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生在马耳山下的“千里送京娘”故事

 涓水东 2016-04-13
读过冯梦龙《三言二拍》的朋友都知道,《警世通言》中有一篇故事《赵太祖千里送京娘》,说的是宋太祖赵匡胤没当皇帝时,在京城开封地界任侠仗义,好打不平,犯了事逃难太原府,路过晋祠旁边的清油观,发现一名被关押的年轻女子赵京娘。询问得知,该女家乡远在山西蒲州,随父去北岳恒山还愿,不期被两个强盗打劫并关押于此,待另抢得一女后,将被一人一个配于强盗。观中道士惹不起强盗,只得老老实实替他们看押赵女。赵匡胤问明缘由,将姑娘搭救,并以冲天豪气,毅然决然不远千里,将赵京娘护送回山西蒲州(今永济市)。
  后来据人们考证,千里送京娘一事可能实有其事,虽然主人公不一定是赵匡胤,但在当时的社会上,这一行为无疑充满了正能量,被赋予了神圣般的传奇色彩,非大仁大义大勇大智之人所不能为,因此,就被安排在了大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身上。
  且不说这在传奇故事里包含有多少仁义道德侠肝义胆,但就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要为他人、为社会无偿做出这般贡献,也的确可圈可点、可歌可泣,至少也非等闲之辈、等闲之事。值得人们感叹的是,在我们马耳山下,也曾发生过一起类似于“千里送京娘”这样的故事。
发生在马耳山下的“千里送京娘”故事 - 涓水归川 - 涓水归川
(网络图片)
 

  一、全少尉客死他乡
  故事发生在二百年前的清代嘉庆年间。
嘉庆二十一(1816)年,马耳山所属的诸城县来了一位江浙秀才担任典史。典史也是清代县衙门里的朝廷命官,级别为未入流(低于从九品),职能是负责刑事辑捕等工作,大体上相当于现在的县法院副院长或公安局副局长 ,或更低一些。这次来诸城就任典史的,是浙江山阴县人,姓全名楷,人们尊称为全少尉。全少尉此次赴任携带家眷而来,夫人沈氏一路同行。
  一县典史虽然谈不上位高权重,但诸城自古十万人家尽读书,称得上诗书礼仪之邦、人文荟萃之地,全少尉一家就任诸城,本也可以安居乐业、享受人生,要不了几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再升迁到其他地方任职,平安仕途,其乐融融。可天不遂人愿,全少尉自到诸城以后,说不上是旅途劳累,也不知是否水土不服,到任时间不长,居然一病不起,一命呜呼了!

  二、时运又遭家贼
  全少尉到诸城就任后,安家在城北潍河北岸万家庄附近的斜屋村(该村至今仍在)。而其老家则远在浙江的山阴县,该县现已不存,其地在今绍兴境内,距离诸城一千五百余里。这在今天不过就是天把天的路程,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交通状况下,整个就是天南地北两相隔绝。因此,全少尉的亡故,给其家眷沈氏带来了灭顶之灾,刚到诸城人生地不熟,又没法向远在千里之外的宗族亲戚求助,等于完全陷入了绝境。多亏时任诸城县令朱钟多方救济、全力周全,方才草草处理了全少尉的丧事。
  时任诸城县令朱钟,字虹桥,是安徽泾县人,嘉庆十四(1809)年己巳科进士,来诸城前一直任职福山县令,年前也刚刚到任诸城。朱钟为人慎密宽厚,到职数月颇有政声传颂。看到全楷一家陷入困境,乃“厚赙之,醵百金为之殓,而速之归”,也就是资助百金帮助办理丧事,并安排其家眷返回原籍,作为一位刚刚到任时间不长的县令,对部下作到如此照顾,也算是仁到义尽了。
发生在马耳山下的“千里送京娘”故事 - 涓水归川 - 涓水归川
发生在马耳山下的“千里送京娘”故事 - 涓水归川 - 涓水归川
              (光绪版《增修诸城县续志》关于李晴岚千里送沈氏的记载)


   按清制,州同、县丞以下官员异地任职时,限制携带十名长随,负责官员家居的堂官、家丁、门子等职能。说是十名,实际上往往都会超出这个数字。全楷出身绍兴文章之地,全氏又是当地的大户家族,因此,全楷远到山东任职,不仅仅是夫妻二人轻车简从,肯定也是前呼后拥,浩浩荡荡。而且随从之人,一般都是全楷家的老管家、老家丁、老门子、或亲眷朋友相知相识自愿相随者等等。因此,一般来说,就算全楷本人亡故,如果其家人心齐,围绕在全楷遗孀沈氏周围,虽然千里迢迢,多需时日,但齐心协力运送全楷灵柩并照顾沈夫人返回原籍浙江山阴,也并不是件十分困难的事儿。
  可问题偏偏出在这里。全楷的随从家人中有一对夫妻,男的叫莫五。全楷在世时,莫五夫妻尽心尽力照看主人家庭,赢得了全楷夫妇信任,负责掌管财产内库大权。可全楷一死,莫五夫妻原形毕露。沈夫人一家处理完善后,当晚宿在万家庄,第二天准备启程上路,返回浙江山阴。可就在当天晚上,莫五夫妇将金银细软衣服等等席卷而去,逃之夭夭了。  
  可真是屋漏偏遭连阴雨,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可怜沈夫人刚遭丧夫之痛,又遭此家贼之恨。但沈夫人虽一女流,却也知书达礼,有胆有识,一大早即亲诣县衙,诉于县令朱钟。光天化日,朗朗乾坤,居然有此恶行,朱钟县令自是极为震怒,当即选派得力人手,四处缉访捉拿家贼莫五夫妇,居然一举拿获,追回丢失财物,将恶人拘捕入狱,依律重责严惩,不在话下。

  三、沈夫人苦寂赋诗
  回头再说县令朱钟,见沈夫人仍要千里迢迢回山阴,这刚刚上路就出此变故,后面还有千里之遥,路途艰险,眼见得经此变故,家人长随已是人心涣散,说不定还会再生事端,于是召集众乡贤邑绅,劝说并帮助沈夫人先行权宜,将丈夫全楷灵柩权且安葬于此,沈夫人本人也暂且县内安顿下来,并书信知会原籍亲故,再做道理。沈夫人至此也无可如何,也能暂且如此。
  话说沈夫人暂时安顿下来以后,寄人篱下,无所生计,坐吃山空,尤其不时思念亡夫,思念故里,终日以泪洗面,忧伤凄楚。这日和泪写下七律四章,哀痛沉郁,聊寄心中苦寂。后被传至县内众乡绅文士圈子里,读者无不矜怛泪下。众人无计可施,只好再凑盘缠五百金,以帮助沈夫人扶枢归乡。

  四、李晴岚挺身而出
  但凑钱好办,难办的是千里之遥,路途艰险,总得有个人护送一下方好,真乃有心者无力,有力者无心,一时无可置措。难道偌大一个诸城,就缺少了忠肝义胆之士?正在众乡绅文人踌躇难措之时,有人挺身而出,甘当此任——其人就是世居马耳山下的李晴岚!
发生在马耳山下的“千里送京娘”故事 - 涓水归川 - 涓水归川

 
  李晴岚字岫烟,世居马耳山下李古庄村,诸生。虽终身未仕,但却“能文章、工诗画”,曾赋《杨花诗》三十首,在诸城文人间一时传为美谈。其画尤善山水写意,清代曾任江苏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省长)的诸城籍官员王赓言,自小与李晴岚相善,曾赞其画曰:“李子称善画,却不以画传;兴来时拈笔,往往凌前贤”。李晴岚也出生于进士门弟、科举世家,虽然未能进入仕宦之途,却日与文人骚客论诗为文,品画行吟,尤其“慷慨有气识,见义勇为”(光绪版《诸城县志》评价),在诸城文人圈子中卓有声望。

 
  五、二千里扶柩归里
  话说李晴岚与文友酬唱之间,偶读沈夫人诗,遂详询此事,毕知就里,当即拍案而起,誓当此任。一诺千金,李晴岚愿千里送沈氏,一时在诸城士绅文人圈盛传。“诸绅壮其行,肆筵赋诗饯之”(光绪版《诸城县志》)。时任江西广信(今上饶)知府王赓言得知,也写下了五言长篇《赠李岫仙》,极赞其事:

赠李岫仙
〔清〕王赓言
李子才最奇,善画兼工诗;作人敦古谊,人或笑其痴。
诸城有典史,客死潍水滨;其妻沈氏女,痛哭城为夷。
自伤诗四首,读之增人悲;邑人悯其苦,醵金为归资。
典史少亲串,沈氏无男儿;浙西三千里,扶柩将依谁?
李子忽自荐,此事我当为!一诺千金值,慷慨无犹疑。
早起戒行李,冰霜所不辞;天地为动色,鬼神亦应知。
我别君数载,常常入梦思;城中交臂失,再见知何时?
丈夫重意气,百世犹堪师;作诗纪其实,如君真须眉!
发生在马耳山下的“千里送京娘”故事 - 涓水归川 - 涓水归川
 

  经过众文人乡绅一番筹备饯别,李晴岚护送沈氏扶灵柩终于上路了。要跟赵太祖千里送京娘比较起来,李晴岚这次的差事这无疑问比前者的难度要大得多,赵太祖不过就是单人护送一人,轻便灵活,车船食宿等问题处理起来比较容易;但李晴岚就不一样了,不但要护送沈氏回家,还要沿途妥善安置全楷的灵柩,古时候没有现在这样的包装和密封材料,车船住宿肯定多有不便。另外就路程远近来说,从诸城到山阴(绍兴)一千八百里,也比从赵太祖千里送京娘从太原到蒲州(永济)要远得多得多,后者只有九百里左右。
发生在马耳山下的“千里送京娘”故事 - 涓水归川 - 涓水归川


   话说当下李晴岚雇下小车一辆,装载全楷灵柩并沈夫人乘坐,自己一路徒步随行,整整八天八夜,才到达清江浦(今淮安),算起来平均每天要走七八十里路。沿途那一定是说不尽的风餐露宿,常人难以忍受的疲惫劳乏,还要随时防范强盗地痞拦路打劫。沈氏乃有心之人,将一路惊险磨难都记录了下来,可惜现在已经无存,没法还原具体细节。
  自清江浦以南,情况好转了一些。李晴岚在清江浦租下一艘小船,由旱路改走运河水路。清代时朝廷十分重视运河漕运,因此京杭运河畅通无阻,晓行夜宿,走水路毕竟比走旱路体力消耗要小得多。每到拂晓开船,李晴岚都安排沈氏扶灵柩在船舱内,自己则兀坐船头,随时照护。夜晚歇宿,则在船头倚剑拥衾草草而卧,一有风吹草动,立即仗剑守卫,以防不测。大约旬日,居然护送沈氏一家安全到达了山阴。

  六、《冰雪吟》永垂高义
  车驾甫一到达山阴,李晴岚顾不得旅途劳顿,立即知会并召集全氏家族成员,迎接全楷灵柩归里,以及迎接沈夫人还家。待诸事已毕,李晴岚如数将出诸城地方乡绅所赠送馈遗之金帛钱款,以及沿途各项开支细目,逐一诵读明白,并督促全氏家人为全楷营葬以毕,乘人不备之夜,一杖一囊飘然而去,踏上了返回山东的路途。
  返程遥远,但李晴岚没有索要全氏任何酬劳,一人沿途借贷讨要而回,“步行两千余里,髭冰耀目,征尘扑头”,返回了诸城马耳山下。又过多日,待当地文人乡绅收到了两千里之外的全氏亲族寄来的答谢书,以及沈夫人返回故乡途中诸事的详细笔记文字,从文人乡绅无不相顾叹服。
  后来,众文人乡绅将沈夫人所做哀辞,以及诸城乡绅文人诗赋文字,编辑成为诗集,为之命名曰《冰雪吟》。以使沈氏之苦节、及晴岚之高义,并垂不朽。可惜经多方搜罗,未能得见《冰雪集》存世。(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