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居有常:父母一生的习性怎能轻易改变?

 汉青的马甲 2016-04-14

《弟子规》中说“居有常业无变”,不仅子女不能经常变换住处,父母老人的生活习性也不能轻易改变。




身边很多同学朋友大都是来济求学留下来安家的。现在子女都尚年幼需老人帮忙抚养。大家经常会讨论一个话题,多数老人大半辈子在农村生活,到城里显得很拘束、不习惯。这的确是一个现实,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父亲的感受很明显。新房装修的时候我正好到江苏工作刚上任,他一个人在济南盯着新房装修两个月,一口方言和装修队交流不畅,用他的话说“上老儿火了”。再后来父母一起来济南帮忙带孩子,也是成天唠叨不如在家里自在。


的确是这样,在老家农村,出门就能和街房邻居聊聊天,春天能看到自家果园里的梨花、桃花、苹果花竞艳,秋天又能看到一片红果。还有和济南雾霾鲜明对比的蓝天白云,心情都格外舒畅。一到了城市,人生地不熟,和我们的生活饮食作息习惯不同,最重要的是父亲看来,干了一辈子苦力,一下子闲下来浑身不得劲儿。有一阵儿还嚷嚷着,要找个看大门或者小区里浇花浇树的活儿,我不同意他还以为我担心丢面子。这和面子无关,我倒是主张闲的时候坚持在小区里跑跑走走或者到体育器械那里活动活动,既消磨时间还强身健体。



春节后母亲在济南,在我鼓动下,晚饭后下楼学跳广场舞。她说一辈子就没跳过,“跟不上溜儿”,胳膊腿儿都是麻木的。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就喜欢上了,自己在家里没事哼着小调跳上几步。广场舞不光解决了她长年不运动的习惯,而且和舞伴们交流,也结识了几位同龄人,经常一起拉家常。


拉家常自然也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家长里短。小区里很多都是拆迁回迁户,一位邻居因为拆迁问题子女间闹矛盾,把老两口儿分开了,类似妈妈跟着女儿爸爸跟着儿子这样,两位老人互不相见,我管我爸,你管我妈。这两天又听说老两口儿私下里密谋要离家出走。这儿女也真够狠心,老两儿年过古稀风风雨雨一辈子,竟这样被子女给硬生生地分开。


曾经有个博士娶了美国妻,回到国内生活,媳妇很孝顺,把公公从农村接到城市,每天变着花样的做沙拉、汉堡等西餐。老爷子已经习惯早上喝粥吃馒头咸菜。呆了半年实在忍不住了,写遗嘱要自杀,遗嘱上说“活着没意思,连粥都喝不上”。这事闹的!还有的老人在农村老家弄个小菜园,一家人吃着方便还新鲜,到城里非要在公共绿化区域种点菜,这就会引发邻里矛盾。还有的老人闲着没事喜欢捡捡废品补贴家用,拣来的废品堆的楼道里到处都是,也不符合物业管理规定。


有调查资料显示:长寿老人的生活习惯都有不同,最重要的是都没有轻易改变生活习惯。我们说“百善孝为先”,孝顺既要孝更要顺,要顺从老人的意愿,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不能任由自己的想法随意改变。道理很简单,就好比养花,有的花喜欢多水潮湿,就不能缺了水,有的花喜欢背阴,就不能在阳光下照射……不同的花生长都有其土壤、水分、阳光、温度等的特殊习性和要求,只有满足这些必需的条件才能存活和生长,改变了就会出现各种不适甚至死亡。



如此看来,随岁月更迭光阴流逝,老人生活习性地改变会造成各种各样的不适。这既与情绪、智力和生理变化相关,又与文化素养和传统习惯等有关。那么,是不是就一定不能改变呢?


父母有过错,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去劝说,如无法改变,就只能顺从,绝不能指责和硬逼。比如有的老人喜好吸烟,大家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所以都劝老人戒掉。戒烟当然是好事,但长时间吸烟的人身体已经适应,非要硬逼着戒,就容易出问题。从医学角度说,这叫戒断综合症,会出现心情不畅、胸闷、浑身无力、记忆力下降等不适。所以我们劝戒烟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多到少,由少到无。还有些对父母健康有利的意见,也可以逐步引导,比如劝说父母走到户外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为什么说逐步,还是习惯的问题,许久不运动或者根本就不运动的老人,即便想运动,也要劝他们从小运动量开始逐步加大,并非一开始就动得个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仅生理上有所变化,心理上变化也很大。半生忙碌突然清闲下来,会出现失落感,有的会变得焦虑或易怒。有的离开家乡到了陌生地方,加上子女平时都是忙于工作,容易出现孤独感,变得沉默寡言、情绪低沉。还有的老人对患病有焦虑恐惧,担心患病生活质量下降、给子女添负担等等,就出现了很多老人热衷于各种保健品、保健器材,也给不法商贩以漏洞和“商机”,之前就有大量新闻报道说老年人被“忽悠”之类。


所以,对于老人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我们首先要高度关注,其次不能轻易去迫使他们改变,再者,即便有些好的改变也要和言劝说,万不可硬来。

来源:儒风大家(微信:rufengdaji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