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曾是我们记忆中的故乡, 今天却成为了我们无处安放的乡愁。 大凉山的过去 民乐村的记忆 甘达村的印记 雪山村的故事 ······ 缘起:困惑与反思 反思扶贫漏斗现象,发现有一个问题,我们做扶贫工作今天支持教育,明天建一个学校,后天修一条路,结果几年之后再到那个村庄的时候,发现这个村庄依然如故,成效甚微。 扶贫漏斗原理告诉我们,如果每一次投入扶贫的资源量小于堵住漏洞的需求量,那么贫困漏洞就会变成无底洞,投入多少都难有效果,扶贫就成了不能完成的任务。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堵住漏斗,集中资源,一次投入大于或等于堵住贫困漏洞的资源需求量,就可以堵住贫困漏洞,解决贫困问题。 践行:合作与共生 就这样,我们走进了大凉山! 04年,在大凉山的一个村庄开启了农村社区综合发展的尝试,当时在一个村庄投入500万的资金,项目在土地改造、中药种植、文化保护、医疗改善等方面提供综合服务。前所未有的尝试,较之以前,扶贫效果甚好。 但,后来发现两三年之后,随着项目的撤离,村庄自主管理、自我服务却未能得以持续。后来,我们意识到:农民没有真正的参与进来。 08年,汶川地震之后,在我们参与灾后重建的绵竹县民乐村,开始尝试着将农民组织起来。通过引导组建合作社的形式,让能人优先获取一部分资源,引领其他村民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后来,在整个灾后重建的合作成果很快显现。 但,生计的发展,却因为村民参与的不充分,过于依赖外来的“能人”,没有真正的动起来,最后生计项目也未能达到预设效果。 10年,玉树地震之后,我们在一个全是藏族同胞的甘达村,进行了我们的进一步探索。震后交通不畅,运输需求巨大,村民主动提议成立运输队,然后甘达村运输合作社就这样运营而生,年底收益甚好,实现了分红,村民合作的力量证明了我们的设想,实现了我们最初的理想。 但,后来,我们意识到即使农民组织起来,如果没能解决村庄的整体面貌,也不是我们想象当中的美丽乡村。 重点探索:以合作社为基础的美丽乡村建设 13年,雅安地震之后,基于之前的乡村建设探索经验,觉得合作社的技术、理念、方法基本成熟,然后开始思考能不能在此基础上让乡村变得更美丽。于是,在雪山村,我们开始引入专业的力量,做村庄的整体规划;进行民居设计改造,全国征集设计方案;建立专业合作社,发展乡村民宿旅游。2015年底,雪山村实现了第一次分红,民宿餐饮逐渐走向正规。目前,这种发展模式正在不断地提炼和印证。 这是我们十年来在乡建的路上,我们做的一些尝试和探索。现在已经开始做的不仅仅是这几个村。同样在宝兴的戴维村,在贵州的反排村,河北的南峪村都慢慢纳入我们的规划,在雪山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造。 来源:美丽乡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