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夏的湿口罩

 lfstsg1968 2016-04-12
盛夏的湿口罩

王鹏漫画

  本报记者 王东亮

  盛夏的阳光,炙烤着大地。午后的中关村大街,就像无水的蒸笼,又热又干。人们尽可能躲在屋里,享受空调带来的清凉。

  海淀图书城南侧街头,一名身着橘黄色反光马甲的环卫工人,骑着电动自行车,慢慢地往来穿行。一棵小树的树荫下,她停了车,取下车横梁上缚着的长臂垃圾捡拾器,拾起路面上被揉成一团的废弃烟盒,准确地投入车上的垃圾筐内。

  她是海淀环卫中心一队一班班长赵兰晓,市级劳动模范。

  天这么热,不能停一停吗?

  “我一停,垃圾在地面停留时间就得延长,谁看见都会觉得不舒服。”赵兰晓一上街,就不肯停下脚步。眼见着车上垃圾筐渐满,她才趁着等垃圾收运车开来的空当,摘下口罩,喝了口水。

  天啊!将近40℃的高温,她竟然夸张地戴着一个大大的白色口罩!在被称为“中国硅谷”的大街上,口罩,成了这位身材已略微发福的中年环卫工的醒目标志。

  奇怪的是,清晨赵兰晓上岗时并不戴口罩,而是等太阳升起来时才戴上。“我这个口罩不是防尘的,而是消暑的。”赵兰晓的口罩,湿乎乎的。用手捻一捻,薄薄的口罩分了几层,是赵兰晓自己缝上去的纱布。

  原来,这是赵兰晓的“防暑发明”。

  中关村西区人口稠密,商业企业集中,垃圾也比其他区域多。夏天,不断在街面上作业,黑黑硬硬的柏油路面,温度高达40℃以上。而环卫工人需要不断弯腰捡拾路面上的垃圾。“一低头,一股热浪迎面扑来,让人喘不过气来。”

  赵兰晓“发明”的这种湿口罩,就是在口罩上洒些水,让口罩保持湿润。“戴上后,呼气吸气都很湿润,能好受些。”如今,很多一班的同事在临上班时,兜里都要带上这种口罩。还有的同事给赵兰晓的湿口罩取了个名字——“便携空调”。

  “经过大商场门口,一遇空调,湿口罩特别凉快。”快人快语的赵兰晓“推销”自己“发明”的说辞,让人听着心酸。为了省钱,她的口罩从来都是自制的,除了纱布,有时还取材于穿破了的背心。酷暑中,这个能带来片刻清凉的自制湿口罩,无疑是她最“贴心”的装备。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夏天,早上出门时天已经蒙蒙亮,人少、车少。”她最愁的是冬天,刺骨的寒风中,天仿佛不愿醒来,黑漆漆的。更难受的是,在严寒里,电动自行车的电池总是“掉链子”,经常在半路上“罢工”。“电动车很沉,蹬起来费力,有时热得我得把棉衣扣子解开。”

  赵兰晓已经在环卫岗位上工作了12年。在家中,她是随军家属;在岗位上,她是劳模;在同事眼中,她是和蔼可亲的大姐。住在北五环外清河地区的她,每天凌晨三点半钟就得推着自行车走出家门,而她下班到家的时间大都在晚上七点钟左右,可谓披星戴月。“每天早上六点半前必须完成中关村西区几条街区的路面保洁,到晚了时间不够用。”回家就累得倒在床上不想起来的赵兰晓,不用解释,也能得到家人的理解。孩子今年24岁,也在海淀环卫工作,从事垃圾转运。但娘俩一天见不了几面。

  环卫工也和普通市民一样,希望街头能少一点垃圾。只是他们考虑的不仅仅是环境整洁,还有减少垃圾对城市安全运行的隐患。

  去年“7·21”特大自然灾害中,赵兰晓的同事李成友,在暴雨中徒手清理雨水井,引来无数赞誉。可这背后,却透出一个无奈的事实:雨水井常常是被行人随手丢弃的垃圾堵塞的。“雨水井内,只有一根或两根排水管,赶巧了,一个薄薄的塑料袋就能把它堵得严严实实。”说这话的时候,赵兰晓下意识地看了一眼马路对面的小吃店。店内的伙计正在用薄塑料袋给顾客打包包子。

  每逢大雨中发现雨水井堵塞,赵兰晓都要伸手下去清掏,手指、手掌被竹签、碎玻璃杯扎得鲜血淋漓是常事儿。

  捡垃圾的活儿,又脏又臭,可赵兰晓却认为“有干头”。“这么多科技人才集中的中关村,如果街头整洁漂亮,人的心情也会舒畅,能突破更多科技难关,咱也算间接作了贡献不是?”赵兰晓眨眨大眼睛,戴上她的湿口罩,骑上电动自行车,又开始忙了……

  (原标题:盛夏的湿口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