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练习设计不得不看:十四个原则

 凡人sypls 2016-04-12

课堂练习设计不得不看:十四个原则

(1)目标性原则

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师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规范。

无论从目标的导向功能、反馈功能,还是从目标的激励功能和鉴定功能来说,练习设计都应该受教学目标的制约。

(2)少而精原则

要科学安排练习数量与练习时间,改变“课内满堂灌,课外多多练”的状况,要精心设计具有代表性、覆盖面大的练习,做到质量减量,择优筛选,尽可能将练习安排在课内完成。

在课内无法完成当天练习的情况下,可将练习和重点难点在课内让学生完成,而将适中的练习留给学生回家处理;做到学有所得,练有收益。

(3)发展思维原则

不能只设计形式单一、简单重复、直接套用的练习,而应围绕所学基础知识设计一些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的变式题、“智慧题”等,使学生不仅会做,而且会想。

(4)灵活新颖原则

设计的练习,不能超出大纲,但又要不落俗套,要新颖灵活。可以设计一些“一看就懂一做就错”的练习,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趣味题。

要防止猎奇生僻,做到活而不偏,新而不怪。

(5)整体性原则

世界上一切客观事物都处在一定的系统中,一切研究对象都可视为系统。用整体性观点来看,练习这个系统,它从属于整个教学系统。但练习本身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又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要素)构成的。

从内容看,练习题有概念题、计算题、应用题、几何题和测量题等;

从题目难度看,练习题有基本题、综合题和思考题等等;

从练习的功能来看,有教学功能、发展功能、教学功能等等;

从题目的编排顺序来看,有准备题、例题、练习题、复习题和总复习题;

从题型来看有填空、判断、计算题、问答题和应用题等等。

用整体原理指导练习设计,就是要实现练习系统中诸要素的最佳结合,使练习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紧密配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而不是随意练习。

(7)启发性原则

实践证明,练习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思维、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有效途径。

因此,我们设计练习时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多做文章,使学生通过练习学会一种方法,掌握一种思路,发现一种规律,或对解答其它问题有所启示,把知识的应用价值和智力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

(8)层次性原则

练习要顺应学生的认识规律,呈坡度,出层次,使学生从感知认识→熟练掌握→创造性地运用,循序渐进,逐步加深。

一般来说,我们每次应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的练习,一般指基本的、单向的、带有模仿性和稍有变化的习题,这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

第二层次的练习,一般指对基本题有较大变化的习题(变式题,或带综合性和灵活性的习题),这是学生把知识转为技能、对知识进行同化的过程;

第三层次的练习,一般指在思考性、创造性方面要求较高的习题。这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强化、优化的过程。

(9)多样性原则

理论与实践都能清楚地说明,单一形式习题的反复练习,只是一种无差度的重复练习。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但是由于这样的练习是机械的、枯燥乏味的,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持久记忆,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材上的练习需要补充、删改和加强。

从题型来看,应补充填空、选择、判断、匹配改错、补缺、看图编题和看题绘图等题型;

从形式来看,可补充求同练习和求异练习、顺向练习和逆向练习、分化练习与同化练习、类比练习和对比练习以及观察学习和操作练习等等;

从结构来看,要根据一些目的,设计一些题组让学生练习,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集成化。

总之,我们应该设计一些形式多样的练习,从而引起并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使他们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加深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

(10)周期性原则

根据学生的遗忘规律,对已经学过、练过的知识要经常设计一些以新代旧、新旧结合的题目让学生练习,防止“痕迹”的消退。必要的反复与机械的、多余的重复不同,它对于巩固知识和技能是极为重点的,但是要注意反复练习的合理分布。

有关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适当的分散练习比过度的集中练习更加优越。

因此,教过新知识之后,要进行较集中的练习,以后适当间隔一段时间后又要再进行类似的练习。

随着新知识巩固程度和熟练程度的提高,可以逐步延长间隔时间,并可采用以新带旧的方式保持经常性的练习。

(11)困难性与量力性原则

困难性是指作业要有一定的难度,而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回答的问题。

斯卡特金指出:“不能把可接受性理解为易于掌握,而是要理解为力能胜任的困难程度。若把科学性原则与力能胜任难度原则密切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它们就能反映教学过程与它本身固有的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

又说:“在这种情况下,科学性原则的含义就不再是抽象的,而是有具体内容的;而力能胜任的难度原则就成了衡量学生脑力与体力劳动强度的一种尺度。”因此,布置作业应该考虑困难性。

例如:有些隐蔽条件的设置,应该让学生有一定的思维活动量才能发掘;

有些较为复杂的综合问题巧妙安排突破口,应该让学生通过审题、剖题、分析、联想等一系列紧张思维活动才能找到。

总之,这类困难性作业,应该是学生在熟练掌握“双基”的前提下力能胜任的,而且还要考虑多数同学的适应性。

应该注意,困难性作业不能超越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有些教师热衷于高难题,在布置课外作业中,不断加码,无限拔高,这势必酿成不良后果。

 布置作业不符合学生实际能力和需要,或者过难,或者过深,学生花了时间,得不到结果,就会使他们的兴趣、情绪受到影响,作业质量不佳,甚至一塌糊涂。

这样作业,教师批改费时费力;检查作业和讲评时太长,使进行新课的时间相对减少;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学生理解知识就会不深不透,做起作业来更感到困难。如此反复,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是产生学生负担过重的主要弊端。

量力性是指布置作业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衡量作业的内容,做到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和正确的评估。

作业太难,学生束手无策,或是在安排时间内做不完,就会挫伤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产生自卑感。还有可能形成像前面所说的“恶性循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作业太易,很快就做完了,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会降低他们做作业的兴趣。

如果一个班内成绩悬殊,还可布置适当数量的选择题,以满足成绩较好的学生的求知欲。

也可以设置A、B题,让学生自由选做或规定必做。这些都是按量力性原则对不同程度学生的团体施教。但是,千万不能降低标准追求作业的良好率。

困难性与量力性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困难性是考虑作业要有一定的难度,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思维活动量,培养他们的技能技巧,发展他们的智力水平。

但是,在考虑困难性的同时,要考虑量力性,作业难度要以学生实际知识水平为参照标准。

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应该在考虑量力性的基础上平衡困难性,在考虑量力性时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安排具有一定困难性的作业。

(12)因材施教原则

设计练习要以中等生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配备好必做练习和自选练习,既给优等生设计提高性的练习,又给后进生设计辅导性练习。

如“每日一题”,“每日一练”等。

(13)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原则

 设计的练习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特征和知识水平,难度既不能提高,也不能降低。

 设计新授课练习时,可在一段时间里集中练习一个项目,解决一个关键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分配注意能力。还可以针对学生不善于辨别同类事物的不同表现形式,有目的地设计变式练习来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14)阶梯性与系统性原则

阶梯性指布置作业要贯彻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从易到难,由浅入深。

 例如:只有在学生掌握了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才能布置“过量问题”的计算习题;

 只有在学生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作业;

 只有在学生学会了鉴别两种物质的解题方法时,才能布置三四种物质鉴别的作业。有些较为复杂的习题可以设置几个子问题,作为阶梯,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解答,最终解决整个复杂的问题。

 关于阶梯步子的大小要因人而异,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去把握作业的坡度。一般来说,步子宜小不宜大,坡度宜平不宜陡。经验证明,事实上往往“欲速则不达”,必要时还应该设置环形阶梯,螺旋上升,反复巩固。

 第一,各阶段或各次作业之间的系统性。

 布置作业时应该考虑知识的系统性,使学生在经过几次作业之后,能获得某个方面的系统知识。例如,在学习摩尔浓度时,应该布置一些联系百分比浓度的作业,从而使学生通过作业熟悉两种浓度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形成有关溶液浓度的系统知识。

 第二,同一次作业中体现知识的系统性。

 在设计作业时应把学生已有的或将有的知识点加以概括,巧妙合理地串在一起,使学生通过本次作业能获得某个方面的系统知识。例如,在学习酸的通性时,布置作业要联系已学的盐酸和硫酸的性质,也要安排一些以后要学的硝酸、磷酸等性质的方程式让学生书写。这就使学生对常见酸的性质初步有一个比较系统的印象。应该指出,要防止由于教师的偏见而造成对某些内容的作业偏多偏少的现象,这就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显得零乱对巩固知识系统性是极为不利的。

怎样设计作业才能防止学生“百度”搜索?

有报道说,中小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一有不懂的问题就上“百度”搜索,有的直接抄袭现成答案,有的照搬上面的范文,此种行为令家长和老师非常头痛。

当今社会,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时,“百度一下”确实能非常便捷地找到问题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大大节省了查阅资料的时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然而,作为检验教学和学习效果的作业,如果学生不动脑筋,靠“百度”坐享现成答案,则无异于考试作弊,非但不能达到检测的目的,反而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极为不利。

有人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学校布置的作业量太大,学生完成不了。的确有这样一些教师,课堂不足课下补,靠繁重的作业提高教学质量,作业层层加码,学生整日疲惫不堪,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上网搜索答案实属不得已而为之。

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关闭网络上的所有搜索引擎,但是这样做等于因噎废食,网络经销商不同意,公众也不会答应,况且关闭了所有搜索引擎,也不能保证学生不从其它途径抄袭答案。唯一的办法是从教育自身找原因和对策。我以为,作业量完全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加以控制,而作业设计不科学、管理失控,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才是产生此类现象的罪魁祸首。因此,加强监督管理,科学设计作业应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策略。

在作业设计上,我认为可以设计三种不种类型的作业:

第一种类型是当堂作业。主要目的是巩固当堂所学知识,训练当堂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不在多,而在精,要求学生写在作业本上,当堂完成。教师可以抽取不同类型的学生作业当堂批改,根据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讲评,其他同学则根据讲评情况,或自批,或互批。设置当堂作业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压缩新课讲授时间,给学生留出充足的当堂作业时间。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采用的就是此类方法。当堂作业当堂完成,学生根本没上“百度”搜索和抄袭的机会。

第二种类型是校内课下作业。主要目的是巩固当天或几天内所学知识,训练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设计要有较强的综合性,可以将学习内容前后关联,要求学生写在作业本上,利用自习课时间当天完成。教师如果精力允许的话,可全批全改,也可批改一部分,主要是发现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作好分析,以便下节课及时讲评。布置此类作业,各学科要加强协调,平衡作业量和作业时间,防止加重学生课业负担。需要指出的是,作文之类的作业也不要留到课下,最好了让学生当堂完成。当天作业当天完成,学生也没有上“百度”搜索和抄袭的机会。

第三种类型是家庭作业。从知识学习的角度讲,学生完成了前两种作业,几乎不用布置家庭作业,但是考虑到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学习的特点,有些地方还是规定了家庭作业的时间。如山东省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除语文、数学外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语文、数学书面作业每天不超过1小时;初中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1.5小时;高中布置作业要涵盖所有学习领域且总量不超过2小时。”(《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家庭作业的设计不仅仅要考虑时间,更要考虑设计什么内容。为了防止学生上网搜索现成答案,我认为学校应根据学科特点,尽量多布置一些实践性、探索性的家庭作业,大胆鼓励学生上网搜索资料,动手动脑,但没有现成答案,学生必须有自己的观点或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此类作业不怕学生上“百度”搜索,谁占有的资料多,谁提出观点与众不同,谁自然就是作业的优胜者。

当然,为了防止学生抄袭作业,还有一个管理和监督的问题。教师和家长要让学生认识到独立完成作业的重要性,抄袭作业的危害,并且要进行及时的检查的反馈。但这些都是外在因素,真正起作用的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