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很实用的全身74个穴位讲解!

 九月九日夕阳红 2016-04-15




1

尺泽

1.急性胃肠炎:在尺泽附近的静脉放血。方法:暴露肘窝静脉,用碘酒消毒,再用酒精脱碘后,令患者掌心向上握拳,医者用掌由患者腕部向肘推3~5次,最后一次手要停在距静脉三横指处。捏紧前臂,使静脉怒张,另一手持三棱针对准静脉,缓慢刺入,以穿透管壁为限,再缓慢出针、血即流出,腹痛、恶心立止,操作完毕,患者屈肘止血。



2.膝关节病:直刺,有适当针感时,边捻针边叫患者活动膝关节;也可针完起针后叫患者活动膝关节。



2孔最



1.外感时可发汗(用远红外线照射该穴7~8分钟),或针刺捻转使周身微热。

2.鼻衄:直刺0.3~0.5寸,针感酸胀至鼻衄止。



3列缺



1.阴茎、睾丸、尿道病:弹拨或用针斜刺,使针感向肘方向传导。

2.慢性咽炎:配照海穴(针列缺时,针斜向肘,使局部酸胀,针照海要直刺0.3~0.5寸,使局部酸胀、每隔5分钟捻针1次)



4太渊



1.膈肌痉挛(呃逆):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使局部酸胀。

2.脉管堵塞:针法同上。



5鱼际



1.支气管哮喘:用1寸针向掌心方向刺入0.3~0.5寸,使局部酸胀,哮喘会迅速平复,肺部哮鸣音消失,体表压痛消失。

2.岔气:针法同上。



6少商



1.咽喉肿痛:三棱针点刺放血。方法:消毒穴位,医者用拇指由患者的大鱼际向指端推3~5次,最后一次停在指关节处,捏紧拇指,另一手持三棱针对准穴位快速刺入,针孔要大,挤出血10~15滴,使血由暗红变淡为宜。

2.外感身疼无汗:用0.5寸针刺该穴,捻转使局部刺痛。

3.中风急救:配商阳、中冲、关冲、少冲、少泽,双手均刺,强刺激,或点刺放血。



7合谷



1.冷嗽:受寒后咳嗽日久不愈,胸闷憋气,咽喉不爽,针之用补法:即得气后拇指向前用力,操作5分钟,可迅速理气宽胸。

配穴:三阴交用泻法,效佳。

2.牙痛:强刺激止痛好。

3.止汗,发汗:配复溜,汗多可止,无汗可发,合谷、复溜双侧均针,以出现针感为度。



8手三里



消除针刺不当引起的后遗感。

方法:弹拨,如弹拨患者右侧之手三里时,医者与患者对面而立,用右手握住患者右手,使肘屈成90°,用左手的拇指弹拨患者右侧手三里穴处的肱桡肌,同时让患者活动不适之处,当即缓解或消失。



9曲池



1.降血压(1、2期效果较好):直刺,得气后提插捻转数次,患者当即头脑清爽出针。

2.上肢要穴,可治半身不遂,肩周炎:直刺,得气后提插捻转、留针30分钟,每过5分钟行针1次;或针曲池穴得气后起针,叫患者活动。

3.丘疹及面部痤疮:直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5分钟行针1次,常配合谷,血海、三阴交,效更佳。



10

内迎香



治红眼病。取穴:在鼻孔内上方的鼻中隔处。针法:清洁鼻孔,用三棱针由鼻孔的外下方向内上方刺入,有阻力时即出针,血即流出。



11四白



治近视眼:用1.5寸针先直刺入皮下,再将针身放平,沿皮向内眼角方向刺,有酸胀感时加大捻转力度,使眼流泪时出针。



12地仓



1.夜眠流口水:向颊车方向斜刺,得气后出针。

2.面瘫:向颊车方向用2寸针平刺,使局部酸胀。



13颊车



治面瘫:向地仓方向平刺,使面部酸胀。



14天枢



胃肠病主要穴:直刺,使酸胀感向下放散,留针30分钟,5分钟行针1次。



15水道



左侧水道穴治便秘:直刺使针下酸胀,留针30分钟,或强刺后出针。



16梁丘



治急性胃疼。急性胃疼时,此处多敏感,有压痛,针之胃疼可止。针感:局部酸胀。



17足三里



1.胃痛和泄泻:直刺以得气后强刺激,让患者深呼吸。

2.膝关节痛:直刺1~1.5寸,使电麻感至足。

3.鼻孔干燥:艾条灸20~30分钟。

4.贫血:直刺,得气后强刺激出针。



18条口



治肩周炎。患者此处常有敏感压痛,用2寸针直刺,得气后边捻转边叫患者活动肩部。



19陷谷



治上眼肌无力,睁眼困难。直刺0.3~0.5寸,出现针感后捻转,眼肌即可增强。



20隐白



治功能性子宫性出血。用1寸针向上斜刺,使出现刺痛感,留针20~30分钟



21公孙



常配内关穴治疗胃脘堵闷,不思饮食,急性胃疼及脐周病。方法:先针左内关得气后捻针使针感向上传至胸至胃,再针右公孙,得气后捻针使针感上传至胃,然后内关,公孙同时捻转后出针。



22三阴交



1.胁下痛:直刺1.2寸,使局部酸胀,胁下痛可止。

2.痛经:在三阴交穴或以下有敏感压痛点,即针此痛点,提插捻转,腹痛缓解。留针30分钟,5分钟捻针1次。

3.两足感觉迟顿:向后斜刺1.3寸左右,使电麻感至足。

4.阳痿:直针刺人,得气后留针30分钟,5分钟捻转1次。

5.舌硬、活动不灵活:直刺得气后,令患者活动舌体。

6.带下病:直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



23地机



治急性胃肠炎。患者此穴有敏感压痛。直刺,得气后强刺激,留针30分钟,5分钟捻转1次。



24极泉



治胸闷,气短,心悸,悲愁不乐,半身不遂之手握不开。方法:弹拨,使电麻感至手,边弹拨边叫患者深呼吸。



25神门



镇静安神,治失眠。直刺0.3~0.5寸,使局部酸胀,留针30分钟。



26少府



治阴道瘙痒:直刺约0.3寸,得气后强刺激出针。



27后溪



1.对侧肩背,腰骶疼(因受寒引起的疗效更好)。方法:患者微握拳,暴露穴位,用1.5寸针直刺得气后拇指向前用力、努针,使周身发热,出针,活动肢体。

2.半身不遂之手握不开,针入后强刺激,大多患者手即伸开,或变软。

3.仰卧时手、足不自觉乱动:直刺强刺激,不留针。

4.落枕:直刺入后,边捻针边叫患者活动颈部。



28养老



治急性腰扭伤。针刺方向朝肘,边提插捻转边叫患者活动腰部。



29天宗



治急性乳腺炎。可针可灸,亦可点刺放血后拔罐。



30睛明



治各种眼病(目赤肿病,胬肉攀睛,迎风流泪,内眼角痒痛,夜盲,色盲,近视,远视);眼底病宜深刺(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

针法:将眼球向外侧推,暴露穴位,直针快人,不提插,宜快速捻转,针感使整个眼球发胀,如进针过程中,出现了刺痛,这是刺到了血管壁,不宜再进,应改换方向,起针时用棉球按压针孔数分钟。注意:针时患者不得转动眼球。



31攒竹



1.呃逆:指压由轻到重,至呃逆停止。

2.眉棱骨痛:先用1.5寸针直刺入皮下,将针放倒,向眉梢方向平刺1.3寸,用手压住针体,大幅度强刺激至疼痛缓解起针。



32通天



治鼻塞不通,鼻息肉。此处常有敏感压痛,用3寸28号针斜向前额方向,刺入2.5寸,强刺激,大多数鼻塞可通,留针30~50分钟,每隔5分钟捻针1次,巩固疗效。



33玉枕



治脚癣,脚烂足背肿起。用1寸针向下刺,得气后通脉冲电30~40分钟。



34大杼



1.颈椎病:直刺0.3~0.5寸,得气后,拇指向前用力努针,保持针感,活动颈部。

2.膝关节痛,骨痛:针法同上。



35肺俞



1.面部痤疮:点刺放血后,拔罐20分钟。

2.肺炎:肺炎病人此穴下常有圆形结节、压痛。



36厥阴俞



治牙痛。常规针刺无效时,有时会在厥阴俞附近出现敏感压痛,针之牙痛可止。



37膈俞



治急性胃痛。按摩推法:患者俯卧,医者用大小鱼际由患者的膈俞穴往下推,边推边按压,往返数次,至胃痛止。



38肾俞



治腿痛、腿沉不能盘。直刺1~1.2寸,使局部酸胀。



39大肠俞



治荨麻疹。用2寸针直刺1.5~1.8寸,提插捻转使局部酸胀后,留针30~40分钟。



40小肠俞



治膝关节痛。用3寸毫针直刺2~2.3寸,得气后提插捻转,并叫患者屈小腿数次后起针。



41委中



1.腰痛:慢性腰痛,针宜直刺到胫神经,使电麻感至脚;急性腰痛,委中穴点刺放血后拔火罐。

2.面部痤疮:委中点刺放血后拔火罐20分钟。



42秩边



1.小腹及胃部胀气,前阴痛,后阴痛,阳痿,二便闭,月经至期不下,二便失禁,泌尿系感染。

方法:(1)治小腹及胃部胀气时针尖宜朝向小腹,至小腹发胀时,用拇指向前捻针,使肌纤维缠住针体,用力抖动针体,使腹胀缓解或消失。(2)治前阴病变时,针尖宜向前阴方向刺入,使前阴有抽紧感;治后阴痛时针尖宜向肛门方向刺入,使肛门有抽紧感。

2.下肢疾患:宜用长针直刺,使电麻感至足。



43下承山



治坐骨神经痛,腰不能下弯。取穴:在承山穴下约三横指处。针法:用1寸针,刺入皮下即用雀啄术,边捣针边使患腿高抬;或边捣针边让患者弯腰。



44束骨



治肩胛内缘痛,肛门手术后疼痛,周身肿胀。针法:用1寸针垂直刺入0.8寸,捻转使局部酸胀。



45至阴



1.前额痛连及眼痛:用1寸针向上斜刺0.3寸,捻转强刺激。

2.矫正胎位:用灸法,7个月的孕妇疗效更好。每次灸20~30分钟,灸完后,膝胸位10分钟。



46涌泉



1.头顶痛:患者俯卧,用1寸针直刺入0.3~0.4寸,得气后捻针,强刺激。

2.呕吐:男用左涌泉,女用右涌泉,针法同上。



47太溪



治近视眼。1寸针直刺,使电麻感传至足心。



48照海



1.利小便,用于小便不通:直刺0.3~0.5寸,得气后捻转强刺激。

2.便秘:配支沟穴,针法:照海穴直刺0.4寸捻转使局部酸胀,支沟穴直刺0.8寸,捻转使局部酸胀,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捻针1次。



49复溜



可止汗,配合谷穴治疗(见合谷条)。



50内关



1.急性胃疼:直刺使有酸胀感,并让患者深呼吸。

2.哮喘:针法同上。

3.心痛心悸,心律不齐:针法直刺,使穴下有酸胀感。

4.因情志变化引起的疼痛。针法:直刺0.3寸,深呼吸。



51关冲



治口苦舌干,三棱针点刺出血数滴。



52中渚



1.耳鸣:直刺0.3寸,捻转,留针20分钟。

2.脊间心后痛(两肩胛骨内缘区域):直刺0.4寸,边捻针边令患者活动肩胛骨。



53四渎



偏头痛。此类病人四渎穴常有压敏反应,针之止痛。



54翳风



1.牙痛:1寸针直刺0.8寸,得气后留针30分钟,5分钟行针1次。

2.面瘫:针同上。



55角孙



治腮腺炎。用火柴点着后,吹灭火,迅即对准穴位点压,迅即离开,如此操作3~5次,使皮肤有轻微烫伤(此法为一种替代灸法)。



56阳白



治周围性面瘫之闭眼困难。用1.5寸针由阳白穴向下平刺至眉棱骨,然后边提插捻转,边令患者闭眼,眼即能闭合。



57风池



1.偏头痛:针尖向对侧鼻尖直刺,得气后拇指向前上方捻针努气,使针感传至头侧。

2.治鼻疾(鼻塞不通,不闻香臭),眼疾(迎风流泪,目赤肿痛,目视不明),耳疾(耳聋,耳鸣,耳塞重听)。针法:鼻疾、眼疾针尖宜向对侧眼球刺,得气后拇指向前用力,捻针闭气使针感达病所;治耳疾时针尖宜向同侧眼睛方向针刺,拇指向前上捻针闭气,使针感传至眼。

3.上肢疾患(半身不遂,肩痛):针尖向对侧眼球刺,有局部酸胀感。

4.高血压:配肩井,由风池向对侧眼球方向刺,使局部酸胀,拇指向后上方捻动针柄,一捻一放;针肩井时针尖宜向外平刺,使肩部酸胀。

5.吞咽困难:针尖宜向咽喉部方向刺人,使局部酸胀。



58肩井



治乳痛(乳腺炎)、面瘫。针尖宜向后下方斜刺,注意切勿直刺过深,以防意外。



59居髎



治腰痛引起的翻身困难。患者侧卧屈腿,暴露居髎穴,用3寸针向膝方向斜刺,使局部酸胀。



60环跳



治下肢痛患。侧卧,屈上腿,伸下腿,暴露穴位,垂直皮肤进针,使电麻感至足。



61风市



治耳暴聋,慢性耳聋。耳聋患者在风市穴上下常有敏感压痛,针时若针感沿胆经上传至耳则效佳。



62阳陵泉



1.肩周炎:直刺1.3寸,使针感下传至足。

2.膝关节痛、下肢不遂:针法同上。



63悬钟



治落枕。边捻针边叫患者活动颈部。



64丘墟



治胸痛。用1.5寸针向照海方向透刺,缓慢进针,捻转不提插。



65太冲



治足重、步行困难。1寸针直刺0.6寸,使局部酸胀。



66蠡沟



治阴道痒。针尖向上平刺、捻转,即可止痒。



67关元



1.大补元气:每日针灸30~40分钟。

2.阳痿,手足不利:均用艾条每日灸30~40分钟。



68中极



治坐骨神经痛,痛经。用1.5寸针直刺,使局部酸胀,或向龟头传导,或向阴部传导。



69至阳、灵台



治胃溃疡,急性胃痛。此二穴常有敏感压痛,先压穴位片刻,问患者胃痛是否减轻,如已减轻,再针刺,使局部酸胀,胃痛可止,留针30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



70大椎



1.外感高烧:先针使局部酸胀,再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拔罐20分钟。

2.老年初期白内障:放血拔罐。

3.畏寒症:艾条温灸每日30~40分钟。

4.癫痫:强刺激,或埋针。



71哑门



1.聋哑:患者正坐伏俯,医者站于身后,找准穴位,用1.5寸针,针尖向口方向刺入,当刺到1.2寸左右时,针下会产生弹性阻力,此时精神更要集中,当针下空时,患者即有电麻感传至手或足,迅即出针。

2.醒神清脑:精神受刺激引起的语言障碍,神志不清,痿软乏力,针法同上。



72素髎



1.小儿尿床:常规治法不效者针此穴,用1寸针,针尖向鼻中隔方向斜刺,使有酸胀感,流眼泪。

2.足跟痛、青光眼:针法同上。



73水沟



用于急救(突然昏倒,神志不淸)。用1寸针,捏起患者上唇、针尖向鼻中隔方向刺入,强刺激。



74龈交



治急性腰痛,痔疾(肛裂疼痛,便血,内外痔)。捏起患者上唇,暴露穴位,治腰疼时用三棱针挑刺;治痔疾便血可用1.5寸针斜刺,使上唇有酸胀感。



(一)长期招收学员!

(二)诚招各界有识之士技术加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