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仲淹与第一次宋夏战争(一)

 言什仙 2016-04-14

范文正公的诗词《渔家傲·秋思》,是一首有口皆碑的佳作,这是他在宋夏战场睹物生情写成的名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苍凉悲壮,秋意浓浓。遥望天边,雁阵数行,哀鸣而去。崇山峻岭,号角声声。长烟落日,孤城伫立。一杯浊酒,两行清泪。华发戍卒,思念家乡,向我们展开了一幅生动的边关画卷。

范仲淹名垂千古,有多种原因。他以高尚的情操砥砺了北宋士人之风,让世风日下的北宋王朝为之精神一振;他实施了大量的甘棠惠政,让地方百姓念念不忘;他以贫苦出身,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了人生目标,是刻苦励志的典型;他一生清廉,家无余财,让后辈汗颜;他在宋夏战场长达三年时间,披肝沥胆,凭借着熟读的兵书审时度势,在国家危难之际力挽狂澜,稳固了边疆;他入朝担任参知政事,开启了庆历新政,达到了他一生辉煌的顶点。

塞下秋来风景异

研究范仲淹的教育思想,不能忽略他举足轻重的军事思想。本书中所阐述的教育思想,所包含的范围要广得多,绝非狭义的办学教书育人那么简单。当然,范仲淹曾经亲自在应天府书院教书育人,那是典型的教育工作,但是,他通过一生创造的辉煌业绩,他的清白高雅人格,不也在千年间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吗?让他们披肝沥胆,勇于寻求真理,勇于捍卫真理,为了真理不惜献身,这难道不是一种教育行为吗?当然是!范仲淹这种以身作则的教育,比老师带领学生苦读书本要重要得多,也鲜活得多!因此,范仲淹产生的任何有益的思想,都可以纳入其教育思想范围。而他的军事思想,早在他为官之初,就已经逐渐成型,他在很多文章里有过详细阐述,而宋夏突然爆发的战争,将其推向前台,面对来势汹汹的党项军队,他多年积累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有了实战的机会。通过三年的实战,证明了他的思想的前瞻性,也证明了忧患意识,是保证下至一个人、上至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

范文正公

要阐述范仲淹在边疆作出的巨大成就,就需要回顾一下北宋“强干弱枝”“文官治国”的理念,才能够明白,为何在战争之初,宋军会节节败退、溃不成军。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范仲淹通过他稳扎稳打的军事措施,逐步扭转了颓势,最后逼迫西夏元昊议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明白范仲淹的伟大和过人之处,他绝非浪得虚名。

宋太祖赵匡胤制定“扬文抑武”治国政策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唐代。大唐享国近三百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被各地军阀折腾得死去活来,最后还是亡于武夫之手。后梁太祖听从亲信李振的建议,于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6月,在滑州白马驿(今河南滑县境)一夕杀尽左仆射裴枢、新除静海军节度使独孤损、右仆射崔远、吏部尚书陆扆、工部尚书王溥、守太保致仕赵崇、兵部侍郎王赞等大臣三十余人,投尸于河,随后在907年又将唐哀帝李柷废掉,唐帝国灭亡。此后便进入了乱哄哄的五代十国时期。而五代十国的武夫骄横跋扈更是给了赵匡胤极深的印象,他自己又是通过武官夺权,所以对军人非常忌惮。

北宋建国后,在“杯酒释兵权”之前,那些将军们跋扈劲头一点都没改,有一个姓王的将军,竟敢在一个晚上大摇大摆闯进宰相的家里,将老人吓得一下子就从床上跳了起来,赶紧问将军有何贵干。这位跋扈将军说,没事,就是想找宰相喝酒聊天。其实,他是明目张胆来索贿的。这件事情发生后,让宋太祖更加厌恶军人,下决心要消减节度使兵权。最终,北宋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各个州郡的人权、军权和财权全部收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派遣到地方的文官更换频繁,我们在范仲淹的身上就能看得清清楚楚。而武官也是走马灯一样的更换,就是让“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以免让军人做大之后成为祸害。

杯酒释兵权

随后,宋太祖又改革了兵制,将士兵分为禁兵、厢兵、乡兵和藩兵四种。其中禁兵是皇帝的护卫队,俗称“东兵”;厢兵是各个州郡的镇兵;乡兵是从当地百姓里招募或者由民兵组成的地方武装;而藩兵则是由依附的外族部落士兵组成的外籍兵团,用来协助守卫边疆。在这四类军队中,以禁兵作战能力最强,训练也最有素,是全国最精锐的部队,《水浒传》中,王进和林冲就曾经做过八十万禁军的教头。而厢兵相比之下就差了一大截,主要原因是,一是厢兵远在地方,顶头上司更换频繁,那些临时派遣的将军谁也不会下大力气去整肃和训练军队;二是参加厢兵的成员复杂,素质良莠不齐,地痞流氓、破落地主、灾区流民、贫苦百姓都可以加入厢兵换口饭吃,谈不上什么战斗力;而乡兵和藩兵只有少数地区才设置,并非常备武装。

北宋禁军

在军事管理上,以前那些侍卫司正副都指挥使、殿前司正副都检点都是禁兵中掌握实权的人物,而宋太祖摆了一场宴席,就将这些人全部解职,让殿前司、侍卫军马司、侍卫步军司担任禁军最高首领,统称为“三衙”。但是,“三衙”的权力很小,只管禁军的统制、训练、藩卫、戍守、迁补和赏罚,真正能够调动军队是枢密院,枢密院的长官就是枢密使,也就是狄青曾经担任的官职。但是,枢密使之职一般不会授予武将,狄青是唯一的特例。也就是说,文官不但担任朝廷中枢和地方长官,还兼管军队的调遣,那些将军们的军权几乎被剥夺地一干二净。所以,在北宋不但当兵憋屈,因为脸上会被像牲口一样刻字,而将帅们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军队如何去打仗?那些文官即使饱读诗书,研读过兵法,但是并没有实战经验啊,一旦打起仗来,前线指挥的将军们一点主动权都没有,这仗该怎么打?别担心,至少在太祖、太宗时代不用担心,因为他们两位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实战经验丰富,可以提前为将军们画好作战图,何时进攻,何时防守,用兵多少,行进路线,都在图上标的清清楚楚,将军们不用动脑子,只要照办就行了。

这种作战策略,在太祖时代无往不胜,因为赵匡胤是个军事天才。但是,在太宗时期,可就不那么好用了,因为赵匡义的水平比他哥哥差太远了。于是问题就严重了,太宗闭门造车,制定的作战图好使吗?答案是,非常不好使!因为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将军们拿着一张根本不对路的作战图怎么可能打胜仗?这就是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大宋军队先后在岐沟关、陈家谷和君子馆被契丹打得惨败的原因之一,丧师数十万。从此之后,北宋对契丹长达十几年的攻势结束,大宋军队对契丹产生了深层次的恐惧心理,从此一蹶不振,以后北宋完全处于防御状态,再与契丹军队交锋,宋军几乎每战必败。

宋辽战争

从宋真宗与契丹订立澶渊之盟的景德元年(1004年),到西夏元昊正式入侵北宋的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长达36年的时间里,宋军几乎没有打过仗。长时间的和平岁月,早已经让北宋王朝从上到下忘记了危险,沉浸在太平盛世的虚幻之中。脑袋清醒、具备忧患意识的人屈指可数,范仲淹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大宋王朝军备废弛,军心涣散,军容不整,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那些根本就提不起来的厢兵自不必说,号称全国精锐的禁军的表现更是让人大摇其头。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东京汴梁的禁军缺少训练,“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在太祖时代,禁军领月粮,城东的士兵去城西领,反之亦然,然后自己再背回来。到了仁宗时期,这些游手好闲的禁军,都是雇人将月粮送到身边,自己都懒得动一动。京城的禁军,没事就在大街上嬉游晃荡,有的还做小买卖,举止投足根本就没有士兵样子。那些南方调来的禁军,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根本不会打仗,见到敌人就吓得要尿裤子。而陕西边陲的骑兵,很多人甚至不会披甲上马,即使勉强骑上马,弯弓射箭,射出去的箭只距离马头二十米,便掉落在地,更遑论冲锋陷阵了。还有很多边陲士兵因为营养不良,身体羸弱,连盔甲的重量都无法承受,在行军途中擅自卸甲掩埋,然后当了逃兵,最后被抓,全部就地处决。欧阳修对这种令人痛心的反常现象有过中肯的评价:自宋辽订立澶渊之盟以后,“上下安于无事,武备废而不修”,数十年过去之后,导致“将愚不识干戈,兵骄不知战阵”。可谓一针见血。

北宋东京汴梁

别看禁军和厢军表现得如此令人大跌眼镜,军队的数量却年年增长。请看一组数据,宋太祖建国之初,全国军队共计22万人,十几年之后,暴增到37.8万人,又过了二十多年,军队人数增长到66.6万人,比建国之初增长了203%;二十多年以后,军队人数达到了91.2万人,到了宋仁宗庆历年间,与西夏开战的时候,全国军队总数达到了惊人的125.9万人!是宋初军队总数的5.7倍,却接连打败仗。

大宋的军队表现如此不堪,那么当年跟着太祖太宗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后人呢?别提了,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之辈,毫无作战经验,有些甚至连兵书都不读。但是,宋仁宗自我感觉特别良好,他不但对自己国家部队如此不堪一击而毫不知情,而且还天真地认为将军的后代就一定会打仗。这是什么逻辑啊!

因此范仲淹在给宰相王曾的《上执政书》书中呼吁到:“昔之战者,耄然已老;今之壮者,嚣而未战。闻名之将,往往衰落;岂无晚辈,未闻边功。此必庙堂之所思也。”通过后来与西夏对决的结果来看,庙堂上的肉食之辈并没有思考这事。仁宗皇帝这种心理,朝中很多大臣同样也有,都自大得不得了,坐井观天与鼠目寸光,并且毫无忧患意识。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宋军在与西夏初期对阵过程中,不断惨败。甚至在没有正式打仗之前,就在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元昊悍然称帝,消息传到东京汴梁,满朝文武竟然目瞪口呆,全体傻眼了。一连好几天,什么应对措施都没有想出来。仁宗一怒之下,将枢密院陈执中等四名一把手全部就地免职、赶出了东京。

这就是范仲淹在经略陕西之前,大宋王朝面临的重重危机,可谓惊心动魄。范仲淹作为百官中极少数头脑清醒的人,忧患意识非常强烈,很早就开始思考国家安危问题,并不断提出解决措施。早在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37岁的范仲淹在《奏上时务书》中提出了治理国家要遵循“文经武纬”之道,“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末乱”,如果国家不注重国防建设,那么从东京汴梁到边疆,一马平川,无山河阻碍。一旦那些异族不讲信用,撕毁合约,故意挑衅,带领军队,一路南下,根本无险可挡,数日之内,铁骑就可深入到大宋腹地。而边关缺乏名将,敌人一来,上至将军下至士兵,皆两股战栗,望风而逃。或者勉强能够守住城池,却不敢出兵战斗,或者硬着头皮迎战,一败涂地。如果事情发展到这种程度,难道陛下想再次重演一次大驾临幸澶渊城的情景吗?范仲淹提出这个振耳发聩的警告的时候,距离西夏铁骑蹂躏边关还有15年,距离北宋灭亡102年。

未完待续

作者
王麟
铁路工程师,科普及历史专栏作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