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公众号:墙艺术 ID:wall-art 近日,杭州西湖边的秋水山庄, 俨然成为“网红”刷爆朋友圈。
外墙漆色斑驳,充满了历史沧桑感, 一座安静的老宅子 喜迎G20, 按照方案一翻修后, 墙面下半截,到围墙一样高的位置,和围墙一样,都是灰色;围墙以上,涂上了鲜黄色。秋水山庄四个大字也改成了亮红色。 竟被刷成一座庙!
后因遭到吐槽,压力山大 采取方案二 把黄色部分也刷成灰色 还是充满违和感! 由此引来了网友的花式吐槽: 然而千万不要低估网友的黑色幽默,经历了土豪金和青灰色两个版本,网友又秀出了各种版本的秋水山庄,秋水山庄一下子成了“网红”! 秋水山庄是1925年,我国报业巨头、上海《申报》报主史量才,以他的爱妻沈秋水命名而建的江南庭院式建筑。 据说,当年史量才兴建爱巢时,参照物是《红楼梦》中的怡红院,造型和选材均花了心思。最抢眼是那四根方形青石柱子,因是方形,不似圆形那般粗壮。墙是青砖,栏杆是白色,窗棂是朱红色,雕花细致。几种颜色混搭却毫不突兀,与西湖也相得益彰,一派温婉气质。 20世纪30年代初,秋水山庄前游人的合影 1934年,史量才遭特务暗杀,沈秋水一曲《广陵散》奏毕焚琴而去,她将秋水山庄捐给慈善机构,这里后来成了妇孺医院,解放后收归国有,成为了新新饭店的分部。 呜呼哀哉!如此历史建筑竟然被刷成了现在这幅样子,难怪网友们大呼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在愚弄我们的审美呀!”
假如修缮秋水山庄,我们该修缮成哪一个时刻的面貌呢?是1925年史量才主持建起时的“原状”,还是此番粉刷之前的“现状”,抑或是其他时刻?我们希冀达到的“原真”,究竟是经历过漫长历史的建筑的哪一个瞬间?
目前国际上有三种主要的修复理念。 第一,法国派(风格性修复学派)代表人物维奥莱·勒·迪克(Viollet-le-duc, 1814-1879)认为,修复古代建筑不是维持现状,而是要恢复到“完完整整的状态,哪怕这种状态未曾出真实现过”。 这一理念可以被形容为“不择手段”,不仅忽略了古建筑在历史、文化、社会各方面的价值,以及建筑所承载的历史信息的流变,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修复者按个人意志随意增减建筑附件、改变古建结构,造成了一些颇为“灾难性”的后果。
第二,英国派主张古建筑无需修复,修复出来的是无意义的假东西,破坏乃至消失才是自然规律,古建筑的真实性在于历经沧桑的痕迹,只需经常性的维护即可。这一派的观点过于浪漫化了,排斥任何形式的修复,也就意味着无法以科学的态度与措施来保护历史建筑。 第三,意大利派在众多修复实践的基础上,逐渐认识到两大流派各自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其代表人物布兰迪认为,修复是在充分尊重文物的历史性、真实性和美学性的同时,多学科共同参与,对文物进行处理的重要行为,三个主要修复原则是可逆性原则、可识别性原则和最小干预性原则。 这深刻影响了1964年通过的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原则《威尼斯宪章》,进而奠定了目前国际上主流修复理论的基本原则,成为现代文物保护理论的基础。
城市如人,每天每夜,不断生长变化,其中的遗迹亦在持续经历着修缮维护和衰亡消逝的过程。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希望秋水山庄这段属于杭州人特有的历史记忆能够愈久弥坚……所以说,不管最终确定以哪种方式进行修缮,都是建立在认真研究、思考并讨论的前提下,而不是一拍脑袋就决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