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园铁镬

 高山仙人掌 2016-04-15

  瘦西湖徐园听鹂馆前面,有两只几千斤重的大铁镬,搁在太湖石的基座上,位置十分地好,基座相当地妙,浑然天成。日月星辰,天光云影,都影映在镬内的水中。夏天种植在镬内的荷花开了,真是一盆绝妙的大盆景。游客来到这里,往往都会停住脚步观赏,在赞叹之余,有时还会问问这两只铁镬是什么时候造的?是做什么用的?从哪里来的等一系列问题。

  民国十五(1926)年九月一日,老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李根源在冷遹、陈君五的陪同下,游览了扬州。后来他在《扬州游记》中说,他见到徐园的“庭中古铁镬二,无字,高约三尺,径约五六尺,厚约五寸。每镬重量数千斤,巨制也。守园者云:‘共十镬,八镬尚埋土中,未挖出。相传为盐户用以煎盐者,或谓僧家用以煮饭者。’”李根源不赞同守园人的说法,他说“余意皆非,镬底太厚,火力失效。昔甘露寺有梁武帝铁镬二,用以植莲供养诸佛,前贤纪其式样重量,颇与此类。又残经幢二,虽其年月模糊,可定为唐宋时物。”

  铁镬不是用来烧盐的,倒不光是“镬底太厚,火力失效”。制盐的铁器叫盐鐅,厚度也和这铁镬差不多,但形制不一样。盐鐅的形状比日常家用的炒菜锅还要扁一点,为防止制造私盐,盐鐅不用时分成若干块,由灶户分别保存。制盐的时候由官府主持查验,各灶户把各自保管的鐅块拼装起来。在盐城的“中国海盐博物馆”还能见到盐鐅。铁镬用于造盐之说,倒也很有地方特色,扬州出盐嘛。

  这两只铁镬用途,民间还有几说,我初到扬州时,就听说过铁镬是军队的行军锅,共有十八只,沿途一字排开,锅里的水烧得滚滚的,军士拿着米袋在开水锅里浸一浸就走,十八只锅浸下来,米就成了熟饭,这样就省去了停步做饭的时间,加快了行军的速度。

  后来又听说是过去官府处置犯人的刑具,在大堂上把水烧开,把要处置的犯人扔进锅里……

  这两说是更不靠谱了,虽说如此,不过当时听来倒也觉得有趣。

  东侧的铁镬旁有一块《徐园铁镬记》碑,详细记录了徐园铁镬的功能和历史。这篇记作于民国十三年(1924)七月,全文三百多字,扬州名儒焦循的后裔、冶春后社诗人焦汝霖撰文,冶春后社诗人、著名书画家陈含光用大篆书写勒石,由其因字形古朴,一般游客难以有时间细细品读。

  焦汝霖在《徐园铁镬记》中说,我的先高高叔祖理堂公(焦循)的遗集日记中记载了这两只铁镬是萧梁时用来镇水的。萧梁的时候,扬州城南离江边不远,常有水患,于是筑巫山堰挡水,安置了铁镬,使水流回旋,减缓流速。民间相传的蛟龙怕铁,用铁镬来镇住它的说法并非不可信。

  城南扬子桥一带就是江水带来的泥沙淤积起来的,只是年代久远,地点有所变迁,现在巫山堰不知湮没在哪里,连遗迹也找不到了。今城南隅有两只铁镬,这里在萧梁的时候肯定是积水的地方。城的西北也有铁镬,散见在泥土中。当时水患浸淫,镇水的铁镬,究竟有多少,已经无法查考了。

  焦汝霖在《徐园铁镬记》中还说,扬州原存铁镬八只,后在兵燹中毁坏两只。民国十年(1921)焦汝霖报请“大府”批准,由杨曜主办,将靠近徐园虹桥东岸观音庵旁和傍花村后面的两只铁镬移放至冶春后社的社址徐园内。移动铁镬时,竟然需要百十个人才得以搬动,铁镬移置的各项事情完成后,焦汝霖写了这篇《铁镬记》。

  扬州的铁镬与李根源所说的“甘露寺有梁武帝铁镬”,是不是同一次铸造的?应该是,梁朝总共只有50来年,在生产力较为低下、又是动荡的年头,大概没有这个能力多次筑堤,铸镬护坝吧。于是又带来另一个问题,这铁镬是在哪里铸造的?

  我暂时还回答不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