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吧冠军》:从悬殊对抗到真对抗

 真友书屋 2016-04-13


专栏作者 | 浅度 


《来吧冠军》开播第二期,迎来了李娜姜山夫妇。说实话,从纯粹观众的角度出发,这一期的冠军夫妻把我萌了一脸的血。

 

李娜刚出场就拿着明星队迟到的由头跟明星队装黑脸,甚至愤然离席…




Ella一脸焦虑一脸惶恐要去挽回时,李娜突然来个一百八十度转弯,像小女孩儿恶作剧一样一脸得意地嬉笑:“有没有吓到?”



虽然是李娜的综艺首秀,然而完全没有看到她一丝半点在节目中的尴尬不适应,甚至在恍惚间都以为娜姐是综艺老咖了,因为她可以竟然可以用一个“我们家没有离婚,只有丧偶”的金句梗,随随便便玩转了一期节目。




再看她丈夫兼教练的姜山先生,整期节目下来几乎都抓拍不到他除了八颗牙标准笑之外的其他表情,甚至是打比赛的全程,这位先生的镜头感不要太好…




综艺首秀就这么能玩,这么能放,这么上镜头,这么秀恩爱,这么好感度,几乎可想而知,未来综艺荧幕上又要多一对常驻夫妇了(只要他们愿意)。

 

言归正传,笔者还是更愿意在这样纯属个人好恶的主观评论外,更深入肌理地去品评一档节目的好坏。

 

在过去的半年里,我研究了世界上400余档的节目,主要从节目策划这一维度进行研究。我想,节目策划是一个非常有章可循的行当,它无外乎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确定节目核心。例如一档推理类的节目,它的核心自然是对未知项展开推理,例如韩国模式《犯罪现场》的未知项是谁是真正的罪犯,韩国模式《歌手是谁》的未知像是谁是真正的元祖歌手。


第二,围绕核心,设置障碍。这一步就是将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节目核心,丰满成一个有血有肉的节目。比如《犯罪现场》的障碍设计就是真假信息混杂,且需要参与者自行找出,《歌手是谁》的障碍设计就是其他多名与元祖歌手有着真假难辨的声音,以此作为干扰项。


第三,锦上添花。可以从道具、场景、对抗形式、人物设置、复合剧情、奖惩设计等等一系列方法,将节目做得更加漂亮。比如《最强大脑》就是用大型道具作为节目吸睛的方法(虽然我私以为做到第三季之后,大型道具已经再也吊不起我的胃口了);比如《疯狂的丛林》就是用童话式的场景营造特别的对抗场景;比如德国模式《千分之一》就是用一千个参赛者在一期节目内竞选冠军来体现非一般的对抗形式;比如美国模式《沙滩上的前任》,就是在一般男女约会类节目之上,加入了这些男男女女们的前任,用人物设置让彼此的关系更加复杂;比如《跑男》《24小时》,都是复合剧情的代表。

 

那么,在《来吧冠军》中,是否同样能用这套方法论来检视呢?

 

首先,可以非常明确的是,《来吧冠军》的节目核心就在于“真对抗”。那么,什么是真对抗?

 

其实,对抗是节目设计策划当中,一个举足轻重的要素。最普通的对抗形式自然就是一对一的均衡对抗,无论是一人对一人,或者一组对一组。而若要在对抗中制造亮点,主要有两条思路:一条是人数上的变化。如《跑男3》的《利莫里亚之战》,就是2个“外星人”与7个“地球人”的人数悬殊的对抗。当然,人数的变化还能做到更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比如日本模式《全员大挑战》的经典游戏《抢热线》,就是1人对100人的挑战。另一条则是条件分配的变化。就如《利莫里亚之战》中,“外星人”在人数上虽然不占优,但他们却知晓彼此身份,而“地球人”虽然人数较多,却对对手身份一无所知。

 

而《来吧冠军》,则是将这一重要元素,升华成了节目的核心。同时,我们以上所列举的两个玩转对抗的通则,也在已然播出的两期节目中都相当熟悉了。在人数的变化上,我们看到第一期迎战女排,人数由最初的6人对6人,一路递变为4人(冠军队)对9人(明星队);第二期迎战李娜姜山夫妇,人数由最初的2人对2人,最终定格到2人(冠军队)对7人(明星队)。在条件分配的变化上,明星队拥有召唤神秘人物的特权、调换比分的特权、使用各种有利道具的特权,无所不用其极地把原本二者之间宛若天堑的差距拉至具有真实对抗可能性的水平线上,而这,正是本节目的核心——真对抗。

 

而这里的“真对抗”,或许用另一个角度理解,就是“大反转”。每期《来吧冠军》都有一条非常明确的叙事线索,随着环节的递进,渐层式地完成反转历程,最终完成从惊叹到喜感的情绪体验:

 

环节一是冠军能力展示。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动作拆解、道具辅助,可视化地呈现了冠军非同寻常的超人技艺。如在第二期中,为了呈现李娜击球的准度,在场上三个定点分别放置了三个难度依次增大的套娃:第一个定点是一个较大的套娃;第二个定点是两个前后放置的套娃,要同时让两个套娃被打倒才算过关;第三个定点则是一个只有巴掌大的套娃,难度可想而知。在这一环节中并不存在任何对抗,就是那么赤裸裸地展现了冠军非比寻常的超人技艺,世界第一的大将风采,以此来强化冠军与明星之间的天壤之别,对抗之难,对抗之不可能。




环节二是趣味热身赛。这一环节是将体育元素与游戏进行拼贴,整合成一个既能体现主题运动元素,又有较好综艺感的板块。如在第二期的第一个趣味热身游戏,两队选手首先要通过层层障碍运球(传统游戏),然后再将球打入网中(体育元素)。而即便是游戏与运动的拼贴,仍然要继续给冠军队制造障碍,比如袁咏仪一路对姜山运球的干扰,比如在李娜的网前有198cm的孙杨做守门员,而明星队则毫无障碍。这一环节所为观众奉上的情感体验,就是传统喜剧类游戏的喜感体验了。



环节三进入了正式比赛。这一环节则在此回到了赛场上,且真正进入了比赛式的对抗。因而,在情感体验上,除了喜感之外,又多了一层紧张感。而这一环节,也是一步一步完成从悬殊对抗到真对抗的整个反转渐变。第二期中,环节三的正式比赛分为10轮,让我们来看看这期节目中,节目组是如何一步一步拉平双方之间的悬殊的:

 


特权使用

人数比例

对抗描述

战况

第一局

无特权

2:2

悬殊对抗

明星队失利

第二局

道具:平底锅;

锦囊:比分反转

2:2

悬殊缩小(1)

冠军队失利

第三局

锦囊:神秘人(鲁凌)出场

2:3

悬殊缩小(2)

明星队失利

第四局

道具:大球拍

2:4

悬殊缩小(3)

明星队失利

第五局

道具:搓衣板

2:5

悬殊缩小(4)

冠军队失利

第六局

姜山加入明星队

1:1

真对抗(均衡对抗)

冠军队失利

第七局

道具:搓衣板、大球拍

2:7

真对抗(均衡对抗)

冠军队失利

第八局

道具:搓衣板、大球拍

2:7

真对抗(均衡对抗)

冠军队失利

第九局

道具:搓衣板、大球拍

2:7

真对抗(均衡对抗)

明星队失利

第十局

道具:搓衣板、大球拍

2:7

真对抗(均衡对抗)

明星队失利


正如上文所总结的节目策划的三部曲,《来吧冠军》在首先确定了节目的核心在于制造真对抗,而要完成从悬殊对抗到真对抗的递变,则需要借助对冠军队不断制造障碍:节目中的人数悬殊对抗、锦囊特权、道具特权等等,都是围绕着这一节目核心而展开的各种形式变化。最后,为了让节目有更强的表现力,再在舞美设计上、形式包装上进行再一道外部加工,比如节目的舞美设计,就融合了比赛竞技场的开阔性与演播室的灯光、音响的技术优势,比如每期节目的开头都有一个发布会的板块,增强其仪式感。

 

综上所述,节目的创意与策划的确是相当有章可循的一门学问,无非是找到一个足够漂亮的节目核心,然后循序渐进地、有条不紊地不断扩充它的外延而已。那么,是否我们也可以姑且潦草地断言,一档节目的成败优劣,就在于是否找准了、号准了国民喜好的节目核心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