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4江南游:周庄啊周庄(中)

 老苞米的书屋 2016-04-12



 
 
   那座单孔的古桥及其旁边的民居,倒映在小河上,形成了一个非常对称的图画,一幅如梦如幻的图画。
   人也是画图中的一部分,你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画中的人物。“梦里不知身是客”,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周庄自从进入人们的视野至今,大约有三十个年头了。这座正当“而立之年”的江南古镇,除了身上增添了一些人们所说的“脂粉味道”,依然还很美丽。
   除了我提到的那本《黑皮书》,关于周庄的负面议论一直不绝于耳。这些议论大致是这样几方面——商业气息浓厚、媚俗、伪民俗。
 
 
   周庄旖旎的水乡风光,特有的人文景观,传统的建筑格局,淳朴的民间风情,只有在静悄悄和人烟稀少的情况下才可以体味。在没有游人聚集的地方,可以想象到周庄那时的模样。
 
 
   关于周庄人的心态,《黑皮书》的作者是这样写的:太过聪明的周庄人是把周庄当成了“摇钱树”。为了挣钱,周庄人几乎到了迫不及待的地步,甚至不惜牵强附会。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在一般人看来,寻常百姓家生个闺女,想法很朴实,希望她长大以后,嫁个好人家,过上安稳的日子。而现在的周庄却不是这样想的,他们是想把她养成风尘女子,长大了可以卖笑、接客挣钱。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才使周庄变得这样“俗不可耐”。
   关于周庄人的行为,《黑皮书》的作者是这样描写的:
几乎所有的沿街房子,除了个别景点,都破窗开店,仅仅0.47平方公里的小镇周庄,却挤满了几百家商店,不少居民为开店,不惜拆墙除瓦。有时,一晚上一幢民居就消失了……走在周庄,就像走在任何一个俗不可耐的集市上一样,让人不得不关心满街的猪蹄需要宰杀多少头猪、满街的白果来源于何处、那些劣质蓝花布会不会褪色等问题,这真是有些滑稽……
   这样的心态,这样的行为,导致了这样一个近似绕口令的结果——现在的周庄,已经不是过去的周庄了。
 
 
   据说,画家陈逸飞生前重提周庄的风光时,只用了四个字——“世外桃源”。
   我随意踏入周庄的一条小巷,便可以见到这样的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窗前堆放着自行车等杂物,还有晾晒的衣物,一根拖把倒戳在墙上……它不美,却很鲜活。
   这就是躲藏在世外桃源背后的人间烟火。
   我总是觉得,人们在抨击周庄时,应该多一些客观的包容,毕竟周庄不是苏州的拙政园,不是北京的故宫。
 
 
   这些悬挂在窗外的衣物,也算是周庄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不知道为什么,它们让我感到亲切。
   
苏州的拙政园也好,北京的故宫也好,即使保存得再完好,也只是一些没有生命迹象的由砖木堆砌的建筑物,它们早已失去房屋的功能和属性,它们现在的名字叫文物或古迹,供人游览和观赏是其主要的功能。
   周庄则不同,它是活的景观,有血有肉有生命。
   在这个古镇的每幢房子里都有人居住。
   周庄的建筑物主要的功能依然是供人栖息、繁衍后代的居所,至于作为景观供人游览,是一种强加在它们身上的附属功能。 
 

   苏州的拙政园,北京的故宫,那里所有的建筑都属于国家。在那儿,你是不可能见到这幅照片上的塑料盆铁盆和洗洁精以及那油渍斑驳的空调,因为那里除了拿国家薪水的上班开门下班关门的专门管理人员,已经没有人在那儿做吃喝拉撒睡的事情了。
   周庄则不同,这里的房屋属于老百姓,这儿的老百姓要按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活着。 
 
 
       应该说,作为周庄的景观的主体,这些建筑物不属于国有,住在这些建筑物里的人亦非国家公职人员。这样特殊的产权结构,才是周庄真正的致命伤。
   当这些房屋因居住条件太过落后,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居住者的需求时,它被毁坏或被毁灭的厄运都有可能发生。
   这些房子的主人,是这些古老建筑的维护者,同时也是破坏者。
 
 
   这些第一代的周庄人,这些曾经与时代脱节、刚刚从封闭环境走出的农民,身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这种巨变会让他们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去应对外面的世界。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的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和他们的生活环境在一夜之间,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对于周庄人来说,大部分人现在的职业应该是“演员”。他们都在不知不觉中扮演古镇上流动的角色,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内容是在表演给别人看。这应该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秀,一种不加雕饰的本色表演。
   试想一下,如果周庄没有这些鲜活的生命,它给人的感觉会是怎样。
   因为有了这些生活在这个古镇上的人,所以这个古镇才有了活力。 
 
 
   我们可以想一想,周庄的第一代人还可以在这儿坚守,那么他们的后代呢?
   周庄的第二代是否会像他们的父辈那样,不受外面世界的诱惑,心甘情愿地住在明朝和清朝或民国的老宅里,继续生活在周庄吗?
   如果周庄人的后代,都去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那么“中国第一水乡”岂不是成了一个空巢? 
   不敢想象,没有了人间烟火,没有人维护的周庄,会是一种什么样子。
 
 
   如今的周庄,更像钱钟书先生笔下的围城,城外的人想挤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去。
   不同的是,城外的人来了,又走了。如我这般,走马观花地逛了大半天,发出几声不负责任的感慨或廉价的赞美,然后匆匆离去了,几乎没有再来的可能了。
   据说,这些年,周庄的年轻一代也像其他地方的人一样,纷纷外出去打工。对他们来说,大都市的繁华,远比“小桥流水人家”更具诱惑力。
 

   在这一支支旅游大军中,不乏白发苍苍的成员存在。近年来,旅游热一直在升温,一些衣食无忧而且口袋有闲钱的老年人,以极大的热情加入到旅游的队伍。
   有资料统计,2012年中国游客海外旅游消费额达1020亿美元,较2011年的730亿美元增长41%,创下历史新高。而同期德国和美国游客的海外旅游消费额均为不到840亿美元。
   另有数据统计,在一项针对跨国旅行消费支出的调查中,富有的沙特阿拉伯人毫无悬念地名列第一,澳大利亚人和中国人分别居第二、第三。
   澳大利亚人出国时,平均消费4118美元,中国人平均消费3824美元。
   上面的数据说的是中国人的出境游,不包括国内的旅游。
   实际上,国内旅游的人数与消费额度要比出境游更要多。 
 
 
 
       面对汹涌而至的旅游热潮,周庄人难免要头脑发热,趁机让自己的腰包鼓起来,这可能就是导致周庄商业气息浓厚的原动力。
   当人们纷纷指责周庄人没有远见,没有智慧,为了眼前利益,毁掉了周庄的清纯了美丽了的时候,是否可以想一想,周庄人是谁,是地方官员,还是具体到有名有姓的某一户居民?
   如此笼统地把板子打到周庄人的身上,其结果是没有一人喊痛。
 
 
   谁都能看得出毛病在哪儿,却无一人能开出治病的方子。
   面对这些指责声,我感觉周庄好像是一个表情委屈的人,他无奈地摊开双手——你说我们该怎么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