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二】不改掉这些坏习惯,你的努力只是无用功!

 悲伤0流年 2016-04-14

最近,我发现了一个诡异的问题。

不管我们学什么,都有个老师。即使没有,也能找到一些资料或者指导性的教材。比如你想学钢琴,就找个家教。你想学做饭,上网找菜谱。你想学撸管,去找苍老师。就算是接吻,我们也并非无师自通,也是在无数爱情片(非动作片)的科普下,以及不停的试错过程中,逐渐完成了技术的迭代。


可是,似乎很少有老师教过我们如何学习?反正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是屈指可数的。不可否认的是,学习能力的确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要不然我们也活不到现在。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都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事实上,今天的我们总是在重复昨天的错误。

以下内容是我根据最近学习的一门公开课《learning how to learn》总结的一些常犯错误,希望你没中枪。

01.死记硬背

裤子都脱了,你就告诉我这个?

你且穿上裤子,听我慢慢道来。死记硬背没有什么卵用,几乎是人尽皆知的事实。如果你不知道,可以回忆一下你上学时背过的政史地资料,看看还能想起多少。

那为什么死记硬背没用呢?看下面这串数字:

156203623606

你觉得自己要多久才能够记住?记住之后再过10分钟又能回忆起多少?

平常习惯了用手机来记号码,是不是觉得没那么简单?

如果我把这串数字重新组合,换一种方式表述呢:

520 233 110 666

是不是简单多了?甚至还能编成口诀:我说我爱你,你却笑哈哈,我要报警了,你说666。

此时的520,110就是我们大脑中的“组块”(chunk),是由意义连接在一起的信息块。

当我们接触一个新的知识或概念时,它在我们大脑中的状态是这样的(如图左),经过组块化(chunking)之后,零散的信息就拼接成了一个完整的组块(如图右),并可用于下一次的拼接。


死记硬背的知识,无法和其他知识建立联系,所以几乎是无用的。除此之外,把信息组块化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我们的工作记忆在处理问题时,只能容纳4个组块。

你可以把“工作记忆”看成一只章鱼,当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时他就从“长期记忆”中(类似一个大的仓库)提取四个组块,如果仍然无法解决,撤出一个用过的组块,再从仓库里拿一个新的,直至问题解决。


比如说上面提到的这串数字:156203623606,之所以难记,就是因为每个数字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单独的组块,一共有12个,而我们的工作记忆根本无法容纳。如果换成这样:520 233 110 666,就只占据四个组块的位置,所以更容易记住。

把小的组块拼接成大的组块,可以让我们的大脑更高效的处理信息。那么组块又是如何拼接的呢?

通过“理解”,你可以把“理解”想象成一瓶强力胶水,当我们理解了两个组块之间的联系,就相当于用胶水把它们粘了起来。这样,新形成的一个组块又可以用于下一次的拼接。

对我们来说,很简单的一件事情,比如说开车,对另一些人就很难,这也是因为开车这一整个连串的动作,已经在你脑中形成了一个大的组块。

所以,在我们阅读和学习时,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名词或者概念(比如说“组块”),千万不要跳过,因为很有可能你就跳过了一个形成更大组块的机会。

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在看一篇文章前,先把里面的段落标题、图片、表格、粗体字,课后习题等内容大致浏览一遍,可以让你更平滑、更容易的将组块进行拼接。

02.集中学习

在学校我们习惯了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毕业了依然难以改掉。比如想自学英语,在一段时间里就天天看英语,恨不得每天看25个小时。我们还觉得自己很用功,以为学习就要这样,趁热打铁,一鼓作气。

然而大量的实验表明,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效果更好。

在《Memory》一书中,作者提到过这样一个实验:

为了研究如何让英国邮局的工作人员,更快学会用键盘代替打字机输入邮政编号。共制订了四种学习方案:1*1=每天一次,练习一小时;2*1= 每天两次,各一小时;1*2=每天一次,练习两小时;2*2=每天两次,各两小时。


从结果中不难看出,在总练习时间一致的情况下,每天一次,练习一小时的效果最好。同样是两小时,分成两次练习,也比一次性练习的效果更好。

所以,如果一段时间后你有个重要考试,就应该合理的安排好学习间隔。 研究者指出,学习间隔时间控制在测试间隔时间的5%-10%左右为最佳。比如说你100天之后要考试,学习间隔就是5-10天,当然你也要确保能够学完所有课程内容。

03.胜任幻觉

胜任幻觉(illusions of competence),简而言之,就是一种自以为完全掌握了知识的幻觉。

比如说:

你有没有边看书,边用马克笔做标记的习惯?不管你有没有,反正我以前有。我上学那会就是这样,边看边用笔划,几乎整本书都被我划的满目疮痍,划完顿时觉得自己上天了,什么都记住了,这就是最典型的胜任幻觉。

划重点其实本没有错,划得太多了,也就变成了错。

正确的姿势应该是:先把一小节或者一章读完再划出重点,不宜过多,划一句就够了。同时在书的空白处,写出你对其中关键概念的理解和困惑,如果不舍得也可以写在便签上。

你有没有很快就看完一本书,并且觉得理解起来毫无压力?很有可能你也陷入了胜任幻觉。并不是说你不胜任,你的确胜任。因为书中的内容你都已经掌握了,再看10本,100本这样的书也没有什么卵用,你的认知没有得到更新,BUG也没有修复。

所以不得不提一下“刻意练习”的重要性,离开的自己舒适区,选择一些读起来有些困难的书,持续的刷新自己的认知,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你有没有记了好几本笔记,每次拿出来看都觉得自己很牛B?你仍有可能陷入了胜任幻觉,我们看笔记时,能够轻易的提取以前的记忆,这让我们误以为自己都记住了,事实却并不一定是这样。


虽然记笔记是个好习惯,特别是手写笔记,能够让我们的记忆更深刻。但“必要难度”理论也指出记忆的提取和存储是呈现负相关的,我们存储时越难,思考的越多,记忆就越容易提取。所以我在前面强调理解的重要性,因为它要求你必须去思考。

反之,记忆提取的越容易,存储也就越困难。

什么意思呢?就是当你边看笔记边回忆时,记忆提取的非常容易,可这却不利于记忆的存储,脱离了笔记你又会忘记。那么怎样才能消除胜任幻觉呢?怎样才能确定我们真的记住了呢?

答案很简单,先回忆(recall)再确认(confirm)。比如你看完了一本书,立刻合上书,然后回忆里面的关键内容,可以配合思维导图,也可以直接写出来。

当然你不可能记得所有内容,但是如果此刻不记得,一个月之后难道就记得?不记得没关系,立刻再回去看哪里没记住,或者记错了,然后再回忆,直到你能确认记住了所有的知识点。

看笔记也是一样,打开一本笔记前先回忆,然后再通过你的笔记来进行确认。

04.害怕犯错

每次老师要公布成绩了,总是提心吊胆。发了成绩单,也不敢给父母看。做题之前先看后面答案,美其名曰:我只是想确定自己是正确的。其实这都是害怕犯错的表现。归根结底,害怕犯错本质上是因为我们的动机就是错误的。


在学校时害怕犯错,因为我们的动机是应付考试。工作上害怕犯错,因为我们的动机是为了应付KPI。这些都是外部的动机,而你要做的就是把外部的动机,转化为内部的。

如果你的学习和工作只是为了提高自己,你还会害怕犯错吗?不但不会,你还会爱上犯错,因为只有犯错了,才能让你逐渐的改进、完善自己。

在学校里,我们即使害怕犯错,也得考试。离开了学校,我们就应该自己给自己考试,时不时的来个小测验,在工作中敢于应用你学到的新理论,是检验你学习成果的最好方法。

05.单一环境

记忆的提取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说你一直在这间教室里学习,那么你在这间教室里参加考试,就比其他教室成绩更好,因为这间教室里有你记忆提取的线索。

所以很多人都经历过小考成绩不错,大考时一换教室,成绩却不尽人意。为了避免记忆提取对环境线索的依赖,我们就要在不同的环境中切换,比如背课文今天可以在教室,明天就换到宿舍,后天又去操场。

实验表明即使在家里的不同房间,比如说书房和客厅之间来回切换,学习的效果也比在单一房间要好的多。

而且不止是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之间来回的切换也能提高学习的效果。

06.单一学科

当你需要同时学习几门课时,我们总是倾向于逐个攻破,以为这样的学习效率更高,其实恰恰相反。

因为在你连续学习同一门课程时,即批量式学习方式(blocking),看到新的内容,很容易的就能从记忆中提取以前的内容,从而更容易理解。正是这种容易的感觉,让你觉得学习的很轻松,就想当然的以为效果也很好。

有这样一个实验,邀请两组被试者观察12个画家的画作,每个画家6副画。一组采用批量式的观察方法,即看完这个画家的6幅画,再看下一个画家。另一组采用交叉式(interleaving),每个画家看1幅画,6轮看完所有画作。

观察完毕后,试验者找来了这些画家的其他作品(未观察过的),让被试者来辨认。


大家都认为连续观察6幅画的那一组,更能了解这个画家的作画手法和特点。结果却出人意料,采用交叉式观察法的那一组准确率更高,更能够从画作的表征总结出背后抽象的元知识。

虽然同时学习两门外语的人,短时间内可能会觉得比分开来学要吃力,经常会将单词、语法混淆。但正是因为这些容易混淆的表征,才能让你抓住表征背后的共通性(如语言的递归性),学习效率反而更高。

并且不只在不同的课程之间,交叉学习更有效。即使是同一门课程的章节之间,知识点之间交叉学习的效率也更高。

07.不会休息

这应该是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很多人喜欢一口气闷着头学几个小时,觉得休息简直是犯罪,可是到头来成绩还不如那些边学边玩的人。

因为人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组块拼接后,大脑中相应的神经连接模式的建立也需要缓冲时间,一个劲的闷头学习,最大的好处只是让你自我感觉良好而已。


当你觉得自己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时候,不妨休息几分钟,没事走两步(别一刷朋友圈停不下来),然后再投入紧张的学习之中。

休息(散步、洗澡、锻炼、睡觉等)还能启动我们大脑中发散思维模式的开关。人的思维模式有两种,专注模式(focused mode)和发散模式(diffuse mode)。

专注模式的好处是,它可以让我们集中注意力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但它也有弊端,就是会把我们的思维“困住”,形成思维定势,从而无法想到一些具有创造力的想法和解决办法。


这时候就需要发散思维上场了,他能够激活我们大脑中的静息神经,所谓的灵感也是在这时迸发的。因此我一直觉得,高中时最不应该取消的就是体育课。

还有很多喜欢熬夜的同学也要注意了,充足的睡眠能够帮我们整理记忆,加固我们在白天建立起的神经连接模式(组块连接后是以神经连接在大脑中提现的)。而且睡觉时,脑内细胞收缩,细胞间距增大,还能有助于清除我们在清醒时积累的一些有害毒素。

结语

以上7点就是我要告诉你的一些常见错误,我想你肯定中枪了,而且还不止一枪。

最后,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上面的那个例子中我提到的两串数字——156203623606 和520 233 110 666 ,其实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虽然这不重要,也不妨碍你的理解。

而我只是想提醒你,也许一些重要的事或者人,也是这样被我们轻易的忽视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