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敢为班主任的“王婆精神” 叫好

 领巾工作室 2016-04-13
    2010年的9月,有幸参加了重庆西南大学主办的教育部(2010)国培计划初中骨干班主任培训班,最引人注目的是郑学志老师诙谐而又调侃的报告,一个个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案例让我们“忽逢桃花林”。 郑老师“传经送宝”的佳话让我想到了“王婆卖瓜” 的俗语。
   在很多人眼中,“王婆卖瓜,自卖自夸”都是带有贬义的,而我却认为这是一种十分积极的现象,它表现出一个人实事求是的勇气,更为可贵的是将自己的经验“推而广之”。记得一位哲人说过,黄金理在土里面不被人知也是等于零。从这一角度来看,“王婆精神”应该在我们班主任工作中大力倡导。
先来看一看“王婆卖瓜”故事的真正面目吧:
   王婆,其实是个男人。他姓王,名字叫王坡,因为他说话絮絮叨叨的,做起事来婆婆妈我爱你,人们就送他个外号——王婆。 王婆的老家在西夏(现新疆甘肃一带),种瓜为生。那一带中的瓜叫胡瓜,就是现今的哈密瓜。那时,宋朝边境经常发生战乱,王婆为了避难,就迁到了开封的乡下,种起胡瓜来。
但胡瓜的外表不太好看,中原的人都不认识这种瓜,所以尽管这胡瓜比普通的西瓜甜上十倍,还是没有人来买。
王婆很着急,向来往的行人一个劲的夸自己的瓜怎么好吃,并且把瓜剖开让大家尝。起初没有人敢吃,后来有个胆大的上来咬了一口,只觉蜜一样的甜,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王婆的瓜摊生意兴隆,人来人往。
一天, 神宗皇帝出宫巡视,一时兴起来到集市上,只见那边挤满了人,便问左右:“何事喧闹?”左右回禀道:“启奏皇上,是个卖胡瓜的引来众人买瓜。”
皇上心想什么瓜这么招人,就走上前去观看,只见王婆正在连说带比划地夸自己的瓜好。见了皇上,他也不慌,还让皇上尝尝他的胡瓜。
皇上一尝果然甘美无比,连连称赞,便问他:“你这瓜既然这么好,为什么还要吆喝不停呢?”王婆说:“这瓜是西夏品种,中原人不识,不叫就没有人买了。”
皇上听了感慨道:“做买卖还是当夸则夸,像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有何不好?”皇帝的金口一开,不多时,这句话就传遍了黄河南北,直至今天。
精明的王婆借机“自我推销”,自然带来了丰厚的收获。
  “王婆卖瓜”该不该被我们班主任引以为鉴呢?
   谦虚历来被人们传为佳话。但是,不合时宜的“谦虚”,有时也会导致终生的遗憾。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乡绅有两个女儿长得很美,凡是到他家的客人都对他的女儿赞不绝口,而他却总是“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她们都是丑八怪。”时间久了,他的话被传了出来,于是一直到女儿老了也没有媒人登他家的门。
   这个乡绅因为“谦虚”而说出的话却被当成了真,导致了不可收拾的局面。故事虽然有些夸张,说明的道理却很值得深思。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谦虚的美德,然而,曾几何时,“谦虚”这两个字被曲解了,仿佛只有否认自己的才能,把自己贬得一钱不值才算谦虚。实际上,承认自己的才能,甚至当众表现,都不能算是不谦虚,因为表现才能的目的在于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他并向他请教时,虽“未出茅庐”,却敢“定三分天下”。而后随刘备南征北战,终于成为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假若他当时为了表示“谦虚”,用“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不能担当重任”等词语来推托的话,也许刘备早被灭掉了。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故事人们早已耳闻目睹,辗转习用,这个俗语已多用于贬意;诸葛亮“隆中对”的故事传为佳话。但是在我们现实的日常班级管理中,我认为“王婆精神”还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别人充分了解你的才智,才能得到施展你才智的机会。
    伯乐相马的故事告诉我们伯乐的重要性。而韩愈在《马说》中则进一步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方面人们苦于找不到良马,另一方面真正的良马又被埋没。既然世上“伯乐”如此稀少,“千里马”为何不“毛遂自荐”?
   传统的教育思想在我们的学生内心“根深蒂固”,他们总是说什么“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试问:从“不露相”的“真人”要他何用?难道说从不发表自己见解的人才算“真人”?难道说永远没有表现出自己才能而一辈子平庸的人才算“真人”?若是这样,科学家还有什么存在价值?倒不如换上一些只知道服从命令、墨守成规的机器人。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因循守旧或是不思进取的人看到别人——特别是年轻教师做出成绩,总爱泼上一盆带着“乳臭未干”、“不知天高地厚”等字眼的冷水。其实,他们在讽刺别人“不谦虚”的同时,正充分暴露了自己居功自傲的骄傲本质或是“黔驴技穷”的无能。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自信心对于一种事业简直是一种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便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无论他有多大才能,也不会抓住一个机会。”今天,敢于表现自己的精神尤为重要。中央电视台的金榜节目“状元360”、湖南电视台的重量级节目“超级女声”等不都是实实在在的“自卖自夸”吗?在我们教育的第一线,省市县校一级一级的各种“教学能手”“优质课”“公开课”等深受欢迎而又卓有成效的大比武难道不是100%的“自卖自夸”吗?
    这是一个步伐越来越快的时代,如果你不及时把自己“推销”出去,纵使有超然的潜能也有可能被埋没,金子在海底还真不一定就有出头之日。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为我们搭起了展示自我才能的大舞台,只要你有能力,不要理会别人说什么。你应当挺身而出,发挥自己的才智,施展自己的抱负,立志为社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