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簧管,又称黑管或克拉管,在台湾又称为竖笛(英语称Clarinet,意大利语为Clarinetto,西班牙语为Clarinete,法语为Clarinette,德语为Klarinette),有管弦乐队中的“演说家”和木管乐器中的戏剧女高音之称。高音区嘹亮明朗;中音区富于表情,音色纯净,清澈优美;低音区低沉,浑厚而丰满,是木管乐曲家族中应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 单簧管是木管乐器的一种,通常用非洲黑木制造,由木料、硬橡胶或金属制成,有一个鸟嘴形的吹口和圆形的空心,管身由五节可装拆的管体组成,管体成圆筒形,下端为开放的喇叭口。在吹口处固定一个簧片,吹奏者通过簧片和吹口的空间吹气时,并配合下唇适当的压力,薄薄的簧片尖产生振动,使乐器管内的空气柱开始振动,因而发出柔美的音色。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号角和风笛,一般认为是从一种类似竖笛的单簧片乐器芦笛(chalumeau)演变而来
单簧管在国内被人们习惯地成为“黑管”,而在香港、台湾等地区则称其为“竖笛”,英语Clarinet译音为“克拉林奈”,意大利语Clarinetto,法语为Clarinette,德语为Klarinette国际上统称为“克拉尔奈特”。这种乐器使用一枚簧片使乐器发音,为西洋木管乐器之一,产生在十七世纪末叶,起源于古希腊,于十九世纪末叶传入中国。 阿夫洛斯管是簧管乐器,将簧片插入木制或骨质的管中作吹口,管底不封口,管侧身有指孔,两根管排成V字型。源于小亚细亚,是象征酒神的乐器。一种芦管制成的单管或双管的竖笛。在崇拜酒神的仪式中,及后来的酒神合唱和雅典悲剧合唱中,阿夫洛斯都是重要乐器。在西方现代文化观念中,里拉琴和崇拜阿波罗的音乐与阿夫洛斯和崇拜酒神的音乐,已成为相互对立性格的两大类音乐的象征。前者平静而节制,后者狂喜、放纵。 最初的单簧管是欧洲古代的一种叫做芦笛的乐器,呈圆柱形,没有按键,也没有喇叭口,只有七个音孔。后来,芦笛渐渐演变成了单簧管唯一的直系祖先——沙吕莫管(又翻译成夏吕莫管)。随着音乐的发展,这种乐器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据有关资料证实,第一个改革这种乐器的人是德国的一位乐器制造师,名叫约翰·戴内(Johann Denner 1655-1707)。约在1700年左右,他在乐器管上安装上了两个键子(一个是由左手食指控制的a1音键,一个是由左手拇指控制的十二度泛音键,后者和今天作用不同、泛音键与a1键同时按下后得到b1音)和一个喇叭口,这就是最早由戴内改革发明的两个键子的单簧管。从此,便打开了单簧管发展的道路,后经巴托尔特将乐器管身延长,并增加第三个键子(低音e、打开十二度泛音键后得到b1音,此时泛音键开孔位置也更靠下,与前方a1键同时按下后得到降b1音);德国乐派创始人约瑟夫·比尔(Joseph Beer 1744-1811)在乐器上安装了第四个和第五个键子,增加了四个音(低音升f,降a,十二度泛音为升c2,降e2);到1791年由法国单簧管演奏家,巴黎音乐学院第一批器乐教授,格扎维埃·勒费福尔(Jean Xavier Lefèvre 1766-1829)给这一乐器增添到第六个键子(升c1,这是欧洲大陆的情况,但在英国为一个由右手食指控制的侧键,起到a1和b1之间的颤音作用)。至此,对单簧管这一乐器的改革历经一个世纪,从戴内到勒费福尔等人历尽艰辛,使单簧管发展到六个键子。这个时期单簧管的演奏技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就在这个时期,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年)创作了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并且首先将单簧管应用于乐队。与此几乎同时,还有德国曼海姆乐派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施塔米茨父子(J.Stamitz 1717-1757和C.stamitz 1745-1801)大力发展了单簧管艺术,小施塔米茨更为单簧管创作了二十余首协奏曲。【协奏曲】卡尔·斯塔米茨和他的《D大调中提琴协奏曲》 1812年,经著名的单簧管演奏家缪勒(Iwan Mueller 1786-1854)的潜心研究,成功的研制出能够演奏各种调式的十三键单簧管,这种新结构的单簧管使演奏者在技巧上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深受人们的赞誉。后来又经Oskar Oehler作了进一步的改进使之更加精巧,并形成了欧勒体系(Oehler system)。当今,德国、奥地利单簧管演奏家大多采用欧勒体系的乐器。
1839年,著名的单簧管演奏家、巴黎音乐学院教授、法国乐派重要人物克洛泽(Hyacinthe Eléonore Klosé 1808-1880)和法国著名的乐器制造商路易·奥古斯特·布费(Louis-August Buffet 1816-1884)两人一起做了大量改进十三键单簧管的工作。他们在引进勃姆(Theobald Boehm 1794-1881)为长笛创造发明的活动圆键体系之后,使单簧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并与1843年在历史上第一次推出了勃姆式单簧管,后来又结合安迪尔(Andir 1840-1876)精湛的制作理念与工艺,最终形成勃姆体系(Boehm system),
尤其单簧管的基本构造很大程度上源于Andir单簧管。当今世界绝大多数演奏家使用的单簧管都为勃姆体系。虽然这一乐器在近代还有新的改进,但从1843年至今历经一个半多世纪,克洛泽发明的这种勃姆体系单簧管的基本构造一直保持到现在。
19世纪初,贝尔曼先生(Carl Baermann 1810-1885)出版了自己的《单簧管演奏法》(Vollst?ndige Clarinett-Schule),这是全世界最杰出的单簧管教程之一。19世纪末,罗扎诺夫(Sergei Lozanov 1871-1937)和罗赛(Chrysogone Cyrille Rose 1830-1902)等人又分别出版了自己的单簧管教程,尤其是罗扎诺夫,开创了音乐学院的单簧管专业教学,为单簧管学生们开辟了正规的学习之路。而罗赛继承并发扬广大了他的老师 - 巴黎音乐学院克洛泽的单簧管教学方法,并为推广及规范勃姆体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莫扎特的音乐风格 单簧管,有管弦乐队中的“演说家”和木管乐器中的戏剧女高音之称,各个音区的音色从沉郁到淳厚圆润、华丽嘹亮,可谓丰富,能够刻画各种音乐形象,不管是独奏还是室内乐演奏包括乐队合奏都非常完美。演奏性能十分灵活,无论是在演奏快速音阶、流畅的琶音、还是连续的吐音、花舌等方面均相当出色。莫扎特只写过一首单簧管协奏曲,但它却成为所有单簧管演奏者必修的曲目。虽然他还创作了室内乐形式的单簧管与弦乐四重奏和钢琴五重奏等作品,但就《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作品本身来说,这是历史上第一部能够完全表现出单簧管音色与技巧的作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部作品,把单簧管这一表现力丰富的乐器以更加喜人的姿态呈现在了世人面前,才使得以后有大量作曲家去为单簧管创作作品。
《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MOZART Clarinet Concerto in A Major 第一乐章:快板,A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Clarinet Concerto in A Major, K. 622: I. Allegro Jon Manasse - Mozart & Spohr: Clarinet Concertos
![]() 乐队引子以弦乐组的一个温柔抚爱的主部主题开始。这首协奏曲的一大特点是,所有的单簧管独奏段都在一个最能表现这种乐器天鹅绒般的,给人美感的音色的力度和音高水平上开始。独奏单簧管接过主部主题时,效果甚至比乐章开始时更柔美。亲切的室内乐织体是由于先把伴奏只限于小提琴而获得的,后来才加上中提琴,最后允许低音弦乐器参加时,只是为了加几笔轻淡的和声支托。第二主题为E大调,单簧管与弦乐密切配合,独奏单簧管的涟漪般的音阶和琶音结束主部主题的陈述,弦乐器接着插入第一主题的旋律完整的结束了呈示部。紧接着,听到单簧管用忧郁的小调式吹出一个对比旋律,开始了发展部。这些惆怅的笔触,即使在活泼的第一和第三乐章中最阳光灿烂的时刻,也总是挥之不去。回转联动后,乐曲很快又回到再现部。本乐章乐队伴奏部分章曾被第83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作为电影结束曲。当然这部电影运用最好的配乐是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A大调,6/8拍子,回旋曲式
《走出非洲》主题曲 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 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丨美丽大自然的眺望
一部德国科幻电影。在30年代,世界闻名的钢琴演奏家兼作曲家爱丽丝·西宁得知自己患了不治之症,为了将她的绝技传于后代,于是她接受了无性繁殖的手术,生育了一个跟她一模一样的女儿西莉。爱丽丝想控制西莉,希望她和自己完全一样,不管在外型上或思想上,结果事与愿违,事情完全出乎她的掌控……片中耳熟能详的莫扎特A大调奏鸣曲贯穿整部电影,作为主旋律,加上背景是风光明媚的加拿大湖区,让整部电影显得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 《让子弹飞》片段·莫扎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