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说儒学】《大学》告诉你小人啥模样

 难封草堂 2016-04-13
【正说儒学】《大学》告诉你小人啥模样

影视剧里常有这样的镜头:一个人惨遭黑手后,会用尽生命的最后一丝力气,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小人。
可见,小人两个字是对无耻者最浓缩的评价,代表着典型的卑劣人格形象。
中国传统道德的君子形象是仁、义、礼、智、信。这个“信”字是殿后的,说明它是良好人格的基本底线。最初,孔子提出来的是仁、义、礼、智四个字,“信”字是后来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加上去的。有一个常识,大家应该明白。那就是人人皆知、人人遵守的东西是不需要刻意提出来的。这从侧面说明在孔子时代的社会不存在“信”的道德危机。大概是由于暴秦时期的专制统治,对道德人性施加了巨大的迫害,以至于民众整体道德水平下滑。因此到了西汉,董仲舒觉得非常有必要把“信”提升到道德人格的规范高度。
仁、义、礼、智四个方面做得不够好,最多属于冷漠、自私、愚昧,而上升不到人格卑劣的高度。惟有“信”字做不到,是最可恨的,最让人觉得卑鄙无耻的。
《大学》里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意思是说,小人平时作恶多端,但是,在君子面前却掩饰自己的恶行,标榜自己好的一面。这里面牵涉到的一个本质问题——“信”,“信”就是表里如一、诚信的意思。因此,小人最可耻的地方不是做恶的行为,而是欺骗行为,戴着善的面具,使人上当受骗。这就是为什么光明磊落,敢作敢当的人犯了错,比较容易被人谅解,耍阴谋诡计的,总是让人咬牙切齿的原因。正所谓,宁愿和君子打一架,不愿被小人阴一把。
一个人弥留之际费尽力气挤出的那两个字,可称得上是生命的代价。所以,提前判断小人、远离小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因此而提出了一个纲领性的命题——慎独。说白了,就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其本质就是什么样子。我们看一个人,不能看他在众目睽睽下是如何的衣冠楚楚。而应看他一个人的时候,没有外界关注的时候 ,他是什么样子。这是判断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的不二法门。
然而,现实生活中小人的伎俩却很高,具有很强的欺骗性。比如一个无恶不作的人,需要收买人心的时候,就显得特别的有爱心,特别的慷慨大方。他的目的一旦达到,立刻就露出了本来面目。这时候你已拿他无计可施了,唯有把千言万语在心里憋成两个字——小人。
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不是看他做了多少善事,而是看他可以做恶的时候,做不做恶。
(文/罗小几)

 

原创文章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dayunshan073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