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张军-4
2016-04-14 | 阅:  转:  |  分享 
  
培训心得-4.9-张军以人为本,用心管理,创高绩效团队张子凡老师在课件中提到“做管理,就是做人,心到哪里,思维才会跟到哪里”,真是这样的,
不用心去管理,就做不好管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本身就是一对矛盾,说到底,谁能把这个矛盾解决好了,或者能把矛盾的激化概率降到最小,那麽
他就能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至少,能顺利地解决管理中发生的问题。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做了多年的管理工作,应用过很多的管理方法,严
苛的、宽松的,用人方面的、物管方面的等等,我感觉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以人为本,用心管理”,在咱们公司目前的体制平台基础上,我这里归
纳了5个“心”,和大家分享一下(在我自己当前的基层管理位置上,着眼点不一样,和大家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首先,第一个心呢,是尊重之
心。尊重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管理更是如此。我认为,要想和咱们的员工有更深层次的交往,交流,要想让他们按照既定的方案、方法、制度去
执行、落实,那就得尊重,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员工,保持一颗平等的心态,更多的去强调员工的重要性,更多的强调员工的主体意识和作用,让员
工感知到被尊重,让员工从心里愿意和我们共事,愿意为公司为我们排忧解难,共谋发展。我记得在90年代末期,就是我们在刚大学毕业的时候,
绝大多数企业都会在厂院里、车间里挂一横幅或者标牌,“以厂为家,爱厂如爱家”“厂兴我荣,厂衰我辱”等等,那麽我们从员工的角度思考一下
,在这个家里,我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你咋还能叫我爱厂如家呢?20世纪是个变革的世纪,有个词应运而生了,“跳槽”,从哲学角度去分析,
除去物质形态问题,比如,工资、奖金等,除去这一块,剩下就是一个意识形态,忠诚度嘛,是员工单纯的在自己心里对这个企业的评价,这个评价
,唯一的起点就是:这个企业对我不够尊重或者说的明确一些,这个企业没把我当成一份子,更何谈员工是企业的主人。所以形成一股念头,企业发
达时,“给我的高薪是我赢得的,我干了那麽多工作就该给那麽多,少一分都不行”,当企业一旦进入低谷时,“快走吧,这厂完了,赶紧走”第
二个心,我认为是期望之心,老板选择投资,目的是要高回报,没有哪个老板愿意白白的把钱打水漂的;管理者出方法,是要整顿秩序,规范发展的
;这是一个企业的愿景和期望,需要向广大的员工群体表达期望,并持续进行,更好的发挥员工的潜能,在生产活动中发挥出巨大的能量,关键是我
们要通过恰当的方式将我们的这些期望合适的表达给员工,让员工知道你对他的期望,而且,这个期望的表达,要持之以恒,不要停。我觉得,表达
这种期望,实际就是一种“软制度”,就像一颗小数苗,我们都希望它能直溜儿的生长,但受环境的影响,它的成长,不可能绝对的按你的要求去实
现,这就需要我们不厌其烦的在它周围加支架,竖支杆儿,一线员工的组织管理也是如此,方法、要求的落实和执行,没有说绝对的一下子就搞定的
,我们想通过这个方法所要达到什么要求、什么目的,在某个阶段应该达到什么要求或什么水平,需要我们向班组长、员工去阐明表达的,不光要说
,在实际运行中,还要有相关的人去看,去监督,适时的提出要求,分阶段的提出对某项工作的新的期望,比如我们的质检工作,在钢结构工序,该
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要求,才能在保证结构、工艺、外形的基础上,节约本工序乃至喷漆工序的物料、工时,这个不适合在转序中或转序完再检查的,
因为那时漏洞、缺陷、瑕疵已经产生,造成了物料、人工的浪费。工艺人员、技术人员要监督,要适时的跟进,及时提出新的方案方法,提出对某一
项的新的期望,新的高度,否则,员工的惯性思维会让他们一直按一种不合适不合理的方式做下去,积少成多,给企业造成大的损失。第三个心,
我觉得该是合作之心。合作是我们重新定义和员工之间关系的必由之路。现代管理强调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绩效合作伙伴关系,员工是我们完成工作
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在生产管理中,员工和我是一个生产团队,我是这个团队的组织者,上级领导决策、方法的下达者,而我又是基层员工
在很多时候可以依赖的评判者,我认为这就是彼此间的合作。如果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高高在上的管理者,把与员工之间的距离拉的太远,我觉得这
种团队管理工作是不会取得期望中的成功的。合作还是一个团队人力输出的基础,在张子凡老师的课件中说“木桶盛水,不在于长板有多长,而在于
短板有多短”,这是一个团队的协作问题,团队里的成员能力不一,阅历不一,作为团队的我们,要做好信息的收集,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好长短板的
互补工作,将团队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及为此要做的方法公开透明的公布出来,统一认识,共同致力于彼此绩效水平的提高。合作,在技术
改进过程中的作用尤为明显,比如我们当下的警银亭生产,标准化生产就是一个课题,它对公司的配套生产、售后服务、生产成本都会有较大影响,
哪里可以实现标准化,可以标准化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咱们坐办公室糗3天不如到员工中请教1小时。“不论是多么贤明的人,毕竟只是一个人
的智慧;不论是多么热心的人,也仅能奉献一个人的力量。”(松下幸之助)第四个心,是沟通之心。沟通是管理的一种高境界吧,也是诸多的
管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可以说,前三个管理之心都是在沟通的情况下来实现和完善的,更可以说,沟通不好,就做不好管理。将自己的热忱与经验融
入谈话中,是打动人的速简方法,也是必然要件。如果你对自己的话不感兴趣,怎能期望他人感动(戴尔.卡内基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
说的是怀着一种诚挚的态度去沟通,晨会、班组长会以及工作之余的交流,可以形成对问题的讨论、对问题处理方式的评价,这种交流不只是了解到
了员工的想法,而且还提高了自己的业务能力水平。沟通做好了,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完成工作任务,相反的,如果沟通不好,
则可能会生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混乱,管理混乱、效率低下、员工离职等都可能发生。会沟通会交流的团队是快乐的团队是向上的团队,在这个团队里
,大家都能畅所欲言,为了团队的目标,为了公司的发展愿景都能献计献策,何愁公司不兴呢?第五个心,我把它称作服务之心。是绩效核算、计
件核算的产物。制造业,生产是核心,生产的两大要素:质量,产量。只要这两项,或者说只要生产稳定了,企业的发展才会稳定。那麽,作为管理
者,就是为生产提供服务的供应商,所谓服务就是把员工当成自己的客户。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手中的职权和资源为员工提供工作上的方便,
为其清除障碍,让从原料到成品的这条线每天都顺畅的进行。而且,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员工体验到管理的高效率和办事的高速度,不断鼓舞员工的
士气。以上是在日常的生产中比较常见的五类用心管理的内容,形成完善的团队管理文化也不那摩容易,这五心呢我觉得在现在阶段是能做到能做
好的,能让我们的生产团队实现一个高绩效的运转,生产实际中应该还会有管理者与员工、上级与下级的赏识之心;权、责分配的授权之心;管理方式、方法的分享之心等等。管理是门大学问,不怕制度严、多,快刀斩乱麻也好,潜移默化也好,我觉得最主要的是要有办法让员工变被动为主动;而作为管理者的我们,能正确的定位与员工间的关系,这是实现高绩效的人员基础。
献花(0)
+1
(本文系韩非学习馆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