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这么多的博物馆中,我们时不时总能发现一些“钱币”的影子。例如秦始皇时期经典的圆形方孔“半两”钱、北宋时最早的纸币“交子”等等。的确,钱币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诞生了。发展至今,它们陪伴人类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这其中的种种故事和传奇数不胜数,足够撑起一座座博物馆的述说。 “钱币文化”是人类思想意识形态和精神在钱币上的体现,包括钱币本身的形制、制作、文字书法和图案设计等。遍布北京、西安、上海、厦门的金泉钱币博物馆是比较有名的,其中西安金泉博物馆还是中国第一家民营钱币博物馆。 历代古币、珍惜币和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货币等呈列其中,它们交相辉映,让人耳目一新、眼界大开。在东莞,农商行建设的钱币博物馆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力。这个博物馆的主题分为历史篇、流通篇、记忆篇和鉴研篇这四大篇章,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钱币发展的过程。其中首个全套62张人民币极为珍贵,而千禧年和奥运年发行的限量纯金金牌也看头十足。 早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货币是“贝币”。海贝原为装饰品,因为携带方便、坚固耐用,在我国历史上最先充当货币。这也就是为什么,汉字中凡是与财富有关的,大都以“贝”为偏旁。春秋战国时期,除了贝币之外,刀币也比较流行。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创造“半两”全国流通。于是钱币开始以方孔圆形作为定制,而这个“造型”也是最广为人知的。之后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唐代的“开元通宝”和宋代的“对钱”(指钱文相同而书体不同、可以成双配对的钱币)也都沿用了这种形制。此外,北宋的“交子”和南宋的“会子”是最早的官方纸币。可见在宋代,钱币艺术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元明清时期,实施“以银为主,铜钱纸钞为辅”的货币制度。契丹文、女真文、蒙文等少数民族的文字也用作钱文,成为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一个历史见证。到了清朝后期,银元铜元这一类圆形无孔机制币逐步流行,是东西方钱币文化交融的典范。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商品交换活动,也就离不开货币的流通。从钱文来说,不同的朝代有不一样的书写风格和图案规范,而它们又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钱文皆属大篆,不刻意追求艺术效果,显得明快质朴;“半两”使用小篆,端庄飘逸,有秦朝大一统的豪迈;“开元通宝”更是由欧阳询制词并手书钱文,八分隶篆,点画方雅,结构开朗爽健,凝重秀丽,显示出大唐盛世的气度。其他国家也有属于自己的钱币博物馆。例如新加坡钱币博物馆、英国皇家造币厂博物馆、美国钱币学会博物馆等。即使它们各自的特色不一样,但都是民族文化的体现。 信托和货币一样,也是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与货币相比,信托还显得比较年轻稚嫩,但是它的独特魅力和发展前景也使其同样能够撑起一座博物馆了。例如戈登拉塞尔信托博物馆、澳大利亚的塞杜纳国家信托博物馆、美国的圣托马斯历史信托博物馆等等,它们的建立是对信托历史发展和当下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信托未来前景的期许。 货币是金融活动的一个基本承载单位。回顾它的历史长河,我们可以感受到,从文化的层面来看待这个经济产物,能有不一样的触动。反观当下也是如此,钱不仅仅是一种买卖的工具,也是陪伴我们传承发展的伙伴,是历史的记录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