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二十二年春,伐邾,取须句,反其君焉,礼也。 三月,郑伯如1楚。夏,宋公伐郑。子鱼曰:“所谓祸在此矣。” 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2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 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晋大子圉为质于秦,将逃归,谓嬴氏曰:“与子归乎?”对曰:“子,晋大子,而辱于秦。子之欲归,不亦宜乎!寡君之使婢子侍执巾栉,以固子也。从子而归,弃君命也。不敢从,亦不敢言。”遂逃归。 富辰言于王曰:“请召大叔。《诗》曰:‘协4比5其邻,昏6姻孔7云8。’吾兄弟之不协,焉能怨诸侯之不睦?”王说。王子带自齐复归于京师,王召之也。 邾人以须句故出师。公卑邾,不设备而御之。臧文仲曰:“国无小,不可易9也。无备,虽众不可恃也。《诗》曰:‘战战10兢兢11,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又曰:“敬12之敬之,天惟显思13,命不易14哉。’先王之明德,犹无不难也,无不惧也,况我小国乎。君其无谓邾小。蜂虿有毒,而况国乎。”弗听。 八月丁未, 公及邾师战于升陉,我师败绩。邾人获公胄,县15诸鱼门。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16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17二毛1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19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20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21,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22可也。” 丙子晨,郑文夫人芈氏、姜氏劳楚子于柯泽。楚子使师缙示之俘馘23。君子曰:“非礼也。妇人送迎不出门,见兄弟不逾24阈25,戎26事不迩27女器。” 丁丑,楚子入享于郑,九献,庭实旅28百,加笾豆29六品30。享毕,夜出,文芈送于军。取郑二姬以归。叔詹曰:“楚王其不没乎。为礼卒于无别,无别不可谓礼,将何以没?”诸侯是以知其不遂霸也。” 【译文】二十二年春,鲁国征伐邾国,夺取须句,让须句国君返回,这是社会行为规范。 三月,郑文公去到楚国。夏,宋襄公征伐郑国。子鱼说:“所谓的灾祸就在于此。” 当初,周平王东征,辛有到伊川,看见披着头发在野外祭祀的人,说:“不到百年,这就属于戎地了。这是因为社会行为规范先灭亡的缘故。” 秋,秦国、晋国人将陆浑戎族迁于伊川。 晋国太子圉作为人质住在秦国,他想逃回国,告诉嬴氏说:“想与我一起逃归吗?”嬴氏回答说:“先生,是晋国太子,而受辱住在秦国。先生之想归,不是很适宜吗?我们君主派我侍奉于毛巾梳子,是想稳固先生。跟从先生逃归,就是抛弃君主的命令,我不敢随从,也不敢说出。”子圉于是逃归。 富辰对周襄王说:“请召回太叔。《诗经》上说:‘和睦和同其邻居,结上婚姻美好才众多。’我们兄弟不和谐,怎么能埋怨诸侯之间不和睦?”周襄王很高兴。王子带从齐国回到京师,这是周襄王召他回来的。 邾国人因为须句的缘故出兵。鲁僖公瞧不起邾国,不设防而抵御。臧文仲说:“国家没有小的,不可以轻视。不防备,我军虽然众多但不可依靠。《诗经》上说:‘恐惧害怕战兢兢,就象来到深水边,就象走在薄冰上。’《诗经》上又说:‘慎重之兮又敬谨,上天计度显司法。天命不会变幻哉。’先王明白的规律,尚无不困难,没有不戒惧的,何况是我们小国呢?君主不要认为邾国小。黄蜂蝎子都有毒,何况是一个国家呢?”鲁僖公不听。 八月丁未日,鲁僖公率军与邾军在升陉作战,我军大败。邾国人获得鲁僖公的胄甲,悬挂在诸鱼门上。 楚国人征伐宋国以救援郑国。宋襄公将迎战,大司马固劝谏说:“上天抛弃殷商已经很久了,君主想要兴起,不可以,唯有赦免而已。”宋襄公不听。 冬十一月己巳初一,宋襄公率军与楚军在泓水边上作战。宋国人已排列好战阵,楚国人还没有全部渡河。司马说:“敌众我寡,趁他们没有全部渡河,请下命令攻击。”宋襄公说:“不可。”等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战阵,司马又说。宋襄公说:“不可。”等到楚军陈列好战阵而后攻击,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门官都被歼灭。 宋国人都责怪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伤害伤员,不擒获有花白头发的人。古代的作战,不依靠关隘险阻。我们虽然是殷商的亡人,不击鼓攻击尚不成列的敌人。”子鱼说:“君主不知晓战争,强劲的敌人,因狭隘而不能成列,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阻拦而击鼓攻击,难道不可以吗?可犹有恐惧。况且如今之强劲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虽然有年老之人,俘获就夺取,管他什么花白头发?明白耻辱教导作战,就是求取杀敌。受伤而没有死,为什么不可以再打击?如果爱惜不伤害伤员,那么就不如不伤害他们,爱护有花白头发的人,就不如归服他们。三军以利于有用,鸣金击鼓用来激励士气。有利而使用,关隘险阻也是可以的,鼓声盛大鼓舞士气,击鼓攻击不整齐的军队也是可以的。” 丙子日清晨,郑文公夫人芈氏、姜氏在柯泽慰劳楚成王。楚成王派师缙陈列出俘虏及被杀死人的左耳朵。君子说:“这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妇人送迎不出房门,见到兄弟不跨越门坎,战争之事不接近女人的用具。” 丁丑日,楚成王进入郑国接受享礼,主人九次献酒,庭院旅祭有上百人,增加的供奉食器也有六种等级。享宴完毕,夜里出来,文芈送他到军营里。楚成王携郑文公两姬回去。叔詹说:“楚成王恐怕不得善终吧。作为于祭礼而没有男女之别,没有区别就不能称之为礼,他将怎样得到善终?”诸侯于是知道其不能称霸天下。 【说明】本篇所记之事发生在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期间。主要记述了八件事,一是鲁国征伐邾国,夺取须句国,送须句国君返回。二是郑文公访问楚国。三是宋襄公征伐郑国。四是晋国太子圉逃出秦国而回国。五是周襄王召回呆在齐国的王子带。六是邾国人因须句的缘故攻打鲁国,鲁僖公瞧不起邾国,因此失败。七是楚国人攻打宋国而救援郑国,而宋襄公恪守条条框框,反致失败。八是楚成王因救援郑国的缘故,进入郑国而享受祭天仪式的旅祭,夜里还带走郑文公两名妃姬。 —————————————————— 【注释】1.如:(rú儒)《管子·轻重甲》:“今每战舆死扶伤如孤。”《左传·隐公四年》:“厚从州吁如陈。”《尔雅》:“如,往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这里用为去、往之意。 2.适:(shì示)往,到。《书·盘庚》:“民不适攸居。”《诗·小雅·四月》:“爰其适归。”《周礼·小行人》:“使适四方。”《尔雅》:“适,往也。”《庄子·达生》:“仲尼适楚,出于林中。”《礼记·内则》:“以适父母舅姑之所。”《说文》:“適,之也。” 3.伊川:水名。在今河南省西部,源出伏山,后入洛河。《书·禹贡》:“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猪。” 4.协:(xié鞋)《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书·洪范》:“协用五纪。”《说文》:“協,众之同和也。”《书·康王之诰》:“惟新陟王毕协赏罚,戡定厥功。”《楚辞·天问》:“撰体协胁,鹿何膺之?”《说文》:“協,众之同和也。”《资治通鉴》:“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这里用为和睦、融洽之意。 5.比:(bǐ彼)《易·比·辞》:“比,吉。”《书·伊训》:“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诗·唐风·杕杜》:“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小雅·六月》:“比物四骊,闲之为则。”陆德明释文:“比,齐同也。”《诗·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顺克比。”《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礼记·乐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於慢矣。”郑玄注:“比,犹同也。”《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陆德明释文:“比,李云:‘合也’。”《孟子·梁惠王上》:“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荀子·修身》:“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韩非子·初见秦第一》:“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这里用为“相合、和同”之意。 6.昏:(hūn婚)古同“婚”。《诗·邶风·谷风》:“宴尔新昏。”《诗·小雅·我行其野》:“昏姻之故。”《管子·八观》:“故昏礼不谨,则民不修廉。”《左传·隐公十一年》:“如旧昏媾。”《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姻亚。”《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姓之好,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荀子·礼论》:“大昏之未发齐也。”这里用为婚礼之意。 7.孔:(kǒng恐)《书·伊训》:“圣谟洋洋,嘉言孔彰。”《诗·周南·汝坟》:“父母孔迩。”《诗·小雅·楚茨》:“祝祭于祊,祀事孔明。”《诗·大雅·卷阿》:“尔土宇昄章,亦孔之厚矣。”《诗·大雅·嵩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诗·周颂·有客》:“既有淫威,降福孔夷。”《老子·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玉篇·乙部》:“孔,嘉也。”这里用为美好之意。 8.云:(yún匀)《诗·齐风·敝笱》:“齐子归止,其从如云。”《诗·大雅·云汉》:“赫赫炎炎,云我无所。”《诗·大雅·韩奕》:“诸娣从之,祈祈如云。”《管子·侈靡》:“人死则易云,生则难合也。”《荀子·荣辱》:“虽欲不谨,若云不使。”汉贾谊《过秦论》:“天下云集而响应。”《汉书·司马相如传》:“威武纷云。”颜师古云:“纷云,盛貌。”这里比喻盛多之意。 9.易:(yì艺)《书·盘庚中》:“今予告汝:不易!永敬大恤。”《管子·水地》:“故其民间易而好正。”《易·系辞下》:“易者使倾。”《庄子·应帝王》:“是于圣人也,胥易技兿。”《礼记·乐记》:“易慢之心入之矣。”《韩非子·有度》:“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韩非子·五蠹》:“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汉书·王嘉传》:“吏民慢易之。”这里用为轻视之意。含有“不以为意”的意思。 10.战:(zhàn占)《书·仲虺之诰》:“小大战战,罔不惧于非辜。”《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尔雅·释诂下》:“战栗,惧也。”《论语·述而》:“子之所慎:齐,战,疾。”《国语·晋语五》:“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战于錞于、丁宁、儆其民也。”王引之述闻:“战读为惮,惮,惧也。”《韩非子·初见秦》:“弃甲负弩,战竦而却。”《广雅·释言》:“战,惮也。”《汉书·高五王传》:“股战而栗。”这里用为恐惧害怕之意。 11.兢:(jīng京)《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大雅·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诗·大雅·召旻》:“兢兢业业,孔填不宁。”这里用为战栗,恐惧之意。 12.敬:(jìng静)《易·离·初九》:“履,错然,敬之,无咎。”《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书·舜典》:“敬敷五教,在宽。”《诗·小雅·沔水》:“我友敬矣,谗言其兴。”《诗·大雅·常武》:“既敬既戒。”笺:“敬之言警也。”《诗·周颂·敬之》:“敬之敬之,天维显思。”《诗·商颂·长发》:“汤降不迟,圣敬日跻。”《管子·立政》:“修火宪,敬山泽林薮积草。”《论语·学而》:“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释名·释言语》:“敬,警也,恒自肃警也。”这里用为慎重地对待,不怠慢、不苟且、敬谨之意。 13.思:(sī司)《诗·大雅·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诗·周颂·敬之》:“敬之敬之,天维显思。”《诗·商颂·那》:“汤孙奏假,绥我思成。”《周礼·地官·司市》:“上旌于思次以令市,市师涖焉,而听大治大讼。”郑玄注:“思次若今市亭也……郑司农云:思,辞也;次,市中候楼也……玄谓思当为司字,声之误也。”《易·临·象》:“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礼记·中庸》:“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释名·释言语》:“思,司也。凡有所司捕必静思忖亦然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思,假借为司。”这里用为司法之意。 14.易:(yì艺)《易·旅·上九》:“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书·君牙》:“思其艰以图其易,民乃宁。”《诗·小雅·何人斯》:“尔还而入,我心易也。”《诗·大雅·韩奕》:“虔共尔位,朕命不易。”《诗·周颂·敬之》:“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管子·宙合》:“博而不惛,所以易政也。”《论语·学而》:“贤贤,易色。”《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孟子·离娄上》:“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荀子·富国》:“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必弛易之矣。”《玉篇·日部》:“易,转也,变也。”《广韵·昔韵》:“易,变易也,改也。”这里用为改变、变动之意。 15.县:(xiàn悬)古通“悬”。《诗·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诗·周颂·有瞽》:“应田县鼓,鞉磬柷圉。”《管子·小匡》:“县车束马,逾大行与卑耳之谿。”《国语·晋语》:“骊姬请使申,处曲沃以速縣。”《礼记·檀弓》:“县棺而封。”《荀子·解蔽》:“桀死于鬲山,纣县于赤旆。”《韩非子·有度》:“权衡县而重益轻,斗石设而多益少。”《说文》:“縣,系也。从系,持县会意。”这里用为悬挂、倒悬之意。 16.咎:(jiù旧)《书·康王之诰》:“富不务咎,厎至齐信。”《管子·版法解》:“凡祸乱之所生,生于怨咎。”《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楚人既咎。”《书·西伯戡黎序》:“殷始咎周,周人乘黎。”这里用为责怪、责备之意。 17.禽:(qín琴)古通“擒”。捕捉。《管子·七臣七主》:“遇周武王,遂为周氏之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外仆髡屯禽之以献。”《后汉书·张衡传》:“一时收禽。”《资治通鉴》:“将军禽操。” 18.二毛:有花白头发。 19.勍:(qíng琴)同“劲”、“强”。有劲强有力。《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第二》:“此皆力攻勍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 20.赞:(zàn暂)《书·皋陶谟》:“思曰赞赞襄哉!”《管子·小问》:“至卑耳之谿,有赞水者曰。”《仪礼·乡饮酒礼》:“主人之赞者西面北上。”《礼记·明堂位》:“卿大夫赞君。”《礼记·中庸》:“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荀子·解蔽》:“以赞稽之,万物可兼知也。”《小尔雅·广诂》:“赞,佐也。”这里用为佐助之意。 21.耇:(gou苟)《书·君奭》:“耇造德不降我则。”《诗·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遐不黄耇。”《诗·大雅·行苇》:“酌以大斗,以祈黄耇。”《诗·商颂·烈祖》:“绥我眉寿,黄耇无疆。”《尔雅》:“耇,老寿也。”《周书·皇门》:“克有耇老。”《说文》:“耇,老人面冻黎若垢也。”这里用为长寿、年老之意。 22.儳:(chán谗)不整齐。《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23.馘:(guó活)古代战争申用割取敌人的左耳以统计报功。《诗·大雅·皇矣》:“执询连连,攸馘安安。”《诗·鲁颂·泮水》:“矫矫虎臣,在泮献馘。”《左传》:“俘二百八十人,馘百人。”《尔雅》:“馘,获也。”《礼记·王制》:“以馘馘告。”《说文》:“馘,军战断耳也。春秋传曰:‘以为俘馘。’”这里用为左耳朵之意。 24.逾:(yu于)《书·禹贡》:“逾于洛,至于南河。”《书·武成》:“既戊午,师逾孟津。”《诗·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管子·牧民》:“礼不逾节,义不自进。”《说文》:“逾,迈进也。”这里用为迈越之意。 25.阈:(yu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见兄弟不踰阈。”《论语·乡党》:“立不中门,行不履阈。”《尔雅》:“柣谓之阈。”《礼记·曲礼》:“不践阈。”《礼记·玉藻》:“宾入不中门,不履阈。”《说文》:“阈,门榍也。”《玉篇》:“阈,门限也。”这里用为门坎之意。 26.戎:(rong荣)《易·夬·辞》:“即戎,利有攸往。”《书·说命中》:“惟甲胄起戎,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书·泰誓中》:“袭于休祥,戎商必克。”《诗·邶风·旄丘》:“狐裘蒙戎,匪车不东。”《诗·小雅·雨无正》:“戎成不退。”《管子·五辅》:“和协辑睦,以备寇戎。”这里用为征伐、战争之意。 27.迩:(er耳)《书·皋陶谟》:“迩可远,在兹。”《诗·周南·汝坟》:“父母孔迩。”《诗·小雅·小旻》:“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诗·大雅·民劳》:“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晏子春秋卷一·内篇谏上第一》:“贵戚不荐善,逼迩不引过。”《论语·阳货》:“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孟子·离娄上》:“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礼记·郊特性》:“节远迩之期也。”《荀子·修身》:“道虽迩,不行不至。”《说文》:“迩,近也。”这里用为“近”之意。 28.旅:(lǚ吕)《易·旅·辞》:“旅,小亨。旅,贞,吉。”《书·禹贡》:“四隩既宅,九山刊旅。”《诗·小雅·宾之初筵》:“笾豆有楚,肴核维旅。”《周礼·天官·掌次》:“王大旅上帝。”郑玄注:“祭天于圆丘,国有故而祭亦曰旅。”《论语·八佾》:“季氏旅於泰山。”《礼记·中庸》:“旅酬,下为上,所以贱也。”《荀子·礼论》:“师旅,饰威也。”这里是是专指一种特殊的祭祀仪式。 29.笾:(bian边)本义竹豆。古代用竹编成的食器,形状如豆,祭祀燕享时用来盛果实、干肉等食品。《书·武成》:“骏奔走,执豆、笾。”《诗·豳风·伐柯》:“我觏之子,笾豆有践。”《诗·小雅·棠棣》:“傧尔笾豆,饮酒之饫。”《诗·大雅·韩奕》:“乘马路车。笾豆有且。”《诗·鲁颂·閟宫》:“毛炰胾羹,笾豆大房。”《周礼·笾人》:“掌笾之之宾。”《左传·昭公六年》:“晋侯享之,有加笾。”《论语·泰伯》:“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国语·周语》:“品其百笾。”《仪礼·祝赞》:“笾祭。”《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令笾豆捐之,席蓐捐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黑者后之。”《说文》:“籩,竹豆也。从竹,邊声。”笾豆之事:指祭祀或礼仪一类事。 30.品:(pǐn榀)《易·巽·六四》:“悔亡,田获三品。”《礼记·檀弓下》:“品节斯,斯之谓礼。”孔颖达疏:“品,阶格也。”《广雅·释诂四》:“品,齐也。”这里用为等级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