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济南:济南城的三座城隍庙

 西窗听雨 2016-04-12

老济南:济南城的三座城隍庙

城隍一词,本意为城池,“城”为城墙,“隍”为城墙外的护城河。后来,城隍一词引申为城池的保护神,并逐渐形成城隍民间信仰。宋代,城隍祭祀列入国家祀典。明清时期,对城隍祭祀规格又进一步提升。明嘉靖十七年殷士儋《重修城隍庙碑记》云:“城隍之祀,前古有之。其秩在礼官,为天下通祀,实自圣朝始”。清代基本沿袭了明代的国家祭祀制度,明清时期,京都及全国各省、府、州、县陆续修建或新建了各级城隍庙,济南就有这样三座不同等级的城隍庙。

济南府是明清时期的山东省会,又有历城县附郭于此(所谓附郭,就是某一县的治所与上一级的州城、府城的治所在同一城池内),因此,济南府城内历史上曾建有督、府、县三级城隍庙。分别是东华街的督城隍庙(即省级城隍庙)、将军庙街的府城隍庙和武库街的县城隍庙。不过,济南府城内的三级城隍庙并不是同时兴建的,各级城隍庙的庙址也非一成不变的。在清道光之前,济南府城内长期以来只有一座城隍庙,就是府城隍庙。但这座府城隍庙并非是将军庙街的那座府城隍庙,而是位于东华街的那座城隍庙,即后来的督城隍庙。

老济南:济南城的三座城隍庙

督城隍庙

济南原先的府城隍庙怎么会成为督城隍庙的呢?这要从明代的城隍庙祀制度说起。明初全国的城隍庙共分都、府、州、县四级,并无省一级的城隍庙,官方祭祀系统里也没有省一级的城隍神。据《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年春正月丙申,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封京都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开封府者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显圣王,临濠府为承天鉴国司民贞佑王,太平府为承天鉴国司民英烈王,和州为承天鉴国司民灵护王,滁州为承天鉴国司民灵佑王,五府州皆正一品。余在各府州县者,府为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秩二品,州为鉴察司民城隍灵佑侯,秩三品,县为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秩四品。洪武三年六月,又将各处城隍去除其封爵,各处府、州、县城隍只称某府城隍之神、某州城隍之神、某县城隍之神。又令去除城隍塑像,以木主代之。

老济南:济南城的三座城隍庙

督城隍庙戏台侧影

不过,虽然明代官方祭祀系统里没有省一级的城隍祭祀,但在京都的城隍庙里,却有全国各省的城隍神配祀。据殷士儋《重修城隍庙碑记》云:“京都城隍庙成,山东诸省城隍之神序列庙门内。然在诸省,第以府称,无以省冠者;州、县各有专祀,惟附郭不更设。”另据清顺治二年郝经《重建城隍庙碑记》云:“济南之有城隍庙也,建自明兴,基托乎历下而灵爽摄乎全齐,爵崇乎上公而祀事掌于郡守。都城有觐,五郡不得比崇,衮冕有严,百神于焉受职。于都盛哉!”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在明末清初,省级城隍神只在北京的京都城隍庙大门里从祀,而在各省内没有单独的庙宇,省城中只有府城隍庙而无“省城隍庙”;其他各府、州、县都有专门祭祀的府、州、县城隍,惟有附郭县不设专门的城隍。济南府就是一个例子,省级行政单位布政司、按察司和历城县衙设在济南府城内,明代的济南府只有一个府城隍庙(即后来的督城隍庙)。济南府城隍庙作为省城里的府城隍庙,地位要高于其他府城隍庙,因为济南府城隍是代表省城隍在北京的京都城隍庙中配祀的。

明代以前,济南府旧有城隍庙在城西,始建年代不可考。据济南知府陈修《重建城隍庙记》:明洪武二年(1369),山东参政盛原辅、安然来到济南,见城西城隍庙“湫隘颓庳”遂将城隍庙移建于城东高爽之地,即今东华街的督城隍庙。

老济南:济南城的三座城隍庙

上世纪50年代济南督城隍庙大殿

明代和清朝初期,济南只有一座府城隍庙。到了清代中晚期才逐渐形成督、府、县三级城隍庙的格局。这种城隍庙格局的改变,主要与城隍神的神性转变有关系。

城隍神最初为民间信仰,是城市的保护神。城隍神负责保障一座城池及其百姓的平安,济南府城虽然是省、府、县三级行政机关的治所,但都位于一座城池内,因此,按照最初的民间信仰,一座城池只需要一位城隍爷就够了。到了明清时期,城隍神进入了国家祀典,并被皇帝分封了相应的爵位和官阶,这时的城隍神已由民间神逐渐变成了社会神,形成了与现实社会中对应一套完整的冥间官僚体系。而且,明清时期还有这么一项制度:即地方官员到某地就任时,要先拜谒当地的城隍庙,向同级城隍神报到。即知府就任前要拜当地的府城隍庙,知县就任前要拜当地的县城隍庙。由于没有省级的城隍庙,所以督、抚、藩、臬等省级官员到任时,只能拜省城的府城隍庙。虽然省城的府城隍可以代表省城隍,但毕竟与省官的官职不相称,形成“上级”拜“下级”的尴尬场面。这样,省城中若只有一座府城隍庙显然已经不够了。至明末清初,全国各地的省会城市开始出现了单独建立的省级城隍庙,同时也单独建立了附郭县的县城隍庙。

全国各地的省级城隍庙大多是在原省会的府城隍庙原址改制而成,并不另择址新建,济南也是如此。济南府城内的省级城隍庙(即督城隍庙)设立较晚,约为道光、咸丰年间。道光二十年刊印的《济南府志》中仍称“府城隍庙”,而无督城隍庙的记载;道光、咸丰年间的历城邑人王贤仪(?-1855)所著《家言随记》中记载了一则济南督城隍神“施阴刑”的故事,这是济南“督城隍”一词第一次在文献中出现,因此,济南督城隍庙的设立时间可大致推断为道光二十年至咸丰五年(1840-1855)之间。

原来的济南府城隍庙升格为省级的督城隍庙后,庙内原来的神主——济南府城隍神自然也不能居住在这里了,府城隍庙神主被迁出后,由民间百姓在南城外老君堂暂时供奉。若干年后,龚易图于同治八年(1869)任济南知府,他上任之初看到济南府城隍神寄居于城外,不忍心看到与自己同级别“冥间知府”遭受如此待遇,便着手为济南府城隍修建单独的庙祀,于是在城西择地建造了新的府城隍庙,这就是后来的将军庙街府城隍庙。

老济南:济南城的三座城隍庙

上世纪初将军庙街府城隍庙

济南府附郭历城县的县城隍庙建造时期也较晚,最初也在城外,不是单独的庙祀。据《续修历城县志》卷十四《建置考二·坛庙》:“县城隍庙,嘉庆十五年创建于南关东舍坊玉皇宫内东偏,道光七年移建于城内广丰仓之西。”这就是后来的武库街县城隍庙。

解放后,济南的三座城隍庙中的城隍神均被移出,庙宇改作他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三座城隍庙建筑被部分或全部拆除。如今,建于清代晚期的府、县两级城隍庙建筑已经基本消失,建于明初的600年督城隍庙虽是文物保护单位,但仅剩的山门、二门和戏台等建筑,也朝不保夕,随时面临坍塌的境地。城隍神作为“牛鬼蛇神”已经被我们驱走,不留痕迹。但城隍信仰的民俗文化和城隍庙建筑文化作为我们的记忆传承,不应该被永远的抹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