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承中医提高疗效(续)

 思考的蚂蚁qq 2016-04-15

郭博信

三、熟谙药性 权衡剂量

中医看病,就三条:诊脉、辨证、用方。方是药组成,熟谙药性是前提。熟谙药性只背熟大学课本《中药学》还是远远不够的。真正掌握一味药,不仅要知其然,还要力求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用好它。

比如黄芪,皮色紫黑,紫可入心补心气;黑可入肾补肾气;气温与肝气相投,故可入肝补肝气;肉色黄味甘入脾大补脾气而生肺金之气,且诸气皆统于肺,肺行呼吸,是为诸气之总司令,所以说黄芪于人身诸气皆补。又黄芪生于中国北方,根长数尺,深入土中,其根体极松,孔道多而大,下吸地下黄泉之水,上滋苗叶。这与人身结构相似,人身气生于肾,由气海上循油膜而达口鼻,与黄芪之气,由松窍而上滋苗叶者无异。明白个中道理,我在临床中,不管遇到什么疑难杂证,凡见气虚下陷者,皆重用黄芪,疗效很好。比如我曾治疗一个40岁男性糖尿病患者,极其瘦弱,全身一点气力也没有,走路稍快即气喘吁吁。胸闷气短,两寸根本无脉,关尺脉稍微摸看一点,证属大气下陷。令其每日服黄芪30克,连续服了两个多月,人也有了精神,体重也增加了,化验血糖尿糖皆恢复正常。只是服药后出现口干口苦,知服黄芪造成了内热,遂加知母30克同服,又服了一个月,一年后随访,糖尿病未复发。

辨证准确,熟谙药性,选对药方,这还不够,有时还得用足量,才能取得疗效。2001年曾接诊过另一例37岁男性糖尿病患者,在市人民医院住院20余日,西医以降糖片、胰岛素之类药品治疗,中医则按消渴证与服滋阴养液中药,口渴虽止,但身体异常消瘦困乏,血糖虽减,还是时多时少,小便比常人多数倍,诊其脉极沉细弱,舌苔中心剥落一片,且有血肉干燥裂纹,饮食精神俱不振,小便时可嗅出糖气与香蕉味。根据脉证诊为气虚下陷,津液不升,遂处方:黄芪30克、升麻6克,以升津液,佐以山药30克、生地30克、元参20克、麦冬20克以滋阴;并用川萆解15克以固小便,药进4剂,丝毫无效。思之再三才恍然大悟:此人脾气不足失掉统摄糖质能力,故随津流出,黄芪量小殊难奏功,再之前医已服过许多滋阴养液药,脾已为水湿浸泡而胀大,脾之不运必有瘀血水湿互阻,气不返而津不升,故口干不欲饮,法当用黄芪大补脾气,兼以活血化瘀并固肾关,遂又处方:生黄芪90克、升麻6克升津补脾,桃仁10克、红花10克、血竭3(为末冲服)、郁金10克活血化瘀;苍术10克燥湿引入脾经,川萆解10克利湿而固小便。此药连服两剂,血糖减少,尿量亦减。后每诊皆加黄芪30克,余药不变,渐加黄芪至每剂240克时,小便已近常人,尿中已无香蕉味与糖气,化验尿中已无糖,血糖亦恢复正常,遂又将黄芪逐渐减少而服之,以善其后,到减至90克时停药观察,一年后亦未反复,此病治疗1个月,服黄芪5公斤多,始收全功。

治疗急危重症,更需要大剂量用药。2000106日,我在临汾旺安医院治过一个心肾衰竭的病人,当天下午6时忽然不能说话,以手指比划心脏,示意此处极端痛苦,不能平卧,呼吸难以继续,面色晦暗,口唇指甲青紫,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汗出如油,舌红光无苔,脉浮虚大而数(260/),血压已测不出,气息奄奄,证属阳脱阴竭,危在倾刻,速与李可老师的“破格救心汤”:附子、山萸肉、干姜、炙甘草、红参(另煎浓汁对服)、生龙牡粉、麝香,因病势危急,用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8时许,病势未转,二剂时附子加量,病情稍稳定。11时又服第三剂,附子又加量,病势开始趋缓,至次日清晨6时,还不喘,口唇指甲青紫已退,四肢转温,不能坐起说话,脉亦变缓(90/),血压160/70毫米汞柱,调理1个星期后出院。使用破格救心汤的关键是附子的要重用。我知道澳大利亚不许用附子,我举此例只是想让大家知道,我们常用大量附子抢救重危病人。因为我们了解附子为强心主将,其毒性正是起死回生的药效之所在!并不是希望大家去模仿。

熟谙药性,治病时有时不用方剂,只用一味药也能治好病,甚至收到奇效。当然,用一味药治病,剂量就得大。下面举一些我治过的例子。

有一60岁男性患者,一连好几天心跳心慌,头上出汗,身上无汗,严重时甚至一下倒地,诊其寸脉大而实,余脉毕正常。此为脱症,时间长了也危险。我令其用甘草60克,先熬了喝,又再泡着喝,一剂即愈。此即“甘以缓之”也。

有一位20多岁妇女,产后失眠已3个月,严重到通宵不眠,遍服中西药无效,疲惫不堪,痛苦异常,奶水也没有了。我诊其脾胃脉沉极弱,显然是脾虚胃弱所致。前医根据《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用半夏秫米汤也没效。我开了白术60克令其煎服,当天即能睡34个小时,连服10天后,已能睡78个小时,饮食也增加了,奶水也有了。此因土主镇静,土气不足亦睡不着,非大补脾土难以奏功。

有一40来岁男子,很瘦,全身疼痛,吃什么药都没效。诊其脉大而空(血少)近于革脉,《金匮要略》说:“男子平人,脉大为劳,脉极虚亦为劳”,此为劳病,我令其每天用生地120克,煎水服之,服了近半个月才不疼了。瘦人多火,此人是血不足的“痹证”,用大剂生地滋阴(补血)降火就不痹了。《神农本草经》说生地“除痹”,除的就是这种“痹”,不是什么痹都除。

有一个10来岁小儿患尿血1年多,瘦弱不堪,尿黄赤疼痛,尿到石地板上都染上黄赤色,难以清洗掉。前医开的都是导赤散、八正散等利尿止血药均无效。我给他开了120克甘草梢,让分四五次煎服,服了第一煎尿就变白色了,药尽病愈。甘草梢清火解毒,又能利尿,不须引经药,以梢导梢,服后药力一下子就到了膀胱阴茎,杂药乱投反而无效。

我举以上这些例子,主要是想说明,我们作中医的,一定要知道光按照教科书或药典上规定的剂量用药,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于久治不愈的疑难病、急危重症,必须用大剂量才能提高疗效。像肺癌晚期病人一口一口咯血,我都是大剂量用药三五剂药就能止住咯血,不咯血了,说明病情好转,病人也增加了用中药的信心,有的竟神奇般地治愈了,有的延长了寿命。这些大剂量用药是我个人在实践中摸索的经验,仅供大家参考,不能照搬,辨证不准确,大剂量用药就会出差错。

当然,也有的病,大剂量用药没作用,反而小剂量用药才有效。例如“梅核气”,即咽喉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我按书本上学来的半夏厚朴汤很少取得疗效,而用白芥子1.5克、桔梗2克、甘草1.5克、硼砂1克、陈皮6克、乌梅9克,这么小的剂量,几乎一用就有效,因为中医有句话叫“治上焦如羽”。意思是治上焦的病,用药像羽毛一样轻,才能取得疗效。总之,剂量大小一定要辨证论治,因人而异,该大则大,该小则小,不可一概而论。

四、多种剂型 各有所宜

自古以来,中医治病不仅有汤剂,而且还有丸散膏丹等剂型,只是今人治病,大多只开汤剂,忽略了其他剂型,影响了疗效。

肺癌晚期,多数患者出现阴虚内热的症状,最典型的是手足心热,患者觉得从头外热,睡觉时手足露在外边,经常用身体贴住墙壁,严重时手足不能离开凉东西。对于这一症状,我开过多少滋阴清热的药

方很难见效。一开始我用的是梁秀清老师传给我的“清骨散”,即:当归、地骨皮、丹皮、麦冬、滑石粉、山药、黄芩、厚朴这8味药,

用汤剂病人服了近一两个月也不见效,后来我还是用这个方,按老师所说的,做成散剂,每次服3克,每天服3次,很快见到效果,一般服用78天,手足心即不热了,整个病情也有了好转。

虫类药一般用散剂也比煎剂效果好,我治疗脑中风后遗症、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因这些病均属于气血痰瘀交阻经络,故用走窜的虫类药煎剂治疗,效果不明显,后来改成散剂,则疗效卓著,处方:全蝎10克、水蛭15克、地龙15克、蜈蚣3条,共焙干研末,每次服3克,每日服3次。名为“蛭蝎散”。去年我治疗一个80岁脑血栓病人,右半身不遂,卧床不起,我开了6剂补阳还五汤,兼服“蛭蝎散”2个月,至今已1年多,这个病人一切行动如常人。还有的半身不遂病人未服汤药,只服“蛭蝎散”就痊愈了。

有的病需慢慢调养,则可做成丸剂,如一中年妇女患脱发,头发越来越稀疏,已露出头皮,诊见脉涩,断为肾虚瘀血所致,用沙苑子100克、三七50克、藏红花50克、莲芯200克,共为蜜丸(每丸9),每日1丸,3个月后再见到她不仅已不脱发,且长出了新发。

中药外洗,因药物直接接触患部,见效更快,比如外痔出血,用荆芥、防风、透骨草、白矾各10克,开水冲泡熏洗,当即见效,顶多用45次即痊愈,相比之下,内服中药效果就慢得多了。还有骨折后或扭伤后,疼痛不止,吃中药也来得慢,可用当归、透骨草各15克,红花、羌活、独活、荆芥各10克,血竭、桃仁、乳香、没药、防风各6克、海桐皮12克,共煎熏洗,舒筋活血定痛,常是一两剂而愈。

外用药有时也能治疗急症,如一个晚期肺癌病人,这人不太相信中医,有一次他妻子打来电话,说他忽然小便不通,小腹憋胀难忍,用西药也无效,医院要给他导尿,他不愿意,因为他看见另一个病人用导尿无效,医院为他在小腹部打了个眼往出排尿,所以他不愿意受这个罪。我让他用7粒白胡椒、1根葱白,共捣烂,敷脐上,后来他妻子打来电话说敷药两个小时后小便即通畅了,他妻子问他:“你不是不相信中医吗?”他高兴地说:“这回我相信了!”他的主治大夫也说:“想不到中医这么神。”从此这个病人开始认真服中药,原来医院说他活不过一个月,现在3个月都活过来了,而且病情一天一天在好转。

中药还有酒剂、滴剂等等其他各种剂型,均有其各自的适应症。我举上面这些例子,主要是想说明,中医治病除了要用内服的汤剂,其他剂型也不可忽略。对一个疾病,采用多种手段治疗,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结语

中医学既是古老的医学,又是崭新的医学。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有数千年的历史;说它崭新,是说它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确切的临床疗效,让世人刮目相看。如果说建立在实验医学的基础模式上的西医是微观医学科学殿堂的话,那么建立在整体观念基础上的中医学就是另一座宏观医学科学殿堂,它是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即在整体之中注重个体的理论医学。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习古老的中医,不仅不是医学历史的后退,反而表明了医学思维的突破,代表了未来医学的方向。

中医学博大精深,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它不仅属于中国,而且也属于世界,是整个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不仅中国人可以在这个宝库里掘宝,而且世界各国人都可以在这个宝库里掘宝。谁有幸进入了这个宝库,谁就可以掘得治病救人的法宝。

但是中医这个学科的特点是它的实践性非常强。中医理论产生于临床实践,反过来也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它、运用它。所以我们在大学里学习了中医理论之后,如果再能向那些实践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拜师学习,那就如虎添翼,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治病救人的真功夫。中国历代名医均有拜师的经历,清代名医叶天士先后拜师达17人之多。拜师是学习中医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这方面,高允旺院长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他虽是山西医科大学毕业生,但却拜了中国最有名的岳美中、郑卓人等中医大师学习,而且拜了许多民间老中医为师,为此,他走访过50多个县、300个村向民间中医学习。他写的《偏方治大病》及其续编就是这一成果的体现。这本书发行40多万册,使千千万万患者受益。也正因为他有了如此深厚的中医功底,才能创办今天这个有70多张病床的临汾永旺脑病医院,并且在脑病治疗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总之,中国医药学是一个最有发展前途的医学,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勤于思考,不断实践,就一定能够运用它来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