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陶艺大师“爱因斯坦”和他的CEC陶瓷坊
摄影·撰文 穿山甲1268
图1

在土耳其卡帕多奇亚CEC陶瓷坊参观的时候,导游把一位白发长者介绍给我:“这就是CEC陶瓷坊的老板,土耳其著名的陶瓷大师爱因斯坦先生。”,我和爱因斯坦先生握着手,有些诧异地细细打量,面前的爱因斯坦确实和那位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先生有几分相像,陶瓷坊的主管告诉我,就是因为老先生外貌酷似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加上高超的制陶手艺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人们送给他“爱因斯坦”这个爱称。在CEC参观的一个多小时时间里,爱因斯坦先生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土耳其瓷器的发展历史和制作工艺,还亲自带着我们参观了各个展室里的作品,特别是看了爱因斯坦先生本人亲手制作的艺术精品作品,令人大开眼界,作为土耳其陶瓷业的泰斗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先生的渊博知识、幽默风趣的谈吐、对艺术的独到见解,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拍摄时间:2015年8月
拍摄地点: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卡帕多奇亚CEC陶瓷博物馆。
在分享CEC陶瓷博物馆和爱因斯坦先生之前,先和大家聊聊土耳其陶瓷的那些事儿。
英文中的China带有中国和陶瓷双重含义,而在土耳其语中的cini也是中国和陶瓷这两种解释,说明中国和土耳其在陶瓷方面还是有渊源的。在土耳其,你会发现很多瓷器和我们中国的青花瓷图案非常相似,又极具异域风格,我们在土耳其最大的博物馆伊斯坦布尔托普卡帕宫,也是继中国和德国之后世界上第三大瓷器收藏馆,就看到馆藏瓷器达一万二千多件,这里收藏了大量中国瓷器,多产自元、明、清时期。一般看法,制作日用和装饰性瓷器的技术是奥斯曼时期由中国传入的。在长期发展中,土耳其陶瓷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也出现了伊兹尼克、屈塔希亚和伊斯坦布尔等陶瓷业中心。
土耳其制作陶瓷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塞尔柱时期,其代表作是现藏于科尼亚卡拉塔伊陶瓷博物馆中的绘有双头鹰图案的八角形瓷砖,这块瓷砖的制作年代是公元1236年,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在塞尔柱和奥斯曼时期,他们应用和模仿瓷砖镶嵌技术,使装饰性陶瓷和陶瓷画的样式发展到很高水平。特别是奥斯曼时期,采用了天蓝色和金黄色的彩釉,使瓷器显得更为高贵,以适应宫廷需要。他们还发明了新技术,用统一的标准模子烧制,这就不必用人工花很多时间去做拼花图样了,从而为大规模生产陶瓷画的装饰性瓷砖开辟了道路。
奥斯曼帝国时期,中国和土耳其之间已经拥有一条陆上的丝绸贸易之路。中国的丝绸除了通过横贯欧亚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以外,还有一条海上交通线在源源不断地把中国的商品运往世界各国,这条交通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因为这条通道是以瓷器为主要贸易产品的,所以亦称“瓷器之路”,它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海上贸易的重要通道。
在CEC陶瓷博物馆,除了色彩简洁的瓷器类型,还有很多图案繁复、色彩艳丽至极、绘有伊斯兰故事的瓷器,在一个小小的作坊里都展现了出来,这些精美绝伦的土耳其瓷器,经过时代的洗礼与演化已经附着上了土耳其自己的文化印记,色彩鲜艳动人,生动的图案就像是土耳其文化精神的一个缩影,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关于信仰关于土耳其的故事。
图2

在CEC陶瓷坊,工作人员首先介绍了这里的情况,然后带我们去一间工作室,观看制陶过程。
图3

见到这位陶艺师傅,第一眼就让我们惊艳,小伙子太帅了,身材高大,有颜值,有实力,手上的活也干净利索。
图4

十几分钟时间这个陶罐就大功告成了,小伙子端起陶罐,让我拍照,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图5
欣赏了CEC陶艺师傅的精湛技艺以后,我跟随导游到CEC精品厅,见到了这位与科学家爱因斯坦同名,长相又酷似的土耳其制陶大师,在和爱因斯坦先生握手的时候,我近距离仔细端详了眼前的这位爱因斯坦先生,哈哈,真的有几分相像,不高的身材,发白的卷曲头发修剪的整齐,浓密的八字胡精致有特点,谈话之间可以感受到老人的幽默风趣,思路敏捷,为人谦和。
图6
爱因斯坦先生知道我们是从中国来的,伸出大拇指,连声说,中国好,中国伟大,并在小卡片上为我们签名留念。
图7

当我提出与爱因斯坦先生合张影的时候,老人欣然同意,并拉着我的手走到他最得意的作品前合影留念。
图8

爱因斯坦是CEC的老板,工作接待应酬十分繁忙,我们不好意思过多占用先生的时间,我们在交流10多分钟之后,暂时和先生告别,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观陶艺坊和这里的展品。
图9

在CEC陶瓷坊,征得工作人员同意,我拍摄很多这里的陶瓷艺术品,这些色彩绚丽的陶瓷精品,制作精美,极富特色,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图10

色彩绚丽,制作精美的陶瓷碗。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除了色彩简洁的瓷器类型,还有很多图案繁复,色彩艳丽至极,绘有伊斯兰故事的瓷器,在CEC陶瓷坊里都一一展现了出来。
图16

这些巨大的盘子直径都有500毫米以上,我感觉装饰性大于实用。
图17
这些陶瓷盘子都是工匠纯手工制作的
图18
陶瓷坊的师傅对每一件作品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这是他们在对瓷盘进行最后的修饰。
图19
另一张工作台前,聚精会神工作的瓷艺师傅。
图20

艺术家知道我们来自中国,伟大国家,还欣然为我们即兴创作了他们的小品,留个纪念。
图21

关于手工制作,在CEC陶瓷坊参观结束之后,我们还参观了一家石材工坊,用大理石和花岗岩等石材制作艺术品,这是师傅在操控车床对石材进行初步加工。
图22
这位师傅制作的产品,挺有艺术范儿。
图23
上面我们在CEC陶瓷坊看到了精美的陶瓷艺术品,很高大上,在土耳其街头我也看到了这些丢弃的陶罐,好好的陶罐为什么弃之街头?原来这些陶罐都是为土耳其的一道美食而准备的容器,我们在伊斯坦布尔曾经品尝过这道菜,陶罐里装的是肉和菜,加热之后由工作人员当着你的面把上部敲掉,一罐美味就来到你的面前,味道相当不错,哈哈,有点像我们的罐焖羊肉。
图24
这些漂亮的碗和盘子都是在土耳其街头小店看到的,每一件都是艺术品,是不是很精美?听土耳其朋友介绍说,16世纪时,一种红色彩釉出现了,名字就叫“土耳其红”。烧制出被称之为“土耳其红”的番茄红色彩釉,使生产的瓷器别具一格,图案更加生动美观。伊兹尼克是14世纪中期至17世纪末的土耳其瓷都,它以烧制瓷砖为主,土耳其许多宫殿和清真寺铺设瓷砖都出自此地,包括我没看到的圣索非亚大教堂、托普卡帕宫和蓝色清真寺等著名建筑都采用了伊兹尼克。
图25
土耳其街边小店里的艺术瓷盘,非常漂亮,上面标有价格。我们也买了一些,作为回国送给朋友的礼品,挺有面子。
图26 
这是我在伊斯坦布尔国际大巴扎里看到的花瓶。18世纪,伊兹尼克的陶瓷生产终止,但库塔赫亚的传统生产延续至今。此外,伊斯坦布尔为宫廷服务的尤尔德兹(意为“星星”)瓷厂也已恢复生产,它的产品以精细著称,广受欢迎。现在,伊斯坦布尔一些能工巧匠重新模仿制作16世纪的器皿,以满足人们怀旧情怀。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宣布1989年为“伊兹尼克年”。同年还在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举行了“伊兹尼克瓷砖展”,世界各地的瓷砖精品都聚集这里展览。
图27
土耳其的陶瓷艺术从现藏于科尼亚卡拉塔伊陶瓷博物馆中的绘有双头鹰图案的八角形瓷砖算起,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不管土耳其最早的制瓷方法来自伊朗,还是制作日用和装饰性瓷器的技术在奥斯曼时期由中国传入的,土耳其都在长期陶瓷技艺发展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也出现了伊兹尼克、屈塔希亚和伊斯坦布尔等陶瓷业中心。
这次土耳其之行,不管是在卡帕多奇亚CEC陶瓷坊,还是在伊斯坦布尔,随处可以见到色彩鲜艳,精雕细作的陶瓷艺术品,这些精美绝伦的土耳其瓷器,经过时代的洗礼与演化已经附着上了土耳其自己的文化印记,色彩鲜艳,生动的图案就像是土耳其文化精神的一个缩影,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关于信仰关于土耳其的故事。
本帖来自穿山甲1268的新浪博客 感谢原创 知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