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翁真正开始有规律、并且相对系统地阅读大量的人文社科类书籍,是在最近这五年里。一方面给各大市场化媒体撰写书评,并且在微博、微信上运营读书类原创内容;另一方面给金陵读书策划主讲沙龙活动。因而这五年里,基本上每年的书籍阅读量,都在一两百本左右。然而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三本书,却并不是最近这五年里阅读的。这三本书分别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初读于1995年,我读初二的时候;《黄河青山》,初读于2002年,我读大三的时候;以及《朱熹的历史世界》,初读于2006年,我在《第一财经日报》做记者的时候。 先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小学毕业考试到初一、初二的历次考试,我基本上每次都是考年级第一第二,这在给自己带来极大自信心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到了初二下学期,我时常出现头疼、头晕的状况,到医院去一看,诊断为神经衰弱,需要好好休息。然而一直以来被培养出来的上进心,却让我无法以牺牲学业为代价来换取身体健康,于是自己的头疼状况迟迟不见好转。 这一切,都被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某个周末的上午,他骑着自行车,从小镇开往二十多公里以外的县城,在县城大大小小的书店转悠了大半天,终于给我买到了这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于是,我每天晚上放学回家开始读这本书,用了十天时间把它读完。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给我留下了非常认可的印象。我从来不相信什么精神胜利法,然而神奇的是,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头疼状况居然就真的慢慢自行痊愈了。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人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只要自己足够坚强与坚定,就一定能够战胜所有困难。 除此之外,书中描述的女主人公冬妮娅,也几乎成为了我少年时代理想恋人的化身。而那种追求社会平等与公平正义的理想,直到今天,仍然在深深影响着我。我之所以在多年市场化媒体工作和大量自由主义类书籍的阅读历程之后,仍然没有变成一个彻底的自由主义者,或许很大程度上,也是儿时受这本书的影响。沿着这本书的脉络,我后来陆续阅读了马尔库塞、阿多诺、霍布斯鲍姆、乔姆斯基、米尔斯等西方左翼思想家的著作,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已经在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中相互交融,构成了我现今中间偏左的一个思想状态。 再说《黄河青山》。最初接触到这本书,是大三下学期在我就读的北航体育馆里。当时,体育馆在举办一个大型书展,我从中淘到了黄仁宇先生的这本书。这也是我读黄仁宇先生的第一本书,在这之前,我对黄仁宇和海外汉学几乎一无所知。 黄仁宇在书中讲述的自身经历深深震撼到了我。黄仁宇先生抗战爆发时在南开大学就读,后来毅然参军,抗战胜利后作为国军驻日代表,在日本生活了一段时间,国民党内战失利之后,黄辗转来到了美国。当时,黄仁宇已经三十多岁,却凭着对历史学的强烈爱好,毅然在美国从历史学本科读起,一直读到博士,后来成为历史学教授。在美国读本科期间,黄仁宇口袋里就有一张电气工程师的职业证书,凭借这张证书,他完全可以在美国找到年薪几万美元的好工作,但他却不愿意放弃自己对于历史学的梦想,而是选择在小餐馆里打工贴补学费,清贫度日。 书中的这段内容直接决定了我今后十几年的人生方向。我在北航读的是计算机系,由于专业来自父母的指定,自己一直没有太大兴趣,当时正在思考自己接下来的计划:要不要找程序员的工作?要不要换专业?看到黄仁宇先生的这段讲述之后,我马上决定报考北大传播学的研究生,后来虽然没能如愿,但凭借自己在北航办学生报纸的经历,毕业后成功进入《新京报》,从事记者工作;一年之后,又考入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就读经济学双学位,实现了自己弃工转文的路径。 不只如此,这本《黄河青山》也打开了我对于黄仁宇,乃至整个海外汉学的阅读视野。接下来几年里,我几乎把黄仁宇的各类著作全部找来阅读了一遍。而从黄仁宇到史景迁,再到魏斐德、孔飞力和余英时,以这本书为起点,海外汉学著作,现今已经成为我阅读中最为用力的重点领域之一,单是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里的著作,我细细算来就已经阅读了不下五六十种。这一切,都起源于《黄河青山》。 最后,说一说《朱熹的历史世界》。这本书我第一次读,刚好是在十年前。当时,自己在《第一财经日报》从事产经记者工作已有两年,日报的工作非常繁重,白天要采访写稿子,晚上要在北大上课,上完课回到家已经是将近十点,有的时候还要继续赶报社的大稿子,因此往往我的读书时间,都是从凌晨一两点开始的。这本上下卷的《朱熹的历史世界》,我用了两个月时间读完,阅读时间基本上是在凌晨1点到凌晨2点左右。 《朱熹的历史世界》对我的最大影响,在于它清楚地讲述了中国的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政治、家国天下的强烈情怀的历史由来,也让我明白:读书,从来不是躲在书斋里的自娱自乐,而是要跟国家的转型与发展,以及对于中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保持强烈关注联系在一起。在一个学术专门化、体制化的今天,我们仍然应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和责任感。 除此之外,《朱熹的历史世界》,也给我打开了思想史和知识社会学阅读的大门。它让我明白:思想,从来不是人类脑袋里凭空而生的产物,而总是跟一定的社会政治生活环境紧密相连。从那之后,葛兆光、金观涛和钱新祖先生的《中国思想史》,西方学者撰写的《20世纪思想史》,冯友兰、胡适、李泽厚撰写的《中国哲学史》,以及诸如哈耶克、卡尔·波普尔、阿斯曼、哈贝马斯、本雅明等学者关于政治社会思想和思想史的著作,陆续进入我的阅读视野。 综上所述,这样三本书,不只切实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坚强面对挫折与困难,弃工从文,保持对社会、国家的密切关注),同时也奠定了我的三大重点阅读领域: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左翼思想,海外汉学和中国学研究,以及思想类、思想史类和知识社会学的相关论著。我也将自己对于这三本书的感受,不加掩饰地和盘托出,希望能引起书友们的共鸣。 2016.4.14晚作于竹林斋 |
|
来自: 昵称30252515 > 《读书 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