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智师说 | 徐小跃:诸子思想概述——孔子思想:仁

 paul1023 2016-04-13

仁的本质是爱人

孔子的核心观念是仁,仁最实在的本质是爱人,所以说大家读《论语》,最经典的一句话是:“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就是孔子对所谓仁的最本质的规定。我在这里强调,什么叫仁?也就是说仁与对象(包括天、自然等)之间的关系怎么定位?从孔子开始,整个儒家告诉我们,如果真正要做到仁,一定要爱。爱的本质一定要体现在爱别人,从而扩大到爱一切对象。在宋明理学之后不仅仅是爱人,爱天地万物,只有在爱天地万物才能体现爱。这是我强调孔子仁的第一点。

第二点,这样一种爱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自然血缘的基础;第二,忠恕之爱,是爱的具体的方法和方式;第三,爱最后要落实在具体的层面。要把握孔子的爱,一定要从这三个层次上去把握。第一个是讲孝悌,第二个是讲忠恕,第三个是讲惠民。我们读《论语》会读到仁爱的根本表现在哪里呢?孔子的学生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对父母的爱和对兄长的爱就是仁的根本,对父母的爱叫孝,对兄长的爱叫悌。孝和悌的精神都是爱,对象不同,用的概念就不同。儒家讲,这两种情感是人最早、最自然、最真实的情感。什么叫爱?爱一定要自然,一定要真实。而在人类的情感当中,如果符合这几点,一定是孝悌。所以说,孝悌之爱是仁爱的基础和根本

百善孝为先

大家理解了这一点,也就理解了这句话,百善孝为先。所有的善行都是从孝来开始的,对父母的爱是一切的出发点和开端。我们从家庭来讲,真正最先的情感究竟是什么情感?我认为,上辈对下辈的爱叫慈,这恰恰是一个家庭最先的情感。所以通俗一点,为什么我们做子女的要孝顺父母?现在宣传没有抓住中国文化的相对性。中国文化讲伦理都是相对的,父慈子孝。大家还会发现,我们现在讲国学、讲传统文化,太注重讲孝了,实际上忽视了子女的孝是来源于在上者首先给出的爱,没有在上父母的爱,就不可能有子女的孝。所以在一个家庭,孩子首先得到的是父母的爱,这是首先的情感。我觉得孟子的一句话应该给予修改,大家都知道孟子的一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认为应该要改,从家庭的爱来讲,应该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因为什么呢?父母对自己的子女慈爱,把这种慈爱再推及到对其他子女的慈爱,有了这种慈爱,在下的子女才会孝。

讲到这里实际上要涉及中国文化一个相对性的问题,比如说,中国人一谈到忠就会很反感,现在看到忠就是下对上的一种伦理的责任。实际上,殊不知中国的文化中,为什么有忠的责任?是在上对下的仁和惠,在上者对在下者仁了,在上者对在下者恩惠了,紧跟着才有忠。问题在我们宣传当中,就单独讲忠,不讲仁,不讲惠。包括我们现在讲传统文化,只讲孝,不讲慈,这都是有偏差的。乌鸦有反哺的现象,李时珍给乌鸦起了一个名字,叫善鸟。善在哪里?善一定体现在慈、孝两点,而不可能仅仅体现在一个孝上,在孝上不能完整体现善。老乌鸦喂小乌鸦喂了六十天,毛都掉光了,也飞不起来,小乌鸦到最后就叼着食物去反哺老乌鸦。为什么在说乌鸦反哺的时候不考虑老乌鸦六十天毛都掉光了,把所有的慈爱都给了小乌鸦?有了这种感动,才有回报和感恩的责任。所以千万不要说乌鸦是孝鸟,要加上它还是个慈鸟,孝鸟和慈鸟加在一起就应该叫善鸟。

当然,这是我的思考。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思考呢?现在对社会要呼唤孝道,讲孝是人的自然的情感,这自然的情感如果没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呼唤不出来的。孝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我们学过国学以后,能不能把它归纳一点?我们学了这么长时间,而且这是我们中国独特的伦理观。仁、义、礼、智、信这些全世界都有,义就是公正,礼就是恭敬。中国文化是中国人独有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孝。对这样一个只有我们中国才有的文化,又被视为百善之源、百善之本、百善之先的孝,它的内涵和规定是什么?孝字是什么意思?孝的本意就是上下子女和父母的关系,从而构成孝。

孝对象就是父母,就是双亲,那对父母双亲应该怎么样呢?第一要惜身,什么叫惜身呢?我们中国的孝道文化告诉我们,我们的身体都是父母给予的,叫“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你不要糟践自己,更不要轻易的离开这个世界,特别是你要保证你身体不受伤害,身体不但是你的,也是你跟父母紧密相连的。第二要能养,什么叫能养?你要给父母物质上的保证,说得通俗就是给他吃、给他喝、给他穿,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这叫能养。如果这就叫孝的话,狗马都能做到。如果你对他不敬的话,你和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所以说,孝的第三要能够敬。我们讲孝就是孝敬。再有一个叫做立身,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作为一个高尚的人,不要整天吃吃喝喝的,酒肉朋友一大堆,让你父母整天担心害怕。实际上有很多官员,为什么那么腐败?他们穷怕了,想搞钱来孝敬父母。但他这是对孝的最大的侮辱,他搞这些钱是要进牢的。父母最担心的莫过于此,这是最大的不孝。还有什么呢?就是扬名的事情。再就是结婚,不但要结婚,还要生子,要有后。

忠恕之道

孝悌之爱讲得也挺多的。孔子认为怎么去表现爱别人呢?具体的方法是什么呢?这就是他最著名的“忠恕之道”。什么叫忠恕之道?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是《论语·雍也》篇的一句名言,这也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忠道”的内容。忠的本意就是为别人着想,为别人去谋划,为别人去干事,而且要全心全意其别人去干事,一点也不忽悠的为别人干事,这就是忠道,忠道的内容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通过这段话,怎么去体现爱的本质在哪里,这是最重要的。第一个立叫己立、己达,不是指你有钱有地位,一定是指自己的品德、诚意、贤达、高尚。品德高尚以后,才能实现立人、达人。什么叫立人、达人?这是儒家的魂,这是爱的最主要的精神。为什么要立人、达人?所谓立人就是要给予别人,就是为别人去谋划。我说得再通俗一点,所谓的爱,一定要落实在帮助别人。所谓的忠道所体现的爱一定不是从别人那索取,爱一定是给予,爱一定是奉献,爱一定是帮助,爱一定是为人谋,这是儒家孔子思想最关键的点。

我们总讲如何提高我们的修养,孔子的学生总结了三条,这个学生的名字就叫曾子。曾子说,每天就是要按照这三条去做,而且实时的去对照,你的修养一定可以提高,“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修养的第一条,什么叫忠?要为人谋,不能是为己谋,所以说,为人谋就是忠,忠就是爱,爱就是为人谋,这里面的逻辑关系大家一定要很清楚。“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修养一定要诚信,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定如此。作为一个好人,一个有道德的人,儒家告诉你一个方法,就是想别人、为别人,不为自己。这就是忠,忠就是给予、奉献、为人谋、帮助别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立己达是要做到道德的修养,有了这个道德的修养以后,才能够帮助给予别人。比如说,你做生意发财了,不要忘记了给予别人。所以说忠道在于给予,给予的前提是你自己德行的提升。因此,现在呼吁有社会责任感的成功人士要回馈社会,回馈他人,现在还没有形成这样的社会风气。

道德提升以后,不好的千万不要给予。我们中国人所呼唤的尊重自由和独立的意识是通过什么样的意识来表现的?通过“恕道”。这个时候的自由所体现的内涵是更加深刻的。如果把你认为不好的,你自己都厌恶的东西,推挤给别人,那这个人的德行就显得更为恶劣。这就是恕道所要呼唤的精神。恕道还有一个什么意思呢?将你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因为别人有多项的选择。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不喜欢这位女士,那只是我的个人的经历、审美、价值,叫“己所不欲”。但是你不要要求另外一个人不喜欢她。因此,你要尊重他人的选择,不要把你的选择强加在别人的身上。这些东西叫宽容,恕道呼唤的是宽容。

如何做到爱人

既然道德这么重要,那么我们学了儒家,学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究竟应该怎样行“爱”?具体一点,怎样做到“爱人”?我认为“爱”应当写繁体字,爱是最不应该简化的,没有心是不会有爱的。我总结了五句话,十个字,你要做一个仁爱的人,你要学习儒家,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传不习乎”,什么叫“传不习乎”?要落实到行动中。听了以后就忘记了,那有什么用呢?特别是儒家的爱,怎么去做呢?爱一个人,爱一个对象,一定要全心,用心地去爱。还要有浓浓的情,光有心不亲密也不行。再就是爱的本质一定是给予。在现实生活中,爱一定是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爱,没有给予就没有爱。再有一个就是宽容。所有的这些,都是从忠道、恕道、爱道中推出来的,仁者爱人也。所以我总结爱的十个字是:有心、有情、给予、尊重、宽容。

仁爱有五个德目:恭、宽、信、敏、惠。“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处事要恭敬,对人要尽心尽力,恭、宽、信、敏、惠,这是爱的具体表现。为什么要爱呢?为什么要恭、宽、信、敏、惠?实际上爱别人,最后一定是自己受益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都不想有屈辱的事情发生,不要受到别人的屈辱。孔子说,怎么样实现和达到呢?前提就是对他人的恭敬。对他人恭敬,一生不会遭受屈辱。反过来说,所有屈辱的招致,就是对别人的不爱和不恭敬。我们都有很多朋友,我们作为领导都想得到下属真心的爱戴和拥护,怎么获得呢?一个字“爱”,一个词“宽容”。对他人的宽容,一定会得到众人的拥护。你想别人信任你,首先要对他人诚信。我们都想事情干得顺手,事业干得巨大,功成名就,那就一定要做到对他人说到做到,决不食言,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恭、宽、信、敏,最后还要惠,给他人恩惠。这就是孔子对仁的解释。

仁是人的内在本质

我继续介绍孔子仁爱的第二方面,仁是人的内在本质:“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孔子讲的人的内在本质不如孟子讲得清楚,他没有讲“仁者人也,仁者人心也,仁者人之安者也。”孟子讲,所谓的仁爱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仁者人也”,仁就是人。换言之,你没有爱就不是人。“仁者人心也”,人的本心。“仁者人之安者也”,仁是人的最安逸、最高的精神的归属。孔子不像孟子讲得这么清楚,但是他也认为,仁爱是人之为人的内在的规定性。孔子讲:“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仁是人的本质。所以说,爱别人真的不是很难,从小事做起,恭敬别人,尊重别人,关心别人,这就是爱。“我欲仁,斯仁至矣”,大家经常听到这句话,儒家经常强调道德,这是人之为人不同于禽兽的非常重要的道德自觉性,道德的自觉意识。大家记住这句话,爱人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换来别人对你的爱。“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你的行为一定由你决定,由你的内心决定,而不在于外人强加于你。这句话就是来告诉你,仁是人的内在的本质。孔子的这个思想不是要强制你去“为仁”,你真的按照这个来做,是你的事,你不去爱别人,也不会强制你怎样。但是孔子告诉你,为人要有道德的自觉,你爱了人之后,心灵精神层面的逾越,是人之为人的本质。

我们学习孔子的仁,第一要知道它的内涵是什么。再有一个,仁是人的内在本质,这点是很重要的。再有一个告诉你,仁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人生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就是一种精神和信仰的追求,这就是“道”。所以说:“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的“四于”思想漂亮极了,这里面仁就等同于道。我问大家,道是什么?从下到上的三个层次,思想,精神,信仰,人就是要追求思想、精神、信仰的境界。人之为人,就是对道的追求。所以说,孔子和他的弟子从仁的境界当中才能看到他们的伟大。“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这段话,读《论语》每每读来都是感动不已,非常非常简单的一顿饭,住在陋巷,但是颜回面对这样的苦难,却把这当成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这就是境界,这就是超越的境界。“饭疏食饮水,曲肱骨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孔子说,他整天粗茶淡饭,睡觉的时候,就把手当枕头。但是我乐于这种生活的状态之中,这种以苦为乐的境界,这就是仁的境界,这就是道的境界。所以说,我们读《论语》,我们学儒家,实际上就是要体会这样的境界。什么叫境界?能够从内在的性质去看,这就叫超越,这就叫境界。这就是我对儒家孔子仁的解释。

来源:节选自徐小跃教授在第八届三智论坛上的主题演讲。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