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1)谈:《黄帝内经》讲鸡屎兑甜酒来治鼓胀

 johnney908 2016-04-13

     :《黄帝内经》讲鸡屎兑甜酒来治鼓胀    

风景树  

     反对中医的人士指出:《黄帝内经》有“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的记载,而古文中“矢”的含义之一就是“屎”,“醴” [lǐ] 为一种甜酒。鸡屎加甜酒治腹胀,一剂见效,二剂痊愈。如此神奇妙方被历代名医所引用,为何现在的中医不用此方?用吧,实在不好意思;不用吧,等于承认《黄帝内经》有错误。真够为难的,只好不提此事,不提可不等于没有啊。 

一、原文记载

 用鸡屎兑甜酒来治鼓胀,对于否定中医是多么有煽动力的话题,怎么会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轻易放过呢?

对此,我查阅了《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篇第四十,记载如下: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也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按:“鼓胀”《素问》新校正云:“《太素》鼓作谷。”兹本仍作“鼓”,注同。《素问》、《甲乙》“鸡醴”作“鸡矢醴”

有人将上文中的鼓胀病,理解为现代医学所说的肝硬化等引起的腹水,古人用鸡屎再加上甜酒,就可以治疗肝硬化腹水,而且效果还很好,一剂就见效,两剂就治愈。

看了让人好笑,这完全是断章取义,对中国古代文字有意曲解的结果。 

二、“鼓胀”的考证

文中的鼓胀,不是腹水,而是消化不良一类的肠胃病,从三个方面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鼓胀的“鼓”作谷解时,就是谷胀,也就是吃了谷物类的食物不消化;

第二,“旦食则不能暮食”,意思是说早晨可以进食,晚上不能进食,晚上吃了就不消化;

第三,“其时有复发者,何也?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岐伯认为这个病治好了还会复发的原因是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引起的。

所以,鼓胀,不能理解为当今的腹水类疾病,而是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胃肠炎或胃动力不足。

三、“鸡矢醴”的考证

按语中说“鸡醴”作“鸡矢醴”,说明这中间有没有这个“矢”字,也还有待考证,因为年代久远,传抄错误,也是有可能的,如果是“鸡醴”,就显然与鸡屎毫不粘边。

即使是“鸡矢醴”,也并非就理解为鸡屎,因为有一味中药叫鸡矢滕,它完全可能是鸡矢滕,而“醴”有两种解释,一是甜酒,二是甜美的泉水,“鸡矢醴”可理解为鸡矢滕煮甜酒或煎水服。

鸡矢滕,甘平微辛,既能消食化积,又可健运脾胃,为一良好的消食健胃药,又有明显的止痛作用(《中药学》四川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还认为腹胀常因肝气犯胃所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所以用鸡矢醴健脾调肝治腹胀,这与《黄帝内经》原文完全相符。

现存最早的药物学《神农本草经》的丹雄鸡部分也有“尿白”、“鸡白蠹肥脂”的记载,有的人就把其中的“鸡白”又理解为鸡屎,照此说来,那“尿白”是不是该理解为鸡尿呢?一些人古文基础差,又不懂中医药理论,对经典古籍断章取义,恶意典解,并大事歪曲污蔑,真是可笑之极?

四、从吃尿想到吃屎

曾看到一则笑话,说的是一个医学教授上课时带了一杯糖尿病病人的尿液,并告诉学生,这是糖尿病病人的尿液,今天每个学生都要亲口偿偿,请看着我的样子做,说完教授就将手指浸入尿液之中,拿起后就将手指放入了口中。

学生们一一做完之后,教授问学生们偿到了什么味道,除了有一个学生说不知道以外,其他的都说有甜味,老师表扬了那个说不知道的学生后,才告诉大家,他是将食指浸入尿中而放入口中的是中指,意思是教授根本就没有吃尿,由于学生们没有仔细观察,学生们大呼上当之后,同时牢牢的记住了仔细观察的重要性。

这不竟让我想到,有的中医在学习经典古籍时,由于时代变迁,文字变化的差异,不认真思考,丢掉了中医理法方药的灵魂,错误的把鸡矢理解为鸡屎,让自己吃了屎,那不能怪祖宗不智慧,只能怪他们太愚蠢。希望他们吃了屎之后,也像那些吃了尿的人一样,长长记性,学会思考。

当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于中医经典中大量篇幅的精华视而不见,总是吹毛求疵地希望从中抓住一丝一毫的错误,或者对其中正确的内容进行恶意歪曲,欺骗群众,对中医进行全盘否定,这显然是永远也办不到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