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中医,为什么必须要了解“阴阳平衡”?

 新浪跃春江 2016-04-12

前言: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生病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治病的根本是帮助病人调节阴阳使其达到阴阳平衡的过程,如果一个人阴阳平衡了,身体自然会健康。


中医里面的“阴阳”是极具“抽象的东西”,想要真正懂阴阳,就需要把它明了化,移懂化,就比如说,想要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知道方向是不够的,我们还须知道需要途径哪些地方,才能通过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


 


弄清楚阴阳的内涵,我们学习中医的旅途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开始,因为学习中医的框架就是阴阳五行。



学习阴阳的重要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写道:“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


古人将阴阳的重要性提到如此高的地位,可见熟悉阴阳对于学习中医和养生是何等的重要。这段话既是对阴阳重要性的强调,同时也是告诫后人,学习医术必须要从阴阳入手,治病才能“必求其本”,不明阴阳,如同盲人摸象,就无法从整体角度认识人体,认识疾病。因为有了阴阳的平衡,才有了动与静的平衡,生命才有了活力而又不至于躁动。





阴阳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中医有一句话叫,“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是否健康,要看人体五脏、六经之间的阴阳是否平衡。白天的时候,阳气旭升,提供给人们活动、工作、思考的能量;晚上阳入于阴,阴阳的配合非常和谐,就说明一个人整体的状态是健康的。可能天气不好,他也会感冒,但是很快就能痊愈。那么从整体来说,这就是个健康的人。


而一个人会出现健康问题,标准又是什么呢?是人的阴阳并不和谐了。他可能现在没有发病,也可能发病了,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判断人体十二经的阴阳和脏腑之间的配合,是不是做到了阴平阳秘。当阴阳不太平衡时,人就可能发生包括心理情智上的各种疾病。这时医生会告诉病人,你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候有些问题。



阴阳辨证在临床上的运用



经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说的是阴阳的关键在于阳气的致密而护固于外。虽寥寥几字,却道出天机,寓意深远。临床上治疗疾病时,治疗的目的就是“因而和之”,即调和阴阳,达到“阴平阳密”的状况,使之不出现阴阳离决的局面。


《内经》中关于阴阳的论述,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为临床治疗疾病带来很多创新思维,发散思维。比如:“阴静阳躁”这句话在临床上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表面看起来,就是讲的阳动而阴静,其实它反映的是阴阳的普遍特性,当阳气亢盛时,事物会处在一种躁动的状态,而当阴气过盛时,事物处在一种安静的状态。


因为有了阴阳的平衡,才有了动与静的平衡,生命才有了活力而又不至于躁动。


在临床中,当我们看到小儿好动的时候,应该想到“阳躁”,小儿阳气旺盛,如果郁积不畅,就会化火,出现内热过重,躁动不安;当看到小儿不爱活动,过于沉闷的时候,应该想到“阴静”,患儿体内阳气不足,阴气过盛。


所以,中医治病的原理就在这个“和”字,使人体阴阳恢复平衡,人体就能从疾病状态恢复到健康状态,从而延年益寿,安享晚年,这才是中医治病养生的一种最高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