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给大家讲述了在演讲中常见的几种问题。分别是冗长、方言太重、含糊不清、口头禅。 今天为大家表述语言表达的三大基本准则。 (一)清楚 清楚是第一要素。清楚有两个说明首先要你自己讲清楚,然后要让对方清楚。 培训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讲的人以为自己讲的很清楚,听的也以为自己讲清楚了,但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 讲师说“我们今天的培训将在下午5:00左右结束”,学员会有什么反应呢?有些在快到5:00时候准备离开,还有些在4:30就准备离开,更有一些以为是在5:00以后才结束。 总结:都是“左右”惹的祸。 (二)易懂 听到了、听清楚了和听懂了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听到了是听到这个事情。 听清楚了时听清楚事情的内容。 听懂了是明白了内容的含义。 上小学的小新在家玩电脑游戏,妈妈在厨房忙。 妈妈:小新,去做作业。 小新:知道了。(还是继续玩) 妈妈:我叫你去做作业,听到没有 小新:听到了,已经做完了。(继续玩) 妈妈:我让你去做作业你听清楚没? 小新:听清楚了,我已经做好了。 妈妈:拿来,我看看。 小新不情愿的作业给妈妈送过去 妈妈:老师布置你做完了,那我布置的呢?怎么没有做? 小新:是你没有说清楚。 妈妈:是你没有讲清楚。 所以讲清楚了,学员就会听懂,就算听清楚了,也未必明白。 有时我们讲师还会用到些专业术语,当你在大量引用专业术语时,学员可能就会神游八方。 专业术语可以用,关键是要让学员听的懂。 衡量培训效果的标准,不是你讲清楚了而是学员听明白了。 (三)吸引力 文字内容要有吸引力。这就好比优秀的电影,前提都要有一个优秀的剧本一样。 讲师如何让课程更佳吸引人?这就需要在文字内容上下功夫了。讲师必须要让自己的演讲充满魅力来吸引听众。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优秀的讲师总是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自己的文字内容。 有时看到讲师“即兴演讲”很精彩,以为人家是天才,实际上他在背后默默付出很多。盖思宏老师在课堂上说自己不用课件的原因是盖思宏老师无数场讲师班的文字后才会练就这样的能力。 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演讲之一的葛底斯堡演讲,这个仅仅266个单词,不过五分钟的演讲,是林肯花费数周时间精心准备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精心准备你的台词吧! 在这里附上葛底斯堡演讲的演讲稿希望大家也尝试演讲一下。 底斯堡演说 亚伯拉罕·林肯,1963年11月19日 87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现在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 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来到这里,是要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是非常恰当的。 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不能够圣化,不能够神化。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圣化了,这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 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全世界不大会注意,也不会长久地记住,但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全世界却永远不会忘记。毋宁说,倒是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 倒是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