘”原则所形成的结构去使劲力。在这结构中肘为定点,以此保持结构之稳定,但运使的也是腰马之力,而绝非手肘或者说是臂膀之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