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可老中医一句话改变了我从医的观点(二)

 清茶清清 2016-04-14

十二、当世用附子的少了,但网上用附子的多了,这是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理由有四:

1、受近两三百年温病学的影响,大家治病都在滋阴上作文章,六味地黄汤成了万能的安慰剂,误人太多,不可不知。温病学的东西,最不能治大病。大家看看,为什么温病家的医案里有那么多的曲折,看上去惊心动魄,是不是真的一定要这样?我认为,那是误人的治法。当然,我也承认温病学的两大贡献:急下存阴和重用古膏。有这样的胆识的中医在温病家里头少之又少,多是些只顾滋阴,不问辨证,治不死也治不好病的角色。

2、世上的医生都想治好病人的病,但就是因为附子有毒,明知可用而不敢用。这是什么医生?要这样的医生何用?仲景可以用生附子两枚,是多少克?70多克吧。我现在用到了生附子110克。为什么?病人需要,效果明显呀。

3、为什么我倡导用附子,因为有这样的证。什么证?阳虚。看看周围的人,哪个不是阳的功能释放过度。我认为人是体阴用阳的,阳用太过,则会出现一些症状。什么症状呢?就是亚健康状态的大部分症状。另外,抗菌素的滥用也导致阳用太过,还有激素的大量使用,也耗伤了不少真阳。也许你说,我不吃激素,我不用抗生素。好,你吃鸡,吃牛肉吧。多数是工厂生产出来的,这些肉是用什么长大的?激素、抗生素!!!

4、我治过一些病,以前不会用附子,效果在五成,不算满意。后来,思考了阳的功用:“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障。”明白了阳气才是我们生命存在的唯一原动力。没有太阳,地球上的生命也就结束了。没有了真阳,我们人也一样不能生存。因此,选择了附子。临床用久了,发现效果上来了,特别是治疗一些顽固性疾病,效果非常地明显。你让我放弃附子,那,我实在不知道我再如何把效果提上去。

还有一条,也算是理由吧。

当世的附子,是家种的,不是野生的。其功效要小于仲景时代的附子。另外,附子的泡制过程,又煮又蒸,随着毒性的减少,功效也肯定丢掉了不少,这样的附子,为什么不敢用?怕什么?

因此,一句话,附子是好药,知而不用,就是庸医!!!

从来没有用过附子的人,最好不要在这里说什么。先回家试试给自己服上30克看看。

前面我贴了用附子的适应证,感觉不全面,下次我细细地整理好,请大家参考。

呵呵。一句话,引来大家如此关注。

其实,我的本意是想引导改变一下中医的主流。这种主流目前看来影响了中医的前途。

就是温病学近两百多年的泛滥,大大地影响了中医的发展。什么病都要滋阴,什么病都用六味地黄加减,温阳药绝对不敢用。。。。。。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中医。中医走了偏路了。

如果您认为我这样做是不是有温燥之弊端。我认为也不见得。

理由如下:

1。附子温,并不燥,不伤阴。且附子可温阳,阳能化气,气化则水湿自能通行全身。阴虚之证,附子可化水而润之。

2。目前不少病症,确是多为阳虚。抗菌素影响了脏腑功能,激素过分开发了真阳,表现上,或者说短时间内是治了病,但持久来说,耗伤阳气是本。

3。临床说明问题。我可以举出一大堆的病例来,从脊髓炎,脑干脑炎到各种关节炎、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到脱发,到肾炎,再到小儿脑瘫,到亚健康等,多是阳虚。重用补阳之附子的确解决了病人的痛苦。医生不就是帮助病人治病吗?

有机会,我发个我临床用附子的典型病例(容易误诊为阳盛)上来。

无谓的争论是没有意义的。但道理要说明白。

1。阴虚之人,用附子,千万不可忘记用滋阴药。

还是上面那个道理。附子是温阳化气的,气化则水湿乃可行。但你必需给附子水湿。滋阴药当的这上这个角色。附子有湿可化,则湿邪自运而阴虚可复。如果没有滋阴药,附子温阳气化功能增加,只能耗伤真阴。那是真的伤了阴了。这点不可不知。

配什么?象熟地,生地,白芍,麦冬等都是。

2。另外,磁石等虽然不是滋阴的,但可以潜阳入阴。这可以制约浮阳。这个道理也要是要知道的。其实就是防止附子产生了过多的上升的阳气。阳升易扰心神,致失眠,烦躁,神志异常。一定要预防。

从这个道理上讲,就象是针灸百会穴。我在临床上一定要配合足三里,或者昆仑。为什么?就是引亢阳下降入阴,这样可以让阴和阳在上与下的层面上形成平衡状态。

我想这样讲,是不是对于用附子滋阴更清楚了一些。是不是可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争论。但如果是学术上有问题,我倒是希望一定要争论一下。

争论让我们提高。感谢执不同观点的各位。

长时间服用滋阴药人体的变化--------遏死生机

现代人过度保养,现代的医生过度应用,习惯使用滋阴药加上清热   泻火   消炎吊水包治百病。百姓们喜欢用六味地黄丸(汤)当做“加油站”   “加气站”    “美容院”   “保命丹”,再加上各界名人们,推波助澜。有一些小病,找个医生看病时,大多数人的运气并不佳,遇到一位谄媚逢迎之辈,对其言到:“有不寒不热的   平缓补益的   古代帝王将相们所用的   可以延年益寿青春永驻的密法神方”.

       咋地一听.奉为真理   十分投机   佩服万分,医生开方不外乎:六味地黄丸   八仙长寿丸    七味都气丸    左归丸   右归丸   ..........诸多方剂为主,加入龟甲胶   鹿角胶   阿胶   鹿茸   海参    紫河车之类。而且间服归脾汤     柏子养心汤     天王补心丹   逍遥散亦加入地黄之类滋阴药

       服用滋阴类药物,时日已久,虽看不到明显的良好效果,可是,也看不到多大的危害,但是体内全是阴风惨惨   浊阴弥漫   天寒地冻   ,大犯《周易*坤卦》“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之戒

       名医们不是忘记了,还是不知到有"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之训!

       后世所谓的滋阴类药物/阴类药物,实际上只有在元气充沛生发生长过度的情况下,来增强人体收敛收藏的功能,来收敛已经恢复的阳气,不至于灼伤阴液,出现 “阴虚阳盛”的“厥阴”证候);

       清热   泻火   消炎吊水类药物   实际上是:减缓人体生发   生长的功能。用于邪热亢盛元气充沛的情况。若用于元气亏损,虚火亢盛的情况那就要命啦!

       时下名医不辩元气盈亏将人体生发   生长    收敛    收藏四大功能悉数破坏,这人咋活?

服药初期

        病人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睡眠改善,生活   起居   工作无一不好,但是,不论是服药的病人们,还是处方的名医们,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病人不耐劳,不论干什么,都只有片刻激情,已经没有了春意盎然之象,勃勃生机之景已不复存在。病人们   名医们都被暂时假象迷惑,都被所谓的胜利战事冲昏头脑,以为天下大定,可以享乐。

        而不知道祸事不远矣,大难临头,还不知道。既然种下祸根,那么祸事将不远矣。既已履霜,坚冰岂能不至。

        何故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