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节气|古人清明——“厚人薄鬼”

 青梅煮茶 2016-04-15

古人清明——“厚人薄鬼”

/付俊良



与现代人过清明节不同,古人过清明节,不单单是祭祀。伴随着扫墓,还要进行多项活动,比如踏青、荡秋千、蹴鞠、插柳、植树等。

祭祀与游乐并行不相悖

中国人传统的思想中,人出自黄土又归于黄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只要是尽寿而终,就不是令人悲伤的事情,甚至老人的高寿而亡是一件喜事,所谓“红白喜事”。祭奠只是表达孝敬和思念之情,在完成一个郑重的仪式。一些女性的哭坟也是按礼法所为的仪式的一部分。仪式完成之后的游春就是自然的事情。所以,人们能普遍地将扫墓与春游结合起来。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了这种扫墓与郊游并行不悖的情形: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 、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祭祀祖先古人盛装出行

清明节祭扫祖先亲人之墓,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当然是此节日最重要的活动。沈榜《宛署杂记》卷17记载了明代北京人过清明节的情形:“清明日,小民男妇盛服携盒酒祭其先墓,祭毕野坐,醉饱而归”。

与北方的陆路不同 ,在江南的一些水乡地区,人们扫墓要乘船而往。张岱《陶庵梦忆》卷一《越俗扫墓》记:前去扫墓的男女均穿着盛装艳服,乘坐装饰华丽的船只,一路上敲锣打鼓,欢呼畅饮,就像杭州人游西湖。有人醉了还会发些“酒疯”:“岸帻(拢起头巾,露出前额)嚣嚎,唱无字曲,或舟中攘臂,与侪列厮打。”张岱评价这是“厚人薄鬼”。

古人清明节禁生火吃冷饭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寒食节是在冬至后105天,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

一般都说寒食节源于“介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斗卵(斗鸡蛋)等等风俗,“清明”从二十四节气之一变为一个重要节日“清明节”。

历史上的寒食食品多数寓意深刻,种类也很丰富,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寒食节的食品到现在大多已经失传,但也有一些流传至今。

逝者安息,生者奋发

在明人的眼里,清明节期间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日谓之丽日,风谓之和风,吹柳眼,绽花心,拂香尘。天色暖,谓之暄。天色寒,谓之料峭。骑的马,谓之宝马。坐的轿,谓之香车。行的路,谓之芳径。地下飞的尘,谓之香尘。千花发蕊,万草生芽,谓之春信。”

这就是“逝者安息,生者奋发”吧。

香烛、金钱冥纸,是烧给故去的人用的,而“三牲祭物”、“两大食盒”则是等祭祀完毕之后由活人享用。沈榜《宛署杂记》卷17记载了明代北京人过清明节的情形:“清明日,小民男妇盛服携盒酒祭其先墓,祭毕野坐,醉饱而归”。“每年是日,各门男女拥集,车马喧阗”。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踏青、荡秋千、放风筝之外,不同地区的人还有一些不同的习俗。

拔河在唐代比较盛行,有一种叫做“斗草”的游戏就很受古人欢迎。宋代词人晏殊有一首《破阵子》词,“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香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金瓶梅》第八十九回《清明节寡妇上新坟永福寺夫人逢故主》中,作者提到了秋千:“韶光淡荡,淑景融和……隔水不知谁院落,秋千高挂绿杨烟。”





醒狮国学微信号→ Xsgx2013

一册好书,如良友相伴,《醒狮国学》您珍贵的心灵读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