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来已经到来—— 十分钟读完《必然》

 王江泾enne 2016-04-13

未来已经到来—— 十分钟读完《必然》

▍作者:过河石子

(本文同时发表在豆瓣书评,欢迎关注!原文地址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801317/)

▍编/审:Sophie

▍编者按:我们正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科技进步、人工智能发展、经济模式革新……未来,我们居住的世界会走向何方?本期,我们邀您同读《必然》,解析未来的十二个必然趋势。本篇书评既总结出每一章节的要点,以便没有读过的朋友快捷地了解内容,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欢迎大家阅读讨论~

特别提示:喜欢本文吗?作者卖萌打滚求捧场--请拖到文末,打赏作者~!

未来已经到来—— 十分钟读完《必然》

“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流行。”——威廉. 吉布森

原文内容提要

1形成

理想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变化的状态,是一种进程。事物今天比昨天更好,虽然变好的程度可能只是那么一点点,它是一种渐进式的改进,也是一种温柔的进步。

1985年,也就是互联网时代的黎明。如果你是创业者,那时,你可以得到任何你想要的域名,还不用承担任何成本。这么好的机遇持续了很多年。1994年,《连线》杂志的一个记者发现mcdonalds.com没被注册后,在作者的鼓励下注册了下来。之后,他尝试把域名送给麦当劳,但没有成功。

如果我们能够乘坐时光机前往30年以后,再从那时的视角来回顾现在,我们就会意识到,类似今天回望30年前一样,在2050年,大部分运转人类生活的伟大产品,在2016年以前,都还没被发明出来。

今天确实是一片广袤的处女地。我们都正在“形成”。这在人类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最佳开始时机。

2知化

IBM正在开发一个人工智能诊断医生。简单地说,当告诉它自己感染的某种疾病的症状后,它会给出一张按照得病可能性由高到低排列的疾病推断清单。类似的,音乐、营销、地产、建造等一些领域,现在看似不可能,未来却很有可能引入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为人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让人恐惧的问题,试想,如果明天10个美国工人中就有7个会失业,他们该怎么办?事实上,工业革命就让19世纪初的劳动力面临这种状况,只不过事情发生得较为缓慢。两百年前,70%的美国劳动力以农场为生。后来,自动化实现后,机器代替了农民以及在农场作业的动物,淘汰了大多数人的工作,只留下1%左右。自动化转而在全新的领域中创造了亿万份工作。曾经务农的人如今操纵着工厂中炮制农具、汽车以及其他工业产品的机器。今天,我们大多数人从事的工作是19世纪的人们无法想象的。

或许很难令人相信,但在本世纪结束前,如今人们从事的职业中有70%很可能会被自动化设备取代。广泛的自动化将会触及包括体力劳动和知识型工作在内的所有工种。无论你现在从事什么工作,收入水平如何,都将反复经历机器人替代人的以下7个步骤:

1.机器人干不了我的工作。

2.好吧,它会许多事情,但我做的事情它不一定都会。

3.好吧,我做的事情它都会,但它常常出故障,这时需要我来处理。

4.好吧,它干常规工作时从不出错,但是我需要训练它学习新任务。

5.好吧,就让它做我原来的工作吧,那工作本来就不是人该干的。

6.哇,机器人正在干我以前做的工作,我的新工作不仅好玩多了,工资还高!

7.真高兴,机器人绝对干不了我现在做的事情。

这不是一场人类和机器人之间的竞赛,而是一场机器人参与的竞赛。如果和机器人比赛,我们必输无疑。未来,薪水高低将取决于能否和机器人默契配合。我们需要让机器人接手。机器人能干那些我们正在干的事情,而且远比我们干得好;机器人能从事那些我们从事不了的工作,能做那些我们从没想到需要去做的工作;机器人还能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新工作,发现那些让我们拓展自身意义的事。这一切都是必然的。让机器人代替我们从事现在的工作,让我们在它们的帮助下去构想有意义的新工作吧。

未来已经到来—— 十分钟读完《必然》

(IBM开发人工智能诊断医生)

3流动

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复印机。自由复制的趋势不可阻挡,直至免费。

一旦某样事物变得免费,变得无处不在,那么它的经济地位就会突然反转。在夜间电力照明还是罕见的新事物时,只有穷人才会使用蜡烛。此后到电力变得唾手可得,而且几乎免费的时候,人们的喜好快速翻转,烛光晚餐反而成为了奢侈的标志。当复制品免费时,你就要去销售那些无法复制的东西。那么,什么是无法复制的呢?一些原生性特征可能是未来的答案:即时,个性,信用。

4章 屏读

大规模生产的图书改变了人们的思考方式。印刷技术扩展了既有的文字量。古英语中大致拥有的5万个词汇如今已经膨胀到了100万个。哪怕作者不是国王,也可以出版些回忆录。而今天,超过50亿张的数字屏幕在我们的生活中闪烁。书不再像是一种人工制品,而更像是映入你视野的信息流。这种液态性不只是书籍制作所面对的现实,对于消耗品来说也是如此。试想一下,无论在哪个阶段,一本书都成为了一种流程,而非制品。网络化书籍的惊奇之处,是它们永远不会写完。或者说,它们不再是纪念碑,而是变成了文字的信息流。维基百科是编辑记录的信息流,任何尝试过引用它的人都能意识到这点。书籍不仅可以在时间上网络化,在空间上也可以。“组成宇宙的是故事,而非原子。”

未来,一本电子书并不是非要做成一块板子不可。人们可以用电子墨水做成像纸张一样既便宜,又柔软,又轻薄的电子纸。人们还可以把100张左右的电子纸装订在一起,加上书脊,把它们安插在漂亮的封面和封底之间。这样一来,电子书看上去就非常像是以前那些厚重的纸书了。不过这种电子书可以改变内容。

未来,智能软件现在也可以在我们阅读屏幕的同时,读取我们的情绪,并且能根据我们情绪做出反应,改变我们即将看到的东西。阅读几乎变成一种运动。就像5个世纪以前,大家看到有人默读时会感到奇怪一样,在未来,若有人观看着屏幕,身体却没有对内容产生反应的话,也会看起来很奇怪。书籍曾擅长培养出深思的头脑,屏幕则鼓励更加功利性地思考。

未来已经到来—— 十分钟读完《必然》

(电纸书)

5使用

“Uber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出租车公司,却不拥有任何出租车辆。facebook作为世界上最流行的媒体平台,却不创造任何内容。阿里巴巴作为最有价值的零售公司,却没有任何库存。另外,Airbnb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短租住宿供应商,却并不拥有任何房产。”-Techcrunch

租赁业之所以繁荣,是因为很多情况下,使用比拥有是更好的选择。你可以根据穿衣风格来更换手提包,还掉之后也不用找地方来存放。对于短期使用来讲,分享所有权真是明智之举。而就我们即将迎来的世界,短期使用将成为常态。由于越来越多的的事物被发明和制造出来,而每天能够享受它们的时间总量不变,所以我们在每件事物上花费的时间会越来越少。换句话说,我们现代生活的长远发展趋势就是大多数物品和服务只做短期使用。

减物质化、去中心化和大量的沟通会共同催生出更多的平台。平台是提供服务的工厂,而服务则偏爱使用权胜于所有权。父辈会问我们是否曾因不拥有任何东西而感到不踏实、不可靠。我们的感觉恰恰相反——自己与原始社会有着深刻的联系。自己就像一个原始社会中的狩猎者,他穿行于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时不会去拥有任何东西,却可以在需要时随时随地地获得一个工具,用完后便将其抛之脑后,继续前行。

6共享

如今是观众为王的时代。但创作者呢?在共享经济下谁支付他们报酬?当中间机构消失后谁来出资支持他们的创作活动?答案令人惊奇:另一种新的共享技术。再没有比众筹更能让创作者受益的方法了。在众筹中资助作品的正是观众。粉丝们集体资助他们所喜爱的。在共享的未来,支付源于热爱。

借助大众共享,我们往往能够比我们想象的走得更远,而且那几乎总是最好的起始点。

我们可以从数万个不同的合作社中选择我们愿意参与的。这些合作社提供不同的回报比率,不同的回报方式,但最为重要的是,有不同类型的合作者。我们将大量的时间贡献给我最喜欢的合作社,并不是因为他们支付的报酬更多,而是因为我们特别享受与最棒的人一起工作的感觉——虽然我们从未在真实世界里见过。

未来已经到来—— 十分钟读完《必然》

(维基开启的共享模式)

7过滤

今天,可供参加的课程,可供学习的东西,可供娱乐的方式,这些选项的数量已经膨胀到天文数字级别。在人们有限的一生中,没有人有足够的时间把每个选择的潜在影响都逐个审视一遍。即使只是对过去24小时里被发明或创造出的新事物进行概览,也会花费我们一年以上的时间。

巨大的信息量不仅会改变处理信息的过滤方式,也会改变信息本身。

在过去的140年里,实体商品的价格呈现出下降趋势,大约是每年下降百分之一。”也就是说在一个半世纪以来,物价都在向零靠近。当所有商品的费用都在向零靠近时,唯一一件还在增加费用支出的事情就是人类的体验——这是无法被复制的。就这一点而言,机器人毫无用武之地。如果你想了解当机器人接手了我们现在的工作之后,我们人类会做什么,那就看看这里。我们会将珍贵的、稀缺的注意力投入到体验上。这是我们将会把钱花出去的地方,也是我们将要挣钱的地方。

进行更多的过滤是必然的,因为我们在不停地制造新东西。而在我们将要制造的新东西中,首要的一点就是创造新的方式来过滤信息和个性化定制,以突显我们之间的差异。

8重混

经济增长理论里有一个观点,真正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并非源于新资源的发现和利用,而是源于将已有的资源重新安排后使其产生更大的价值。增长来源于重混。

新的媒介形式越多,我们就越能将它们重混成更多可能的更新型媒介形式。我们生活在新媒介的黄金时代。

在不久的将来,只要我们在意,就可以选择尽可能多地记录我们日常的谈话交流。而且这样的过程几乎不花费过多精力,只需我们携带(穿戴)一个设备,并且回放的操作也十分简单。有些人可能会将生活中每件事情都记录下来,以便为他们的记忆提供支撑。

可回放性和可检索性仅仅是动态影像领域正在发生的两个类似古登堡式印刷术的巨大转变。它们和其他的重混要素一起适用于所有的新兴数字媒介,比如虚拟现实、音乐、广播、展示,等等。

全球经济都在远离物质世界,向非实体的比特世界靠拢。同时,它也在远离所有权,向使用权靠拢;也在远离复制价值,向网络价值靠拢;同时奔向一个必定会到来的世界,那里持续不断发生着日益增多的重混。

9互动

2015年以前,虚拟现实技术仍没有任何实质进展。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近乎逼真,但并不足够逼真。然而,25年之后一个最不可能的救世主出现了,那就是智能手机!全球市场上智能手机的巨大成功推动其高分辨率屏幕质量的提升,同时降低了成本。就尺寸大小和分辨率而言,一套虚拟现实眼罩的屏幕的要求基本上与一个智能手机屏幕相差无几,所以现在的虚拟现实头戴设备的制造技术基本出自便宜实惠的手机屏幕的制造技术。

但虚拟现实技术的亮点不仅仅是“存在感”,另一个让它经久不衰的魅力源于它的互动效果。

不仅是电脑,所有的设备都需要互动。如果什么东西不能实现互动,那么它就会被作坏掉了。有一天,朋友将一张高分辨率的照片打印到相片纸上,并将照片放在咖啡桌上。他注意到女儿走上前去,努力拖放照片想使它变大。她尝试着拖放了几次后,都没有成功,然后困惑地看着他:“爸爸,坏了。”

有什么比穿着那些能够回应我们的设备更让人有亲密和互动感呢?电脑一直稳步地向我们靠近。起初,电脑被关在远处某个装着空调的地下室里,然后被搬到了离我们近些的小房间里。随后它们爬到了离我们更近的桌子上,再然后跳到了我们的大腿上,最近则溜进了我们的口袋里。电脑下一步的显然就是靠在我们的皮肤上。我们称之为可穿戴设备。

你或许已经看到上述技术的到来,而比起这种穿在皮肤上的技术更进一步的唯一方法,就是延伸到皮肤表层下。我们让它们进入我们的大脑,将电脑直接与大脑连接起来。通过外科手术在大脑中植入计算机模块对于盲人、失聪者以及瘫痪者确实能起作用,让他们仅用思维就可以与这种技术互动。

未来已经到来—— 十分钟读完《必然》

(Siri尝试人机互动)

10追踪

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大部分信息都没有被捕捉或记录。尽管追踪和存储量呈爆炸性增长,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并没有被数字化。这些没有被计算在内的信息是“未开发”或是在“暗处”的信息。开发这些信息将确保我们的信息总量在未来几十年内不断翻倍。

到了2020年,我们每年能制造540亿个传感器,它们散布在全球,嵌入我们的车里,覆盖在我们身体上,监视着我们的家以及公共街道。这张传感器之网将在未来10年里产生“无限多级”字节的数据,其中每一个比特又能创造出双倍数量的元比特。经过实用人工智能的追踪、解析和知化,这片浩瀚的信息“原子海洋”会被塑造出上百种新形态、新奇产品以及创新服务。更高层次的自我追踪带来的可能性会让我们感到震惊。

11提问

每天都有过去不可能的事变得可能,并且这种情况会持续下去。但为什么是现在?是什么打破了“可能”和“不可能”之间古老的界限?

一种解释是如今发生的那些“不可能”的事都体现了一种更高级的新型结构。它们是大规模分享带来的,更准确地说,是大规模合作和大量实时社会互动的结果。比如,人类发明了书写记录和法律后,一种在我们的灵长类近亲中不可能实现的公正变得可能,这种公正在口头文化中同样不会出现。维基百科上的“恢复日志”按键使得修复一篇被蓄意破坏的段落比故意破坏内容更加容易,由此释放出一种信用的新的更高级组织形式,凸显出一种过去从未大规模实现的人类行为。

然而科学包含一个悖论。每个答案都会孕育至少两个新问题,因此,使用的工具越多,答案就越多,相应的问题也会更多。望远镜、放射镜、回旋加速器、粒子加速器不仅拓展了我们的知识,还拓展了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最好的问题不是能让我们得到答案的问题,因为随处可见的答案正变得越来越廉价。能够生成答案的技术将继续得到重视,以至于答案会变得即时、可靠、无所不在,并且几乎免费。但是能够帮助我们生成问题的技术将获得更多青睐。引擎生成了不安于现状的人类能够探索的新领域、新产业、新品牌、新可能性以及“新大陆”,与此相随,提问机器将会适时出现。

提问比回答更有力量。

12开始

“奇点”是从物理学借用的一个概念,用来描述一个边界,越过边界一切都是不可知的。在流行文化中则有两种版本:“硬奇点”和“软奇点”。“硬奇点”指的是未来将由超级智能的胜利所奠定。理论上,当我们创造出的人工智能可以创造比自身更聪明的智能时,它就能一代一代地生产越来越聪明的人工智能。事实上,人工智能将会引导自身以级联的方式无限加速生产,使得每一代更聪明的智能都比上一代生产得更快,直到人工智能变得极端聪明,用上帝一般的智慧解决一切现存问题,从而把我们人类远远地甩在身后。有人把这种智能称为我们“最后的发明”。

“软奇点”更有可能成为现实。在对未来的这个设想中,人工智能不会像聪明的坏人一样,试图奴役人类。人工智能、机器人、过滤技术、追踪技术以及我在书中列出的其他一切技术将会融合在一起,并且和人类结合,形成一种复杂的依存关系。

这种相变过程已经开始。人类会紧密相连并汇入一个全球性母体。我们正义无反顾地向着这个方向前进。这个母体不是人造物,而是一种过程。我们的新型超级网络是一股持久变化的浪潮,不断推动着我们的各种新需求和新欲望。我们完全无法预测30年后身边都有哪些产品、品牌和公司。这些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机遇和命运。但是这个大规模的、充满活力的过程有着清晰无误的整体方向。未来30年,霍洛斯将沿着与过去30年同样的方向挺进,那就是:更多的流动、共享、追踪、使用、互动、屏读、重混、过滤、知化、提问以及形成。我们正站在开始的时刻。

同读笔记

未来30年,哪些行业将成为主流,哪些公司会成为黑马?这类问题没有确定性的回答,机遇与运气让每一个确定的答案都无法成为必然。幸运的是,我们可以从一些趋势上获得灵感。

亚当斯密[1]在《国富论》第一卷里写道:财富来源于社会分工和交换。因为分工细化是趋势,所以机器参与到人类的社会分工就是必然;因为交易成本下降是趋势,所以免费、复制和共享就是必然。

那么,问题又来了。

如果机器可以替代人类大部分劳动,而且不知疲倦地大规模生产和复制,商品的价值和价格在哪里?凯文凯利透露给我们的信息是,未来,体验会越来越有价值;商品的价格则源于热爱。

未来已经到来—— 十分钟读完《必然》

(李世石对战Alphago)

如果未来机器替代了人类大部分工作,人类会被淘汰?凯文凯利的回答是,目前看来这种方式更可能是以合作的方式出现,人类和机器配合协作,形成“半人马”。

如果更远的未来,机器在熟练、强度上都超过了人类,甚至如凯文凯利所言,机器人不仅会回答,还开始会提问了,人类会不会被机器取代?

巴斯[2]在《进化心理学》对比了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有性繁殖最重要的就是产生了基因多样化的后代,避免了在某场意外中全部死光。我们既不完全像我们的父亲,也不完全像我们的母亲,考虑到基因变异的存在,我们甚至不是父母百分百的组合。机器至少目前还做不到这一点,无法恋爱和有性繁殖。即使机器构想产生基因突变,机器的主流随机数生成器至少目前还是由算法生成的伪随机数。

同时,面对未来的问题,历史也往往能给我们答案。一千年不够,就往前翻数万年。《人类简史》[3]里讲了一个故事。智人说要去森林里找仙女,猩猩说要去森林里采蘑菇,听起来智人在胡说八道,猩猩更理智。然而,虚构的重点不只在于让人类能够拥有想象,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象,编织出种种共同的虚构故事。宗教、货币、国家其实都只是种想象。这样的虚构故事赋予智人前所未有的能力,让我们得以集结大批人力、灵活合作。正因如此,才会是智人统治世界,而猩猩则被关在动物园和实验室里。人类的超凡脱俗,一定程度上源于不切实际的梦想。

如果还要加上一个考量因素的话,可能是人类的自由意志,特别是类似尼采[4]所说的“强力意志”。如果注定是场悲剧,也要轰轰烈烈地当悲剧演完。

如果未来的未来,机器和人类一样,开始做梦,有性繁殖,并拥有自由意志,人类又该怎么办?《三国演义》记载诸葛亮督师于五丈原,后主遣人探慰,问:谁可继者?孔明曰:蒋琬可;又问其次,答称:费祎可;问其再次,不答,视之,已溘逝矣。儿孙自有儿孙福,再后来的事,就让后来人去体验吧。

同读笔记参考

[1] 国富论. 亚当斯密. 1776

[2] 进化心理学. 巴斯.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 人类简史. 尤瓦尔·赫拉利. 中信出版社. 2014

[4]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周国平.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