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

 百了无恨 2016-04-12

历史总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当然,我们也会为当时的那些历史的无奈而感伤……

——选自敦煌博物馆展览的语句片段

飞天花雨漫,欢迎远客来。我和同事两家一行八人是在2015年7月17日夜抵达敦煌机场的。第二天一早,开始了敦煌之行,同时也开始了为期十天的西域之行。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敦煌,甘肃省酒泉市代管的县级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因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敦煌,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0万。敦煌,因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被誉为“人类的敦煌”、“世界的敦煌”和“文化的敦煌”,这既是敦煌的荣耀,也是祖国的骄傲。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敦煌,是我心中的圣地。虽然我已是第二次来到敦煌,但心中不免还是有些激动。正式参观敦煌莫高窟之前,按程序先去参观敦煌数字展示中心,与五年前来参观时有所不同。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上图: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外景;下图: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动画模型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的“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的核心内容为“数字敦煌”与“虚拟洞窟”,主要借助当代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向观众呈现敦煌莫高窟绚丽多彩的石窟艺术经典与气势恢宏的历史文化背景,使观众在进入洞窟之前就能与敦煌莫高窟进行全方位、近距离的“亲密接触”。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上图: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内景;下图:电影《千年莫高》画面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下图: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球幕电影画面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走进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我们观看了循环播放的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展示精美石窟艺术的球幕电影《梦幻佛宫》,两部电影时长均为20分钟。电影《千年莫高》用富有感染力的电影艺术语言,史诗般高度的凝练,为观众呈现出敦煌莫高窟延续至今1600余年的历史文化背景,展示出一副波澜壮阔、恢宏壮观的历史画卷,让我们在参观洞窟之前对丝绸之路的形成、佛教东传、敦煌莫高窟的营建等内容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还能使观众初步领悟到敦煌莫高窟巨大的历史和人文价值,带给观众穿越时空的心灵碰撞。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上图: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球幕电影画面)

《梦幻佛宫》是全球首部以石窟艺术为表现题材的超高清8k数字球幕电影,影片对莫高窟最具艺术价值的7个经典洞窟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据说,此片耗资5000万元,由美国著名影视公司制作。影片是全方位式地观看,画面头顶上都有,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甚至随画面的进展,感到全身在行进,在摇动。导游介绍,《梦幻佛宫》球幕电影是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最大的看点,这种特殊的球幕技术常被天文馆、科技馆用来播放天文科普片。用球幕电影手法展示璀璨绚丽的莫高窟佛教艺术,在全球范围内尚属首次。18米直径,500平方米超大球形荧幕、鱼眼镜头拍摄的180度超视角逼真画面以及全方位立体声的音响效果,使观众恍若置身于一个个异彩纷呈、如梦如幻的洞窟之中。精美的塑像似乎触手可及,绚丽的壁画近在咫尺,细节纤毫完全毕现,美轮美奂的佛国世界和叹为观止的精彩景象,给我们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听震撼和无与伦比的艺术享受!尤其是影片结尾,一轮圆月挂在莫高窟三危山顶上,下面是庄严的大佛殿,画面清幽宏伟,令人难忘。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导游还介绍说,先到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观看主题电影、球幕电影,提前了解莫高窟的背景知识,领略莫高窟博大精深的佛教艺术,进而适量减少现有开放洞窟的数量,缩短游客在洞窟内的滞留时间,减轻参观活动对石窟遗址造成的潜在威胁,缓解敦煌莫高窟旅游开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整个莫高窟参观活动用时已由原来的120分钟延长为150分钟至180分钟,而游客在全部洞窟内的时间将压缩到75分钟,但获取的信息量会大大增加。莫高窟的开放和旅游模式将由此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上图: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门口;下图: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内游客观看丝绸之路图示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七月,为暑期旅游旺季,莫高窟游览门票为220元(包括数字展示中心),由于每天限制的游览人数仅为6000人,门票还是相当紧张的,如果不是提前上网预定的,临时购买,可能要等候数天或要购买黄牛高价票才能解决问题。

从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乘车出发,很快就到了莫高窟千佛洞的停车场,站在停车场上,隔着宕泉河可以领略三危山与千佛洞的全景。走过架在宕泉河上的大桥,便进入要游览的千佛洞景区。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上图:三危山与千佛洞;下图:干涸的宕泉河大桥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进入景区时,我们佩戴了导游自动解说器,走到某个洞窟,它就会自动播放解说。有少数景点需要导游口头讲解。莫高窟区绿意稀薄,白杨树的绿叶随风在摇荡,昭示着莫高窟的一片生机。洞窟前面一排排钻天白杨树威武高大,像是千佛洞的卫兵。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先后游览了七、八个洞窟,耗时约一个半小时。莫高窟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宫殿,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它以数量浩繁,技艺卓越的壁画艺术向人们展示了公元四世纪到十四世纪千余年间的社会历史图景,令人震撼。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第23窟,是莫高窟初唐时期的壁画代表作之一。画面(上图)上乌云密布,田间阡陌纵横,药草花木生长茂盛。农夫正在紧张地耕作与收获,农妇到田头送饭。左侧画有一塔,塔前有人舞蹈、跪拜,一组乐伎席地而坐,吹横笛、打腰鼓、奏铜

钹、拍板、筚篥(bì lì 中国古代管乐器之一)等乐器,这些场景充满了生活情趣,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经文的内容,将现实生活中的农业生产劳动与宗教活动表现得田园诗般的优美。这种传世佳作超越了单纯的宗教宣传框架,给人以充实愉快的乐趣。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第148窟为盛唐时期(705—781年)作品(上图)。据前室《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记载,此窟是敦煌李大宾于盛唐大历十一年(776年)开凿。主室佛坛上,释迦牟尼佛涅槃塑像,长14.7米。涅槃是指释迦牟尼八十岁时达到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最高境界。佛像右胁而卧,面型丰满、双眼微闭,左手自然放于左腿之上。衣纹柔软,随身体起伏而变化,一副安然入睡之态。涅槃像后塑有佛弟子、天人、各国王子、佛姨母、菩萨等举哀像七十二身(经西夏重修)。西壁绘有莫高窟规模最大的《涅槃经变》。南北壁佛龛内原塑如意轮观音和不空绢索观音,已毁。现存清代塑造的过去佛和未来佛。窟顶为盛唐时所绘千佛,虽经一千二百多年,仍色彩鲜艳。东壁门南北两侧分别绘《观无量寿佛经》和《东方药师变》,规模宏大,尤其是殿堂、角楼、院落、回廊、水榭等建筑结构复杂,布局严谨,绘制精细,是研究唐代建筑的珍贵资料。前室现存中唐塑造清代重修的二力士、二天王、二狮子。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莫高窟第130窟开凿于唐开元、天宝年间。窟内塑莫高窟第二大佛,因位于96窟之南,也称南大佛。佛高26米,为石胎泥塑弥勒倚坐像。洞窟窟形为上小下大的方锥形覆斗顶窟。甬道南北壁上部各开一龛,下部分别绘有供养人像;主室南北壁各绘高约15米的巨型菩萨坐像一身,上部为宋代所绘飞天,是敦煌石窟中最大的飞天图象。窟前保存有西夏殿堂遗址。大佛仅头部就有7米,虽然不符合人体比例,但却巧妙地解决了自下而上仰望佛时的视觉差,从而使观佛者能清晰地看到既庄严又慈祥的弥勒佛的表情,更增加了对佛的敬畏感。这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莫高窟的洞窟是千姿百态,壁画多样的。据导游词介绍,莫高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地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壁画中有许多著名飞天乐伎的形象,栩栩如生,更是蜚声海内外。据郑汝中先生在《敦煌壁画乐伎》中统计:仅莫高窟就绘有飞天4500余身。其中所抱持乐器的飞天乐伎有600余身。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能歌善舞。莫高窟的洞壁之上,飞天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飘舞,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势若流星;有的穿过重楼高阁,宛如游龙;有的则随风漫卷,悠然自得……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上下三图:飞天壁画,栩栩如生)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莫高窟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物宝库。在藏经洞中就曾出土了经卷、文书、织绣、画像等5万多件,艺术价值极高,可惜由于当时主持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愚昧无知,这些宝藏后经英、法、日、美、俄等国探险家的盗窃掠夺,藏经洞绝大部分文物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仅剩下少部分留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当然,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并由此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那个被道士王圆箓发现的藏经洞的暗门至今仍打开着,里面什么也没有。使人难以相信,在这个简陋的洞穴中,曾经存在过那么丰富的文化矿藏;使人难以判断,这个简陋的洞穴,究竟是一个民族的荣耀,还是国家的耻辱?

莫高窟的洞壁上也有不能称为艺术的东西。我在有个洞窟里面看见有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游客分别题写的“到此一游”,忍不住笑了。看来,到景区文物上乱画,中国自古就有传统的。当然,这个清康乾时期的“到此一游”,字写得还不错,现在也算是文物了。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莫高窟景区的千佛洞都是依三危山的山势而建的,大多分上下两层,也有三层以上的。上下层并不直接相通,上层的门前有阳台走廊通过,各洞门前相连。我们忽上忽下,穿行在高地不同的洞窟门口,用手机扫描每个洞窟门前的而二维码获得该洞窟的资料,并听导游器的讲解。即使不能进入该洞窟参观,也能获得它的情况,莫高窟景区这个工作做得确实好,应该点赞!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上图:九层楼内的泥胎弥勒菩萨的造像)

最后,我们来到著名的九层楼。走进九层楼,与莫高窟著名的代表来一次亲密接触。莫高窟最高建筑就是九层楼,也是莫高窟的第96窟,人们习惯上称它为“大佛殿”。九层楼高45米,依山崖而建,位置在莫高窟上寺石窟群的正中,里边供奉的是世界最大的室内盘腿而坐的泥胎弥勒菩萨的造像。造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我国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也是室内第一高大佛。记载这座大佛修建的年代为唐朝武则天时期,所以弥勒菩萨的造像非常丰盈圆润,典型的唐代风格。据说当时武则天当政,为了让巩固自己的帝位,就对民间宣扬自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所以当时的造像我们如今看起来还能发现有很多女性特征,这就是当时时代背景所影响的。九层楼前后经历了几次重建。从最初只有两层,一直到了民国时期才改建成了九层。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红色飞檐的雄伟建筑,又是后来1986年由敦煌研究院重新加固维修的。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参观完毕,与导游挥手告别后,我们在九层楼前的广场上合影留念。广场前绿树茵茵,周围花团锦簇。我们回到宕泉河的大桥桥头,这里有一座与徽派建筑风格截然不同的牌坊,牌坊形状像大鹏展翅。牌坊两边各有一个牌匾,分别是“石室宝藏”和“三危揽胜”。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走进敦煌莫高窟 ——西行漫记之一

匆匆参观完莫高窟,我内心心潮激荡,思绪蹁跹。我想,1600年前,乐樽和尚看见三危山的佛光,大师以为是神佛示现,因此跪下发心,开凿了莫高窟第一眼石窟。从此,千百年来,有多少匠人艺师涉过千山万水来到西域莫高窟,千万人用心血造就了莫高窟的辉煌。在这个过程中,支撑他们穷其一生来奉献敦煌的信念是什么呢?那么多的文物艺术精品,来自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艺术手法,是何种原因导致它们从四面八方汇集敦煌莫高窟?也就是说,敦煌莫高窟自古魅力究竟何在?今天,我们可能再也无法找到准确答案了,但这正是敦煌学需要探究和吸引人的地方。


一泓碧水形如月牙/疑是从天庭飘落/数千年独自娴静地躺在/大漠金山沙怀抱/任凭狂风凶沙的袭扰/碧波荡漾水映沙山银河高/沙不掩泉沙流泉边遽止闹/清泉与沙漠在这里/神奇上演和谐相处共友好

——引自拙诗《月牙泉与鸣沙山》

到了敦煌,不能不去鸣沙山和月牙泉,这里有奇特的自然景观。

我们到达鸣沙山与月牙泉风景区的北京时间是2015年7月18日晚上八点。这时,我国东部山与月牙泉风景区的北京时间是2015年7月18日晚上八点。这时,我国东部地区早已是黑夜,而这里依然是艳阳高照。在同一个晚上的时间,可以领略到白天瞬间切换到夜景的神奇,你来了之后,自然难以忘怀。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鸣沙山与月牙泉风景区的门票为120元,如果你提前上网预定,可以打折, 70岁以上老人优待免费。而且门票三天内有效,这点比其它景区做得好。

办好门票进入景区大门以后,游客首先面临着游览线路项目的选择:一是骑骆驼领略大漠沙山风光;二是步行或乘车去月牙泉参观;三是乘沙漠摩托车或沙漠越野车沙海冲浪,攀登沙山;四是乘坐滑翔机或直升飞机低空飞行揽胜。我们一行多数人没有骑过骆驼,于是,决定先一起体验骑骆驼,聆听驼铃声声的滋味。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一串骆驼跪坐在沙中,我们游客各骑上一头,一队满员之后,随着驼主的一声吆喝,领头的骆驼站起身来,接着从前到后依次站了起来,开始了旅行。我手紧抓着骆驼鞍,身体顺着骆驼的摆动而摇晃着,清脆而响亮的驼铃声响起了。骆驼队慢条斯理、稳健地向前迈进,沿途的风景却在不断地变化着,刚刚是低矮的沙地,一会儿就变成了凹凸不平的沙丘,接着又开始攀登沙山。骑骆驼的游客还真是不少,远近都有驼队在行进,不时的还有驼队从你对面走来,擦身而过。夕阳开始西下,晚风开始吹拂,此时骑在骆驼上真是惬意呀!忽然,耳边浮现一首老歌《梦驼铃》的声音:“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原来自己触景生情,胸中还荡漾着豪情呢!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从起点骑上骆驼到鸣沙山的某个高处,再骑回到月牙泉的游客休息区,耗时约为四十分钟。此时,已是晚上九点钟了,太阳已经落山,只有余晖尚挂在天边。原计划登上鸣沙山主峰顶看日落的想法看来落空了。想起五年前夏天来这里,是下午三点多钟,正是这里最热的时候,因此,没有爬鸣沙山,也就更谈不上站在鸣沙山上看日落了。两次来这里,都没有登上鸣沙山主峰去观景,未免有些遗憾!看来还得找时间补上这一课。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下图:今日月牙泉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趁还没有天黑,我们抓紧时间游览月牙泉景区。月牙泉,古称沙井,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因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月牙泉的泉形逼肖月牙,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此时芦花正在盛开,另外还有梧桐、沙枣、柳等绿色植物。月牙泉四周被流沙环抱,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构成了“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的千古奇观。相传泉内生长有铁背鱼、七星草,专医疑难杂症,食之可长生不老,故又有“药泉”之称。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我站在一道沙梁上拍摄月牙泉的全景,此处,也是我五年前拍照所站之高处,发现月牙泉似乎有缩小的迹象。登上月牙泉南岸的绿洲上,这里有一组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殿堂和月牙泉高塔上均悬置匾额,如“鸣沙月泉”、“水月中天”、“泛爽”、“天赐”、“听雷轩”、“方知绝妙”、“别有天地”等。鸣沙山月牙泉史陈列馆前的门柱上,有副对联:“精粹象天清明鉴月;坤元孕气潜畅成泉”,这些匾额和对联书法雅俊,堪称上品。这里亭台楼阁,庙貌辉煌,宫厅柱廊,临水而设。院落内的露天佛像,唐代美女造型,休闲而坐,仪态万方。周围林木蓊郁,古建筑群与月牙泉光和鸣沙山山色相辉映。此时,夜幕开始降临,所有建筑上的彩灯突然齐放,月牙泉阁的高塔顿时金碧辉煌,而月牙泉四周也闪亮起绿色的灯光,照亮了泉水、树木和花草,眼前的一切,霎时切换成了一个令人炫目的彩色光电世界,令人震撼!我在绚丽的色彩中,赤脚漫步在月牙泉旁,感受黄沙与泉水和谐共处的氛围。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据说月牙泉早在汉代就是游览胜地。唐代有船舸,泉边有庙宇。历代文人骚客在此游玩,吟诗咏赋,挥毫者不乏其人。史载,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得天马于渥洼池中,后人传说月牙泉即汉渥洼池,遂立一石碑曰“汉渥洼池”。“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之影幻游龙”。由是,奇特的月牙泉更增添了传奇色彩。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关于月牙泉与鸣沙山的形成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有一个是这样的:很久以前,敦煌一带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既没有鸣沙山,也没有月牙泉。有一年,敦煌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树木庄稼都干枯而死,百姓也因干渴难耐而悲声哭泣。有一位美丽善良的白云仙子路经此地,听到哭声心如刀割,同情地掉下眼泪。泪珠落地之处化为一弯清泉,使百姓们得到了救命水。为感恩戴德,百姓们修建了一座庙宇供奉白云仙子。谁知此举惹怒了神沙观里的神沙大仙,他抓起一把黄沙填埋了清泉,想赶走夺去他香火的白云仙子。白云仙子自知道行浅 ,斗不过神沙大仙,就到天上找嫦娥借助月亮与神沙大仙斗法。这天正好是初五,白云仙子把借来的月亮放入沙山中间,顿时月亮化做一弯清泉。神沙大仙闻之又去用沙填月牙泉,结果激怒了嫦娥。嫦娥轻轻将衣袖一拂,顿时沙山间大风四起,把填泉的流沙全都吹回了山顶。这就形成了月牙泉与鸣沙山。这个传说颇具神奇色彩,还有个“月牙娇娘”与“鸣沙情郎”的传说,颇具浪漫悲情色彩;另外一个传说是与佛教有关:佛祖释迦牟尼赐予敦煌雷音寺一碗“圣水”,世代相传,专为人们消病除灾。雷音寺主持与道士斗法,道士发动黄沙铺天盖地,把雷音寺埋在沙底。可寺庙门前那碗圣水却安然无恙,碗内始终不进一颗沙粒。后来圣水变成一弯清泉,这就是月牙泉。传说众多,不胜枚举。无论沙漠之中有多少风起云涌的故事,但这弯宁静的月牙泉始终在山的拥抱中静静守望着“秦时明月”、“汉时古道”。那份柔韵相依,温润的停顿,古往今来,令人着迷。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重回到沙梁上回首观看,镜头中的月牙泉和南岸建筑群已是一片璀璨的天地。视线越过鸣沙山,天边竟然还有亮光,挂着一丝绯红的晚霞。一弯新月如眉,已挂在天上。天庭上月牙的清辉与人间的月牙泉反射的灯光水色相呼应,犹如琼山仙境,令人赞叹!欣赏良久,我才依依不舍,三步一回头地离去……

第二天下午,我们游览完阳关返回敦煌城,在吃过晚饭后,同行的各位都觉得很累去休息了。我心里还惦记着鸣沙山的落日美景,看时间尚早,便不顾游览一天的劳累,独自一人再访鸣沙山。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进入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大门,我直奔鸣沙山最高峰,开始攀登的时间与上一日开始骑骆驼的时间大抵相同,约为晚八点一刻左右。

鸣沙山,山体由流沙堆积而成。整个山体呈黄色,由五色细沙积聚而成,晶莹闪光,不沾一尘。沙体凹凸变幻,随风移动,如波澜起伏。有人说,鸣沙山像金子一样灿黄,绸缎一样柔软,少女一样娴静,凤凰一样美丽。我认为,整个山脉更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敦煌城南。它东起莫高窟,西至睡佛山下的党河水库,绵延40多公里,南北广布20多公里,最高处海拔1715米。鸣沙山处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巴里坤镇同为我国四大鸣沙山之一。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我从山下仰望,鸣沙山那由沙粒堆成的高大的山峦,连绵起伏,如金色的波浪,气势磅礴,汹涌澎湃,又像是一堵纯净的黄色屏障。沙峰陡峭,山形美观,沙垄相衔,盘桓回环。山脊如刀如刃,线条分明,似天公凿出的神奇的雕塑,又如一条金色的游龙,以一种最为优美的姿态向蓝天游去,那线条极柔和、极柔美、极富有动感,非常壮丽。鸣沙山群峰形状各异,你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鸣沙山雕画得如此美丽而神秘。各条山脊游龙之上,许多穿着各色衣服的游客正在攀登,宛如龙脊上披上了彩缎。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上图:景区广场;下图:走在人少的沙海里,犹如走在棉花中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我开始攀登的速度很快,超越了许多人。我沿着一段山脊沙梁攀登一段时间后,开始有些冒汗喘气。我瞄准着主峰顶,决定不随大流超近道。这条小道上果然游客稀少,走在人少的沙海里,犹如走在棉花中,有力使不上。走了一会,开始觉得吃力了。稍作休息,脱掉鞋套和鞋子赤脚攀登,原以为这样利索点,没有想到,脚下与沙的接触面小了,脚陷进沙中更深,走起来更加吃力。我只好又穿上鞋和鞋套前行。那黄沙一踩一个深窝,我的脚在沙里陷来陷去,开始累得气喘吁吁,口干舌燥。经过我身边的一位游客好心地叫我踏着前面人的足迹走,说这样会省力气,我试试看,果然如此。眼前绵延的沙坡,由于游人的行踏,如碧波荡漾的涟漪,层层的延盖下滑,跌宕有致,妙趣横生。

“传道神沙异,暄寒也自呜,势疑天鼓动,殷似地雷惊,风削棱还峻,人脐刃不平”。这首生动的咏景诗,是唐代诗人对敦煌鸣沙山奇观的描述。眼下正是敦煌鸣沙山的高温季节,沙山在眼前泛着金光,脚下的沙子滚烫滚烫。我蹲下身子,有一种天籁般的声音在耳边回响。我想象敦煌的沙山里有古代的女子抚琴弹奏,琴声在山间飘荡,飘着飘着就飘出一弯月牙泉。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终于登上了主峰峰顶,然而,我发现此时西边天际出现了一大片乌云,挡住了正在西下的太阳,我暗自想:真糟糕!好不容易爬上峰顶来拍夕阳西下,夕阳却偷懒躲起来了!我发现乌云与地平线之间有一段空白,因此坚信,乌云最终但不住太阳的,我决心耐心等待。

借等待的时机,我放眼四周,眼前四周一片开阔。那一道道沙峰如大海中的金色波浪,气势磅礴,汹涌澎湃。那一个个沙山连绵排开,没有尽头,而一轮轮山脊的曲线,却将整个沙漠贯穿于苍穹之下,这线条与色块组成了最震撼人心的场景。细看那山坡上的沙浪如轻波荡漾的涟漪,时而湍急,时而潺缓,时而萦回涡旋,真是跌宕有致,妙趣横生。整个敦煌城和月牙泉景区都尽收眼底。头顶上有直升机和滑翔机在空中盘旋。那沙山下的一泓清泉,像一个妙龄少女,温存地依偎在鸣沙情郎的怀抱之中。远近是黄色的沙漠与绿洲相间搭配,和谐天成。难怪古往今来这么多文人墨客,侠士僧侣出没于此,只愿将自己化成一粒细沙,融进这片波澜壮阔。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太阳出来啦!”我旁边一群北京来的大学生一阵欢呼。我也赶紧拿出照相机有不同的模式抓紧拍照。太阳犁破乌云,展现出光辉。夕阳西下的方向刚好是月牙泉的方向,红红的太阳已经靠近远方的地平线,已没有了白天炽热的光芒,显得温柔美丽。近处脚下峰顶的沙子,被夕阳染得通红。峰顶下方有许多游客从山脚登云梯爬到半山腰,再向下滑沙,人们从山巅顺陡立的沙坡下滑,流沙如同一幅幅锦缎张挂在沙坡。

在景区盆地之中,月牙泉及建筑群静谧安详;视线越过月牙泉前方的山梁,是一片开阔的戈壁绿洲。巨大的红太阳渐渐走进地平线,遥远的西边天际仍然挂着余晖,夜幕开始降临,敦煌城开始华灯绽放,月牙泉景区也突然变成一片辉煌璀璨。我兴奋地高喊:太美了!太美了!心想,苦没有白吃啊!我一口气用两台相机拍摄了几十张照片,记录了由白天转变为黑夜的光线变化的整个过程。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夜幕降临,我开始准备下山,选择直线下去。我连走带跑下山,由于沙子是软的,具有缓冲作用,尽管山很高,跑起来也没有危险,好象腾空驾雾一般,飘飘欲仙,两肋生风,那个感觉爽极了。到了大半山腰的滑沙处,我准备买票从滑沙道滑下去,可是,滑沙的管理人员告诉我,你必须到山下买好票再上来滑沙。无奈,我只好在没有任何滑沙工具的情况下,朝前坐下并两手撑住两边,只身向山下滑去。坡度很陡,下滑嗡鸣声随之而起,随着下滑速度不断加快,声音也有不同。初如丝竹管弦,继若钟磬和鸣,进而金鼓齐鸣,轰鸣不绝于耳。我似乎听到了类似沙场征战的那种沙鸣声,据说那声音是古代将士阴魂不屈,从沙山底传出的厮杀呐喊声,真可谓“雷送余音声袅袅,风生细响语喁喁”。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下到山脚,便是月牙泉景区了。“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有美丽的月牙泉,她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景区的广播里飘出柔和悦耳的歌曲《月牙泉》,荡漾在每个游客的心田,我也为之陶醉。我忽然感觉真正体会了“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的含义。鸣沙山和月牙泉,就象大漠戈壁中的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茫茫大漠中有此一山,有此一景,无论从山顶或空中鸟瞰,还是在泉边漫步,都足以让你流连忘返,情醉神迷!

三次来到鸣沙山和月牙泉,终于看清了景区的全貌以及自己想看见的美景,终于如愿以偿,没有在这里留下遗憾。真可谓是:天道酬勤结硕果,美景不负有心人!

藕塘孤荷2016年3月15日写于北京博望园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上下图:著名的敦煌夜市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鸣沙山与月牙泉——西行漫记之二

在敦煌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大自然创造出了许多奇观异景,在新疆、甘肃交界处,在距玉门关西北80多公里的地方,就有一片神奇的雅丹地貌群落,造型奇特、布局有序,它是国家级雅丹地质公园,是一座罕见的天然雕塑博物馆,堪称敦煌的又一大奇观。

神奇的敦煌雅丹地貌——西行漫记之三

2015年7月19日一大早,我们从敦煌市区出发,驱车200公里,到达敦煌雅丹地质公园。敦煌雅丹地质公园原属于古罗布泊的一部分,土质坚硬,呈浅红色,造型各异,惟妙惟肖。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与青色的戈壁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神奇的敦煌雅丹地貌——西行漫记之三

我们游客按要求集体换乘景区的中巴车前往游览。第一个景点叫“金狮迎宾”。荒漠之上,有一挺立的雅丹地貌,宛如雄狮昂首,亦如故宫门前庄严的石狮,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其实这个金狮换个角度来看,又像是猿猴。旁边有个土包,倒像是蒙古王爷或西夏王的陵墓。

神奇的敦煌雅丹地貌——西行漫记之三

上下图:狮身人面像

神奇的敦煌雅丹地貌——西行漫记之三

再乘车前行,太阳高照,沿路景点变换,千奇百怪的雅丹群向车后倒去,地面上仿佛处处青烟缭绕。参观的第二个景点是“狮身人面像”,有两座雅丹地貌,与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有异曲同工之妙,使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更为神奇的是第三个景点“金孔雀”。孔雀造型立在高台上,正在回首遥望,长长的羽毛斜披下泄,造型完美,宛如雕塑家雕塑而成。尤其是细细颈项之上,孔雀回望的头和尖尖的嘴巴,甚是逼真。我环绕四周观看,换一个角度,它看上去又像是盘身昂首的眼镜王蛇;再换到对面观看,它俨然是张开血盆大嘴的豺狼虎豹!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真是奇妙无穷的天然杰作。

神奇的敦煌雅丹地貌——西行漫记之三

不同角度观看,上图:孔雀回望;下图:盘身昂首眼镜王蛇

神奇的敦煌雅丹地貌——西行漫记之三

下图:再从另一角度看,俨然是张开血盆大嘴的豺狼虎豹。

神奇的敦煌雅丹地貌——西行漫记之三

乘车穿行在雅丹地貌之中,宛如穿行在一座中世纪的古城堡之中。这座奇特的城堡,是地质变迁自然风雕沙割的结果,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整个雅丹地貌群高低不同、错落有致。低的只有四五米,高的有二、三十米,长宽由十几米到几百米、乃至上千米不等。城堡内有逼真的城墙、街道、大楼、广场和雕塑,如同巧夺天工的设计师精心布局一般。每个雅丹地貌都千奇百怪,各具形态,造型生动,惟妙惟肖。有的像宝塔、像宫殿、像麦垛、像教堂、像蒙古包,甚至连北京的天坛、西藏的布达拉宫、埃及的金字塔等世界著名的建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影子;有的则像骏马、骆驼、大象、狮、虎、鲸、龙、等可爱动物,有的像展翅欲飞的雄鹰,有的像怒目远视的武士,还有的像亭亭玉立的美女。有的则像小桥流水里的亭台楼阁。一切都给人神秘莫测、奇幻万千之感。

神奇的敦煌雅丹地貌——西行漫记之三

上图:像蒙古包;下图:或像面包,或像鲸鱼群

神奇的敦煌雅丹地貌——西行漫记之三

神奇的敦煌雅丹地貌——西行漫记之三

上图:像花坛,像天坛;下图:飞来石,像动漫卡通造型

神奇的敦煌雅丹地貌——西行漫记之三

神奇的敦煌雅丹地貌——西行漫记之三

上图:神雕祭坛;下图:风帆帆船

神奇的敦煌雅丹地貌——西行漫记之三

坐在车上行进,欣赏着变换的千奇百怪的雅丹地貌,会使你浮想联翩,会使你心旷神怡。在这里你可以充分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领略大自然妙造天成的神奇之美。大漠雄狮、丝路驼队、群龟云海、中流砥柱……,一件件大自然的“雕塑作品”,鬼斧神工,形象生动。置身其中,宛若走进了建筑艺术的展览馆,让人目不暇接。

神奇的敦煌雅丹地貌——西行漫记之三

上下图:戈壁沙海之中的“西海舰队”

神奇的敦煌雅丹地貌——西行漫记之三

当然,这里最出名的景点当数“西海舰队”了。这个所谓的“西海舰队”,指的是位于景区西北部的一片垄岗状的雅丹,南北延伸可达上千米,宽五至三十米,排列整齐,规模宏大的雅丹犹如气势磅礴的远航舰队,在浩瀚无垠的漠海上劈波斩浪,蔚为壮观。中国有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和北海舰队,就是没有“西海舰队”。所以用“西海舰队”来形容这个位于中国大西北的“雅丹舰队”,再形象不过了!

据《辞海》解释,雅丹地貌的“雅丹”是维吾尔族语,意为“具有陡壁的小丘”,是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这个称呼流传于国外地学界,后再由外语译成汉语,便是“雅丹”了。雅丹地貌寸草不生,视线所及之处,只有天空的蓝色、沙地的黄色和戈壁的青色。在罗布雅丹荒原上旅行,能够经常听见突发的“噼啪”声,有时似鞭炮,有时似狼嚎。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此处“少禽多鬼怪”。其实,这种“鬼怪”之声,都是雅丹地貌在作怪。罗布泊地区处于极端干旱区,昼夜温差变化剧烈,温差常高达30°C至40°C以上。热胀冷缩的效应,使外露的岩石经常崩裂而发出声响。因此,雅丹地貌被当地人称之为“魔鬼城”。

神奇的敦煌雅丹地貌——西行漫记之三

神奇的敦煌雅丹地貌——西行漫记之三

神奇的敦煌雅丹地貌——西行漫记之三

神奇的敦煌雅丹地貌——西行漫记之三

导游介绍,雅丹地貌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泊沉积地层;二是外力侵蚀,即沙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和流水的侵蚀。雅丹在世界上许多的干旱地区都可以找到,包括突厥斯坦荒漠和莫哈韦荒漠。据记载,中国的雅丹地貌面积约2万多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疏勒河中下游和罗布泊周围。敦煌雅丹地貌占地面积最大,在罗布泊洼地的东部、西部和北部,都分布着大量的雅丹地貌。敦煌雅丹地貌的壮丽、雄浑、怪异和神奇,不亲临其境,无法领略。敦煌雅丹地质公园是最具有观赏价值的雅丹地貌群落。正如地质专家所言:敦煌的雅丹地貌的形成时间之久远,地貌之奇特多样,规模之大,艺术品位之高,堪称世界仅有的大漠地质博物馆。据说,《英雄》、《天脉传奇》、《齐天大圣孙悟空》等影视片均取景于敦煌雅丹地貌,我们从片中可领到敦煌雅丹地貌的神奇景观。

神奇的敦煌雅丹地貌——西行漫记之三

神奇的敦煌雅丹地貌——西行漫记之三

神奇的敦煌雅丹地貌——西行漫记之三

神奇的敦煌雅丹地貌——西行漫记之三

敦煌雅丹地貌确实是敦煌自然景观的又一大亮点,它每天像莫高窟、鸣沙山和月牙泉一样,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观赏。敦煌雅丹地貌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参观完敦煌雅丹地质公园很久,那些奇特的造型还时常会浮现在我的眼前,所以,我下决心把自己的一些感受记录下来,与朋友们一起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