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桃花净尽菜花开——油菜花的美

 jgq829 2016-04-13



诗兄记得,《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经发表过一组关于油菜花的专栏文章。书架上一翻,果然,是在2009年第六期上。这组文章的核心内容是:自从农历新年之后,中国的油菜花海就像从南到北“北伐”一样,相继在华南、长江流域和北方开放。大诗兄觉得很涨知识,所以记得牢。今天我们要讲的主题,就是油菜花,以及以油菜花为代表的十字花科。

先科普一下,什么是“十字花科”?《辞海》上的介绍,大诗兄摘录给你们看: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瓣四枚,呈十字形排列;果实为长角或短角;种子小;主产于北温带;包括多种蔬菜和油料作物,如白菜、卷心菜、花椰菜、芥菜、油菜、萝卜。
十字形花瓣,看清楚没?

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造物主,它给各种生命都分好了工,就等着智能生物来发现其中的秘密,顺天意而用之:禾木科,各种大米、小米、大麦、小麦、高粱、玉米,主要是为人类提供粮食;蔷薇科,桃子、李子、梨子、梅子、苹果、樱桃,主要为人类提供各种水果;而十字花科,主要是提供各种蔬菜和油料。比如油菜,它不仅是油料作物,菜薹还可以是一盘菜。再比如,我们老是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是不管你怎么爱,它们却都是十字花科的。

1
大地的艺术

我们来看一首诗:


再游玄都观
唐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写这首诗,包含着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话说,当年他被政敌排挤出京,十年后回来,游览长安城玄都观,写下“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诗句。然后?然后又被排挤出京,这次一去就是十四年。然后,我刘郎又回来了,“再游玄都观”,发现园子已经荒废,桃花稀稀疏疏,倒是疯长了一地的油菜花。

宦海沉浮、恩恩怨怨,我们不去管它。我们只要注意“桃花净尽菜花开”这一句。这句话告诉我们物候学上的好几层含义:

第一,油菜花与桃花的花期是大致相同的。否则,诗人不会拿两种花来作对比。

第二,桃花是娇贵的,是需要人来侍弄的,没有了“种桃道士”,它们不会活得很好;而油菜花,你别看它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却有着一股野性,不需要有人来特意照顾,只要撒一把菜籽儿,它们就会占满一片园地,“给你好看”。

这一点,也正是桃花所代表的蔷薇花科,与油菜花所代表的十字花科之间的区别。大诗兄讲过蔷薇花科,没有那些花儿,就没有姹紫嫣红的春天。我们当然要感谢蔷薇花科。不过,十字花科只要派出一个代表,就完全可以“逆袭”你们——这个代表就是油菜花。

桃花的美,在于你盯着每一朵花,都能发现它的美。而如果你单单盯着一朵油菜花,嗯,金黄色,十字形。还有什么感受?没有了。

油菜花的美,不是个体的美,而是一种整体的美,你需要一种鸟瞰的视角。不论是一二月份的两广、云贵,还是三四月份长江流域的四川、湖广、安徽、江西、江浙,还是六七月份的青藏高原、长城故垒、东北大地,油菜花的美,都在于漫山遍野、一望无际。


有什么样的地貌,就有什么样的油菜花,它们很配合。江西婺源,油菜花开放在山腰和山谷;云南罗平,油菜花开放在坝子和梯田;苏北兴化是水乡泽国,油菜花开放在一座座岛屿一般的“垛田”之上。

江西婺源

云南罗平

江苏兴化

油菜花是一种大地的艺术,就像一块画布,所以,就有人在大地上作画。比如,种出一个“福”字、一个“龍”字,或者米老鼠和唐老鸭、喜羊羊和灰太狼。很有喜感,是不是?

油菜花的生存能力还特别强。大诗兄小时候在皖东乡下,经常在区隔油菜花海的田埂上,发现一株株单独绽放的油菜花,那肯定是农民撒种时遗落的。因为没有锄草施肥,矮小是矮小了些,但是落地就能生根发芽,长起来再说。大诗兄现在住在上海的小区里,居然也能在绿化带里发现几棵孤零零的油菜花——它们的种子是从哪儿来的?莫非是鸟儿的杰作?

不要以为只有乡村才有油菜花。在大上海,高大上的浦东世纪公园,也有一个保留节目:就是每年春季的油菜花海。这是一个绝佳的创意,大诗兄要点个赞。它们的观赏效果,不比那些娇贵的郁金香差。很多年前,大诗兄访问过一位生态学的大教授,他说,日本东京市中心,就有一片水稻田。大诗兄没有去过东京,没有亲眼看到,但是我信了。我觉得挺好。

上海世纪公园

一线城市都这么干了,你们那些个二线三线N线的城市,还不赶紧学样?不要再劳民伤财了,不要去搞那些冬天冷飕飕、夏天烫屁股的大理石广场了,要弄点“花样”出来,要让大地自由呼吸。不要觉得油菜花土,土到极致就是洋。

2
菜花、篱笆、蝴蝶

我们再看两首诗:


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这是宋朝人的小清新。没有什么恩恩怨怨、纷纷扰扰,没有什么春秋笔法、附加含义。看花,就是看花;田园,就是田园。

杨万里和范成大,都是南宋人,他们笔下的油菜花,是江浙一带的油菜花。

这两首诗,如果说要有不同,就在于时令的细微差别。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是油菜花“进行时”,菜花开得正盛,所以蝴蝶一飞进去,你找也找不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该是暮春时节了吧,“麦花雪白菜花稀”,油菜花凋谢得差不多了,这叫油菜花“完成时”。



花田,儿童的游乐场


但是,你可以发现更多相同的关键词。

关键词一:菜花,这自不必说。

关键词二:篱笆,“篱落疏疏”,“日长篱落”,一副乡村田园景象。

关键词三:蝴蝶。“儿童急走追黄蝶”,“惟有蜻蜓蛱蝶飞”,你如果是一个观察家,就会发现,菜花特别招一种蝴蝶。乃至于这种蝴蝶,就被用菜花命名,叫菜粉蝶。这是为什么呢?科学解释说,油菜能合成一种化合物,叫芥酸甘油酯,在油菜开花和结油菜籽时,这种物质的合成量会大增。而菜粉蝶,对这种物质就特别敏感,赶过来又吃花蜜又产卵。它的幼虫叫菜青虫,专吃十字花科植物,算是一种害虫吧。咳,吃就吃吧,能吃多少呀。再说了,有虫眼的青菜,那不是有机蔬菜嘛。还有,它们最后变成的那些小蝴蝶,实在是蛮可爱的。

菜粉蝶

3
榨油与“工匠精神”

讲到现在,你看看上面那些大诗人们,一口一个“菜花”,“油菜花”的“油”哪儿去了?都说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到底,你们还是不知“眼前的苟且”,就知道“诗和远方”。

人类种植油菜,当然主要不是用来看花的,而是要榨取油脂。自古以来,汉族中国人的油脂来源,主要是植物油;植物油里面,产量第一的是菜籽油。《舌尖上的中国》看过没?榨油的场面看到没?印象深刻不?不过,在工业化时代,手工榨油更像“非物质文化遗产”,像一个特色旅游项目;而在前工业时代,手工榨油支撑的是广大城乡、亿兆斯民的基本需求。请看这本书的记载:

——芸薹子每石得油三十斤,其耨勤而地沃、榨法精到者,仍得四十斤。陈历一年,则空内而无油。

——榨具已整理,则取诸麻菜子入釜,文火慢炒,透出香气,然后碾碎受蒸。凡炒诸麻菜子,宜铸平底锅,深止六寸者,投子仁于内,翻拌最勤。

——既碾而筛,择粗者再碾,细者则入釜甑受蒸。蒸气腾足,取出以稻秸与麦秸包裹如饼形。其饼外圈箍,或用铁打成,或破篾绞刺而成,与榨中则寸相稳合。

——包裹既定,装入榨中,随其量满,挥撞挤轧,而流泉出焉矣。包内油出滓存,名曰枯饼。凡胡麻、莱菔、芸苔诸饼,皆重新碾碎,筛去秸芒,再蒸、再裹而再榨之。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

这本书叫做《天工开物》,作者是明朝的宋应星。

《天工开物》插图:南方榨

中国古代有很多大诗人名传后世,但极少有大工匠名传后世,因为他们大多没文化。而能够用精炼准确的文字来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人,就更少。所以,我们应该记住这个传递“工匠精神”的人——宋应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