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病辨治汇讲第一讲(下)

 jnwj2016 2016-04-15

3 温病的病因
温病的病因, 笼统地说是温邪, 或称热邪。温与热,同属阳邪, 温为热之渐, 热为温之甚。可以说,二者之间只有程度轻重的差别, 而无本质的不同, 所以常混称温邪或热邪,或合称温热邪气。由于一年四季气候特点
的不同,如春季温暖而多风, 夏季暑热盛, 长夏热而多湿, 秋季( 初秋) 气温偏高而干燥, 所以不同季节热邪犯人每多与其季节之主气相兼夹。温病的病因可归纳为如下几种。

3.1风热邪气 风为春季之主气。春季温暖而多风,故风热邪气为病多见于春季,其所导致的温病称为风温。若冬季气候反常, 应寒而反温, 亦可产生风热邪气,其所导致的温病称为冬温。风温与冬温发病季节虽不同,但病因相同, 故临床表现与辨治均相同。

风热为阳邪, 其性开泄。感受风热邪气而发生的温病, 往往先伤及肺卫, 初起多见发热, 微恶风寒, 咳嗽,舌边尖红, 脉浮数等临床表现。风性善行而数变,因此风热为患往往变化迅速, 很容易由肺卫内陷心包, 而出现神昏痉厥之变。
3.2署热邪气 暑为夏季之主气。暑为热之极, 四季之中, 暑邪独见于夏季, 故暑邪为病只发生于夏季,其所导致的温病称为暑温。

暑为阳邪, 其性开泄、升散。暑热邪气为患, 多发病急骤, 见高热恶热, 汗出口渴, 脉洪数等热盛征象。进而耗损津液,甚至损及肝血肾精, 而致亡阴失水之重证。暑邪易耗气伤津, 故暑热为患又易导致津气两伤,甚至成虚脱之危证。

夏季不仅气候炎热, 且雨水较多, 热蒸湿动, 湿热弥漫, 故暑邪为患又往往夹有湿浊,而发生暑湿病, 其属湿热病范畴( 多属热重于湿的类型), 也称为暑热夹湿。应当指出, 夏季虽然多湿, 暑邪虽易夹湿。但并不等于暑必夹湿.所以暑邪为患有不夹湿与夹湿之别, 二者病变性质不同, 临床表现与治法亦均大不相同。

暑温病根据其夹湿与否, 分为暑热病与暑湿病两种类型。暑邪不夹湿而为患, 称为暑热病, 属温热病范畴; 暑邪夹湿而为患, 称为暑湿病, 属湿热病范畴。

夏季感受暑热或暑湿邪气而发生的温病,除暑温外, 还有冒暑、暑咳、中暑、暑厥、暑秽、暑潦等。

3.3湿热邪气 湿为长夏之主气。长夏气温高而多雨,自然界湿热弥漫, 此时人体最易感受湿热邪气而为患, 其所导致的温病称为湿温。

湿为阴邪, 热为阳邪。热与湿合, 如油入面, 热蕴湿中, 难解难分, 湿遏则热伏, 故湿热病初起往往以湿邪为患的特点更为突出,多表现为湿重于热。因湿性重浊粘腻, 阻滞气机, 易困脾胃, 故湿热病过程中多见身热不扬,头身困重, 神识呆痴, 胸院痞闷, 纳呆不饥,大便塘滞, 舌苔白腻, 脉濡等临床表现。
3.4 燥热邪气 燥为秋季之主气。早秋季节, 天气晴朗, 秋阳曝晒, 气温高而干燥, 人体易感受燥热邪气而为患,其所导致的温病为温燥。而深秋季节, 西风萧瑟,气候清凉, 人体易感受凉燥邪气而为患,其所导致的疾病为凉燥, 因其无热邪, 故不属温病范畴。秋季因燥邪而致病者,均称秋燥”, 但因有燥邪与热邪相合或与寒凉之邪相合之别, 故病有温燥与凉燥之异, 二者证治不同, 应当加以区分。
燥热邪气易伤津液, 病变初起多先侵袭于肺,消耗肺津而见口、鼻、唇、咽、皮肤干燥, 干咳无痰, 小便短少, 舌苔干燥等津液损伤之临床表现。燥热邪气为患一般以损伤肺、胃、大肠津液为主, 如辨治及时, 一般易于痊愈, 不至于出现危重证候。
3.5 伏寒化温 寒为冬季之主气, 外感寒邪为患, 导致伤寒病。可见寒邪并非温病的病因。但有的发于春季的温病, 初起并无明显的表证阶段, 而是开始即以里热证为主,与春季外感风热邪气所致的风温病初起先见表证, 然后再由表入里的临床表现大相径庭。因此将这种温病命名为春温。春季气候并不炎热, 为何春温初起即见里热炽盛呢?追究其病因, 古代一些医学家认为,这类病变并非感受春季之风热邪气为患,而是冬季感
受寒邪,如果人体阳气不虚或属阴虚火旺体质, 则邪气伏于体内, 郁而化热, 至春季气候温暖, 人体膝理疏松,则体内所伏之热, 就自内而发。因热邪是自里而发,所以初起即见里热证。这种发病类型, 属伏邪自发型。如
果由于春季又感受时令之邪而引动体内之伏热, 初起可见表里同病, 但以里热为主, 这种发病类型, 称为新感诱发型。在伏邪自发型中,如果人体属阳盛体质, 则病发于气分, 初起见气分里实热证;如果人体属阴虚火旺体质, 则发于营分, 初起见营分虚实夹杂证。在新感诱发型中,如果人体属阳盛体质, 则初起见卫气同病;如果人体属阴虚火旺体质,则初起见卫营同病。

由上述可见, 寒邪并非温病的直接致病因素, 但若冬感寒邪伏于体内,郁而化热, 转化成温热邪气, 至春季而发, 则亦可导致温病, 而导致温病的直接病因,还是温热邪气。这种病因的产生, 就是伏寒化温” , 由此而产生的理论,称为伏气(或伏邪)温病学说。追本溯源, 这种学说的理论基础导源于《素问. 生气通天论》所说的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之论。
3.6温热毒邪 温热毒邪亦称温毒邪气, 或简称温毒, 这种邪气所导致的温病称为温毒。可见,温毒一词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病因, 一是指病种。温毒为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特征之外, 还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局部
红、肿、热、痛, 甚或溃烂咭一是具有传染性。也正是由于这两个特点, 才称其为” , 以示与一般温病之区别。可以说,温毒是温病中具有的特点的一类,究其属性, 多属温热病范畴。还应说明,温毒并非一个具体病名, 而是具有温毒特点的一类温病的总称, 它包括的病种较多,临床常见者如作腮( 流行性腮腺炎)、大头瘟( 丹毒)、烂喉痹疹( 猩红热) 等。
3.7 病气之邪 病气亦称庚气, 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因素, 其所导致的温病, 统称温疫。疫, 即传染之意。温疫与一般温病的不同点,就在于传染性的强弱。一般把不传染或传染性不甚强的病种称为温病,
把发病急骤, 病情严重, 传染性强烈, 甚至造成大流行的一类温病加之以
,称为温疫。可见, 温疫就是温病中传染性极强的一种类型, 因其起病急骤, 病势暴决, 故将其病因称为庚气病气。究其性质,
不外温热性之病气与湿热性之病气两类。因此, 温疫亦有温热病与湿热病之分。温疫并非一个具体病名, 而是具有强烈传染性,甚至造成大流行的一类温病的总称,它包括的病种较多, 如传染性极强, 造成大流行的重型
流感、疫痢、霍乱、鼠疫等。

中医温病病因学说的产生,是从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对各种温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归纳,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而推究出其致病因素的,这种通过分析证候而探求病因的方法,称为辨证求因审证求因。从现代的观点来看,温病包括多种感染性疾病(其中包括多种传染病), 其发病大多数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由于历史条件所限, 古代医学家还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病原微生物, 因而对温病的病因从六淫、温毒、病气方面去认识,以外感立论, 从而不断完善、提高,发展成完整而严密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伟大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