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论102期:《从蔡邕书论 谈学书次地》

 北斗书斋 2016-04-14
【书论】第102期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蔡邕《笔论》

《从蔡邕书论  谈学书次地》

文|木风

       作为书法爱好者, 虽多年倘佯于古圣先贤碑帖书论之中 ,然苦于入得宝山, 不具慧眼  ,‘奇珍异宝’失之交臂。今读蔡邕书论,尤其‘沉密神采, 如对至尊 ’一句 , 似茅塞有开 ,始知学书应从‘敬、静、浸、进、净’五个层面次地推进 ,好好把握 。

        首先是‘敬’。 所谓敬即是因爱慕而生景仰 ,对书法之道心存敬畏 ,尊古习古临习不辍。蔡邕书论称之为‘如对至尊’,其意贵在挚诚恳切,倍加珍视。 如慧可遇达摩而断臂求法, 钟繇见蔡邕笔法,“苦求不与,槌胸呕血”。 如此学书定会惮精竭虑 ,全力以赴。

        其次是‘静’。即要摒除杂念, 心无旁骛 , 静气宁神。就象一杯混了泥沙的水 ,在晃动中必定混浊 ,只有静置一旁  ,时间久了,才会清澈透明 。周围任何细微影象皆可察觉。 如此学书才能洞察秋毫,品悟意趣。

        第三是‘浸’,书论中‘沉密’之意, 即全身心投入,在不知不觉中滋养浸润,进而由量变到质变。如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老僧参禅绵绵密密,物我两忘。此时字之情势,笔的律动,皆能打到心里, 成为心的感受,强化着心的频率。

        第四是‘进’。即有所悟,有所得 。‘浸’是量的积累 ,‘进’是质的变化 。首先是眼界与认识豁然开朗,接着是运笔手法的解放与自如。如果说‘浸’是沉密的过程,那么‘进’就是见到神采的壮态 。

        最后要‘净’。在不断的反复的‘浸、进’中提高完善, 摒弃坏的习气, 澄清正确的认知 ,真正领悟书法奥旨。不再是当初‘如见至尊 ’般的景仰,而是真切地与书法之奥义以心相印。至尊即是吾心,下笔再无疑惑,笔随意到,心手双畅。如庄周化蝶,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轻松舒畅,欣然自得。

ID:gh_220d6760eec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