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作手记】书之真意 寤寐求之——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创作记 ■李良东

 东方竹马 2016-04-13


书之真意 寤寐求之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创作记


■李良东


笔:兼毫

墨:一得阁、红星墨汁

纸:绢本

砚:歙砚 


  在经历了30年的书法生涯之后,我觉得,书法最重要的是不装。何为不装?就是写自己,不去讨好,不去做作。想写就写了,不想写时可以读书,可以聊天。能如此,书之真意在焉。

  我宗法二王,并沿二王一脉学习了唐宋诸家、明清行草等。在写了多年的小字作品后,近年喜作大字,沉迷于颠张醉素,于颜真卿、米芾、王铎等会心最多。虽用心良苦,惜所得甚浅。

  我的作品都是随意创作后再优选的,虽然五种字体都上过国展,但还是行草书最有心得。我打算投稿行草书作品,同时也进行了一些隶书的尝试。

  我准备了一些八尺的绢本中堂,预先裁好,放在书房,有空有情绪就写。书写内容不作预计,准备了一些古诗集,也打印了一些我的自作诗,随意取之。

  此件行草书作品最先完成,录古诗,轻轻松松,一次写好。其他则创作多幅,或自作诗词,或古诗文,反复推敲,时间达两月之久,可谓用尽气力。结果,行草书作品最后获奖,恰恰印证了东坡先生“无意于佳乃佳”的至理名言。书者,抒也。书法,就是用毛笔抒发内心情感的艺术,你的紧张、烦躁,也会被记录在纸上。与其紧张,不如随意;与其烦躁,不如从容。

  该作高八尺,宽三尺。毛笔为江西文港所出兼毫,用的是一得阁和红星墨汁,平常两种墨汁互相掺,取最好的浓淡程度。磨墨当然好,但写大字不现实,磨墨只在悠闲地写小字的时候。

  书写时注重自然的书写感觉,初时平静,继而奔放。每一笔饱蘸墨至写干,以蘸墨的次数形成书写的节奏。因为幅式较宽,为避免章法单调,临时选择在第二、三行进行留白,同时也和末尾的空白相呼应。用笔厚重与轻灵互见,过渡平稳,对比自然,结字的俯仰转合也形成对比。最后,以跌宕起伏的干笔草书结束。整幅作品虽然疏密、浓淡、收放、正欹等对比较为强烈,但在韵味上还保持了一点雅致、清润与平和。

  获奖之后,有的热情夸赞,有的猛烈批评,无论褒贬,于我今后创作皆有助益。

  对于作品中的一些争议点,个人见解如下:

  一是部分字的拉长写法,如最后两行的“尽”“万”“声”等,这几个字,来源于张旭和怀素的草书,如《古诗四帖》中的“其人必贤哲”的“哲”等字,拉长如两字。在草书中,这样的断而还连、上下变换的写法比比皆是,为的是求得陌生感和神秘感,同时增强作品整与碎的对比,丰富作品的节奏。在古人的行草信札中,常常使用大而放逸的“顿首”来形成节奏变化,米芾《临沂使君帖》更是以两行草书进行对比,“如何芾顿首”随意拉长变化,强烈至极!

  二是开篇“衙斋”二字,有评论家认为不合理。其实,“衙斋”二字的大小疏密对比,就是全篇对比的开始。“衙”字以及第六行首字“见”字放低,是为了形成错落,不至于太闷。这样放低错落类似的处理方法,在王铎的长卷中比比皆是,恕不一一举例。

  三是中间留白。第二、三行中的留白确有故意之嫌。大家认为古人手札留白是为了尊敬等原因才进行换行,确实如此。但我忽然想(声明:没有强辩的意思,只是提问),古人的规矩现在人们有多少在遵守?比如,谁过年才吃饺子,谁清明不吃热饭(寒食)?现在有多少人写信因为尊敬而换行?古人常说,某某作书,碑版不如草稿信札。为何不如?一方面是随意,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中间留白。中间留白使章法产生变化,所以才好。为了一点无人遵守的规矩,舍弃留白这么好的形式,孰轻孰重?值得探讨。

  这件作品,还存在很多不足,如部分线条较为薄弱,部分笔画失度,尽管作品表现了我当时的一些想法,但离我心中的沉酣大气还有一定距离。

  书法艺术,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它和资本、权力、傲慢无关,只和心灵、热爱、感动相联。当你以为自己靠近了艺术本质,而实际上,却离她越来越远。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好像都是如此。

  我不知道自己能写成怎样,但我会一直写下去,我确信。


李良东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获奖作品

行草中堂 规格243cm×98cm 衙斋花发劝情亲,花叶花枝逐岁新。买酒应须倾一石,开颜且莫放三春。非关老态贪行乐,为识风光去若尘。今日对花如不醉,来朝解绶醉他人。 烟水苍茫浦溆明,隔江遥见野云生。诗成尽日垂帘坐,万竹楼头听雨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