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鳇鱼

 赵东华 2016-04-15

鳇(huáng)鱼(鲟鳇鱼)学名为达氏鳇,是鲟鱼的一种,主产于黑龙江水域,故乡为黑龙江,身躯庞大,一般体重50~100公斤,大者可达1000公斤,为大型食肉性鱼类。以其寿命长,身体大,食量多,力量强而著称,被誉为"活化石""水中大熊猫"有淡水鱼王的美称。现仅存于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江--黑龙江之中。

1998年联合国华盛顿公约将鲟鳇鱼认定为濒危物种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

    鳇鱼

  • 拉丁学名

    The fish

  • 别称

    鲟鳇鱼,达氏鳇

  • 动物界

  • 脊椎动物门

  • 亚门

    脊索动物亚门

  • 亚纲

 
  • 亚目

    鲟形目

  • 亚科

    鲟亚科

  • 鱼种

  • 二名法

    Acipenser sinensis

  • 分布区域

    黑龙江水域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特征

鳇鱼鳇鱼鳇鱼体长约2米,最大的可长达5米以上。头略呈三角形,吻长而较尖锐。头部表面被有多数骨板。口下位,宽大,稍成弧形;口前方有吻须2对,内侧的须稍在前方,外侧的须较后。眼小,距吻端较近。左右鳃膜向腹面伸展,彼此愈合,全体被纵列的菱形骨板5行,骨板上有尖锐微弯的刺。背骨板1行,较大,10~16块,位于背部正中,从头后直连尾鳍。背、腹侧骨板各2行,背侧骨板32~46块;腹侧骨板8~12块;腹鳍基部之后有不太明显的骨板1~2块。身体其他部分光滑无鳞。背鳍43~57,位于后方;臀鳍26~36;其起点在背鳍的后部下方。尾鳍歪形,上叶长而尖。体表黑青色,两侧黄色,腹面灰白色;背部骨板黄色,侧骨板黄褐色。

生活于大的河流中,多栖息于两江汇合、支流入口及急流的漩涡处。捕食其他鱼类。分布东北,黑龙江尤为常见。

鳇鱼的卵有毒,误食会导致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严重的会造成瘫痪。

折叠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鳇鱼鳇鱼鳇为生活于大的河流中,多栖息于两江汇合、支流入口及急流的漩涡处。捕食其他鱼类。

分布于东北,黑龙江尤为常见。鳇为生活于江河中下层的鱼类。常年栖居于淡水,不作长距离洄游。喜生活在大江夹心层、江岔等水流较缓慢或者是急流漩涡处的砾粒质和砾质水底。不喜群集,常分散活动。缝大河涨水时游动异常活跃,常见有翻滚跃动的现象。退水时活性较差。冬季在大江深处越冬,初春开始向产卵场洄游。

鳇的幼鱼以底栖无脊椎动物水生昆虫幼体为食;一岁龄后转食鱼类。鳇的食量相当大,它的肥育期正值大马哈鱼溯河而上,常窜入鱼群中捕食大马哈鱼。有人曾解剖一尾250公斤重的鳇鱼,惊见其胃内食物竟有15公斤之多。生殖期间停止取食。

鲟鳇鱼是区域性洄游鱼类,栖息在河道中,长期在黑龙江抚远县境内江段作较大水域洄游活动(较少在乌苏里江里出现),喜在底质砂砾江段索饵,冬季游集在河流深水区越冬。

折叠编辑本段生长繁殖

性成熟需16年以上,体长1.6-2米时,才能达到性成熟开始繁殖。雌鱼产卵期为5-7月份,水温为15-17℃,产卵在水流平稳、水深2-3米的砂质江段处,粘着在砂砾上。产卵的数量惊人,大约60万粒至400万粒。其怀卵量依鱼体大小而不同,一般为40万至300粒,卵巢重量多为17-38公斤左右,大型个体的卵巢重达75公斤。成熟卵呈灰黑色,每粒似豌豆大小。

幼鱼在春季河流解冻进入浅水水域索饵,成鱼在春季5——6月份开始产卵游动,在河流水温16℃——18℃进入产卵场,开始产卵。

中国黑龙江鲟鳇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在50年代末即已获成功。勤得利施氏鲟养殖放流试验站,于1988年建成竣工,1989年人工繁殖获得成功,并在黑龙江勤得利农场江段少量放流。黑龙江省先后建设鲟鳇鱼放流站五处,大马哈鱼放流站两处,滩头雅罗鱼放流站一处,水生野生动物救治中心两处,施氏鲟和达氏鳇原种场各一处,即勤得利施氏鲟养殖放流试验站,抚远县大马哈鱼、鲟鳇鱼放流站,东宁县大马哈鱼、滩头雅罗鱼放流站,黑龙江省萝北鲟鳇鱼放流基地,黑龙江省水生野生动物救治中心,哈尔滨市水生野生动物救治中心,省特产鱼类研究所鲟鳇鱼中试基地、达氏鳇原种场和同江市津街口鲟鳇鱼放流站。

折叠编辑本段养殖驯化

鲟鳇鱼适合流水养殖[5]? ,对水中溶氧量要求较高6mg/L,氨氮含量不超过0.5mg/L,喜弱光怕强光,是冷水性鱼类水温要求15~22度。最佳PH7~8,其养殖方式很多网箱、水库、池塘都可以。

折叠编辑本段名字由来

鳇鱼鳇鱼乾隆年间,剽悍的赫哲族人捕获了一条古怪的大鱼,当时,谁都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感到非常惊奇。按照当时的惯例,凡是民间珍稀的物品都要送到京城献给皇帝,所以这条“大怪物”就被当地的渔民从黑龙江,经历了千辛万苦,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情况下,送到了京城。当时的文武百官谁也叫不出这条大鱼的名字,谁也没见过它,只能根据检验的结果,认为这鱼肉不仅无毒,而且是上等的美味,于是御膳房赶紧做一盘美味的大鱼肉,请乾隆皇帝品尝,乾隆皇帝品尝了一口,顿时龙颜大悦,并赋诗一首。旁有大臣称赞并请皇上给大鱼赐名。这时乾隆想了想说,这条大鱼是目前发现的淡水鱼中最大的鱼,可称作鱼王,从今儿起它作为皇家贡品,每年要进贡,为皇家作贡品的大鱼王就叫鳇鱼吧。这就是鳇鱼名字的来历,从那时起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折叠编辑本段物种历史

鲟鳇鱼因起源于亿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因而具有“水中大熊猫”的美称。

折叠编辑本段经济价值

鲟鳇鱼经济价值很高,1998年,鲟鱼肉在国际上售价为60美元/公斤、鱼籽300美元/公斤、鱼籽酱高达700美元/公斤,鲟鱼皮是制作高档皮革制品的好原料,抗撕裂性、耐靡性、柔韧性可与鳄鱼皮媲美。

在北美,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才认识到鲟熏制肉、鲜肉、鱼籽酱和鱼胶的价值,在俄罗斯,自本世纪初捕鲟业急速发展,使鲟鱼资源量急剧下降,到五十年代,采取科学的工人增养殖措施,鲟鳇鱼资源量逐渐恢复。我国的鲟鳇鱼资源量不大,又没有采取人工增养殖措施,长时期没有鲟鱼供应市场,近年来才开始发展养殖。由于水环境变迁,污染及人为过度捕捞等原因,天然鲟鳇鱼资源日趋减少,有的已濒临灭绝,不少国家已将其多数品种列为重点保护对象,我国已加强人工增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满足人们对鲟鳇鱼美味仪器的生活需要。

折叠编辑本段药用价值

500多斤的大鳇鱼500多斤的大鳇鱼《本草纲目》详细记载了鲟鳇鱼的药用价值:“(鲟鱼)肝主治恶疮;肉补虚溢气,令人康健;煮汁饮,治血淋;鼻肉作脯,补虚下气;子状如小豆,食之健美,杀腹内虫”。另外,鲟鳇鱼还是一种很神奇的鱼,不同的脏器,不同的部位,会有不同的药效。加拿大和美国的一些最新研究表明,鲟鱼软骨所含抗癌因子(生物有效活性成分),是鲨鱼软骨的15-20倍。鲟鱼肉长期食用,对久治不愈的腰痛、脱发和胃病有明显作用;鱼鳃可清热解毒,鱼肝主治疮疥,鱼油治疗烫伤有特效,鱼鼻补虚下气等等。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检测:鲟鳇鱼肌肉含有十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脂肪含有 12.5%的“DHA”和“EPA”(亦称脑黄金),对软化心脑血管,促进大脑发育,提高智商,预防老年性痴呆具有良好的功效;软骨和骨髓(俗称“龙筋”)有抗癌因子,可完全直接食用,素有“鲨鱼翅,鲟鱼骨”之说。

折叠编辑本段物种保护

由于过分捕捞和生存环境恶化,黑龙江鲟鳇鱼已经面临灭绝的危险。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评估报告表明,野生鲟鳇鱼在抚远江段100多公里范围内测定为870尾。专家预测,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作为淡水鱼中的珍稀物种鲟鳇鱼将不复存在。我国已经通过法规来保障这一珍稀物种的“生存权利”。黑龙江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了《黑龙江省鲟鳇鱼管理办法》,通过建立保护区,强制休渔,降低鲟鳇鱼捕捞量等措施,为鲟鳇鱼提供安全的生息繁衍场所。

濒危等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等级:濒危(EN, Endangered)

1998年联合国华盛顿公约将鲟鱼、鳇鱼认定为濒危物种,中国黑龙江省抚远县因盛产鲟鱼、鳇鱼而被定为“中国鲟鳇鱼之乡”。

折叠编辑本段鳇鱼之乡

鳇鱼,是黑龙江的名产[1],体重可达几百斤至上千斤,有淡水鱼王的美称。过去是向皇帝敬献的贡品。此鱼肉鲜味美,骨脆而香,全身几乎没有废料,胃、唇、骨、鳔、籽都是烹制名菜的上等原料。抚远[2]县已经成为中国鲟鳇鱼之乡,也是世界著名的“中国鲟鳇鱼之乡”。[3]

近年来,在抚远县相继投资建设成全国最大的鲟鳇鱼种鱼繁育养殖基地,全面实施人工繁育技术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每年都 实施大规模的人工放流,放流鱼苗在100万尾以上。并在大力加湖试验成功网箱繁殖和养殖鲟鳇鱼,使珍稀的鲟鳇鱼既得到了合理保护,又能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 益。2003年抚远县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鲟鳇鱼之乡” ,目前,这里孵化的鲟鳇鱼鱼卵已经远销北京、广东、福建、湖北、江苏等省市。[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