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酒无毒 举杯有度

 老夫子的论语 2016-04-14
酒是什么?

酒的历史十分悠久,据历史记载,我国早在商代(3700多年前)就有饮酒的习惯。在西方,早在希腊城邦时代,饮酒就已经普遍流行,甚至在希腊的神话中,还有酒神巴克斯的传说。作为最早饮料和麻醉类药物,几乎所有有人类足迹的地方都有酒的存在。

酒的主要成份是乙醇,俗名酒精。酒精是无色的液体,有特殊气味,酒精分子是由两个碳原子、五个氢原子以及一个羟基组成的小分子(分子式如图1)。

  

 

图1 酒精分子的结构

其中羟基(-OH)决定了酒精分子的化学特性,是酒精分子的官能团。酒精是由酵母菌发酵形成的。水果、粮食作物中的葡萄糖在酵母菌的作用下,通过C6H12O6→ 2C2 H5OH + 2CO2的方程式,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从而形成了各种美酒。

 

酒是怎么进入血液的?最后到哪里去了?

酒在消化道内不需要消化即可吸收,吸收的速度快而且完全。一般在胃中吸收20%,其余80%被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胃内有无食物、胃壁的功能状况、饮料含酒精的多少以及饮酒习惯均可影响酒精的吸收。空腹饮酒时,15分钟吸收50%左右,半小时吸收60%-90%,2-3小时吸收100%。

酒还能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体内,人在有酒的空气中工作,有可能因吸入酒而中毒。酒对人体的作用与其浓度和吸收速度成正比,即浓度越高,吸收速度越快,作用也越明显。
    酒经胃肠吸收后进入肝脏,肝脏以每小时10毫升的速度将酒精分解,经乙醇脱氢酶作用,形成乙醛,乙醛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形成乙酸(图2)。

 
 

图2   乙醇、乙醛、乙酸

乙酸也叫醋酸,也就是食用醋里的主要成分,普通的食醋中含乙酸3%~5.7%。醋酸对人体没有毒副作用,它可以参加三羧酸循环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二氧化碳经过肺呼出体外,水就由尿排出身体。

 

喝酒有好处么?

1. 酒在体内有百分之九十以上会被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在氧化过程中,每克酒产生七大卡的热量。虽然某些酒饮料中含有少量醣类、微量元素或维生素,但主要成分仍是乙醇,因此除了热量外,酒的营养价值极少。代谢后产生的热量如未被使用,则剩余的部分会以脂肪形态贮存,因此,喝酒使人感到暖和就是这个道理,每克酒精能产生7.1大卡热量,成为机体活动的能源之一。

2.酒精对神经的麻醉作用,可利用来安神镇静,或做兴奋剂。

3.另外适量饮用含酒精10%左右的低度酒,可以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

4.酒精还能扩张皮肤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使人体温升高,引起发汗。

 

笔者了解的事实

从笔者对中国人4000多例尸体解剖材料的分析中,没有发现一例典型的酒精性肝硬化的病例,这与欧美多见的酒精性肝硬化病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至少,事实是中国人的酒精性肝硬化很少见。

此后,笔者查阅了中国医学书刊上对酒精性肝硬化的论述,结果发现,几乎都是从英文书刊上翻译和引用过来的,不能反映中国人酒精性肝硬化的真实情况。专业书的内容尚且如此,那么目前非专业书刊和媒体对酒精与肝硬化密切关系的描述也就不可信了,而且,用词往往是夸大了的。

 

饮酒要因人而异

酒在肝脏中分解代谢的快慢由酶的活性决定。6-7%的人,他们肝内的乙醇代谢快、乙醛代谢慢,一杯下肚,便会感到不舒服,三杯下肚,可能不省人事(乙醛的作用)。那些喝酒后会心跳加速、脸红、不舒服的人,就是乙醛代谢慢的缘故。反之,那些酒精代谢慢、乙醛代谢快的人,他们的酒量最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海量,可以“千杯不醉”。因此饮酒的“安全剂量”是因人而异的。

由此可见,因为每一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一样,不同的人对酒精的敏感性不同,个体差异很大,饮酒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权衡利弊得失,切忌盲从。不论是白酒、葡萄酒、啤酒或其他任何含酒精的饮料,只要在自己肝脏代谢的限度以内,喝下去的酒都可以变成无毒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也就万事大吉了。

反之,如果肝脏已经有毛病(乙肝、丙肝是中国人的常见病),则不能饮酒了,因为任何喝进去的酒都要到肝脏分解代谢,都是在增加肝脏的负担,这才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同时,对于既无肝炎而且肝脏又能分解酒精的人,喝酒的总量也不宜过大,过大量倒不是担心对肝脏有危害,而是对脑子有损伤。因为酒精具有亲神经的特性,有神经毒性作用,能直接损伤脑细胞。酒精吸收进入血液后能很快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过量饮酒者血中酒精浓度达到脑细胞损伤的水平时,脑细胞出现死亡、进一步就是脑萎缩。所以,喝酒以不喝醉为原则。如果每喝必醉,大脑的神经细胞就会不断地“牺牲”一批又一批。因为人脑的神经细胞不能再生,牺牲一个就少一个,其结局是大脑功能逐渐减退,痴呆也就不远了。这样,岂不与举杯畅饮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吗?走到痴呆的地步不是咱饮酒人的目的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