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为他,《让子弹飞》才成了经典!

 昵称32480765 2016-04-16


行进在中国,处处有故事。去年底,“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拉开了国家寻找正能量的宏大序幕。而重庆,将这种寻找,定格在“逐梦他乡重庆人”大型人物故事寻访活动里。


这一逐梦活动串起了一支身在他乡的重庆精神梦之队:他们身上那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最终将化为这座英雄城市的理想加油机,梦境孵化器,为巴渝大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分享一位百岁老人的传奇故事……



他是一个革命者,16岁负笈出峡,寻求救国之道;他也是一个文学家,作品曾被改编成电影《让子弹飞》,红极一时;他还是一位书法家,川渝两地题词无数,名满天下。如今,他是位101岁的老人,于百年沧桑中明辨方向,不忘初心,他就是马识途——一位'传奇'一样的重庆人。


为寻家国梦

16岁少年负笈出峡




马识途的家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一个老家属院里,坐在马老家朴素而整洁的客厅里,与其说是在采访,不如说是在聆听这位世纪老人的个人“口述历史”。


马老坐在他那宽大的书桌旁,端起一个圆润的紫砂壶,惬意地汲了口茶后,像一位见多识广的说书老先生般,将自己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


“我是马识途,我是重庆忠县人,我饮长江水长大,我对重庆有深刻的怀念。”这是马识途说的第一句话,这句话,似乎憋在心头已久。三峡工程之后,老家已经淹没在浩荡的江水之下,而乡愁,却一直萦绕在心头。


1915年,马识途出生在忠县石宝寨马家大院,明朝末年,马氏家族从湖北麻城迁到忠县,到马识途这儿已经13代了。


“那时坪山坝的长江边上的生活,我记得非常清楚,而且很怀念,但是它已经变了。”马老回忆着说,后来自己也曾回到那里,他站在后面高山上去看,那山上全栽了橘子,成了橘子林。他站在里面看,看到下面都是一片汪洋,原来的老家都没有了。


因怀念故乡,儿时生活的点滴,被马老写进他的新书《百岁拾忆》里:三岔溪的嬉戏,川江号子的不同唱法,私塾里读书练字的趣事。而最让他不能忘记的,是少年时期无法释怀的家国梦。


马识途小学的时候,朝鲜已经被日本灭亡了。朝鲜的爱国志士到了中国来,去到马识途老家宣传,“当时他们说,亡国以后三家人才共用一把菜刀,说亡国奴非常痛苦。”马识途的老师也不时敲着警钟,说中国如果不振兴,大家都要变成亡国奴。所以,那时的小孩们千方百计要救国,几乎变成一个共同的愿望。


16岁那年,马识途告别家人,登上顺江而下的客船。船过夔门,他写诗明志,这首《出峡》收录在他的百岁书法集里——“辞亲负笈出夔关,三峡长风卷巨澜。此去燕京磨利剑,国仇不报誓不还。”


九死一生革命生涯

“老马识途”找到人生路




求学的道路,坎坷不断,“九一八”之后,马识途先后辗转于北平、上海、南京念书。在此期间,他开始接触进步人士。1938年,马识途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职业革命家”的亡命生涯。


1949年1月,随着解放大军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大后方的国民党特务也加紧了对地下党的侦破。在成都春熙路一间茶馆,正在和地下党接头的马识途被三个特务盯上。


“在城市里,我们当时主要是在茶馆接头。这个茶馆的环境很熟悉,假使遇到危险,什么地方可以作为逃脱的路子,平常都清清楚楚记在脑子里的。”马老回忆说,那次被特务盯上,他发现后立即机敏地从秘密路线逃脱了,才化解危险。


除了接头中的危险,马老的革命生涯中还经历过很多次死里逃生。


当年他和爱人刘惠馨一同参加“中央大学农村服务团”到南京近郊,南京城里党的办事处的同志叫他们赶快撤退到武汉去。他们赶到码头看到成堆的难民,只有最后一艘挂着英国国旗的难民船停在江心,生火待发。许多难民争着向船上爬,担心超载的英国水兵用高压水龙头喷射,有的难民无力攀上,落水而亡。


马识途他们趁着年轻力壮,抓住栏杆攀上船去。后来,这艘满载着难民的英国船差点被日机轰炸,也差点半道翻船,不过还是在两天后,平安抵达武汉。马识途后来看报得知,日本人在他们坐船离开后不久破城而入,开始了罄竹难书的南京大屠杀。他们脱险,真是万幸。


多年的地下党生活,让马识途练就了与特务周旋的本领:学说南腔北调的方言,变换各种不同的职业。“我有一顶罗宋帽,可以翻转过来戴,一面灰色一面黑色。我还有件可以翻过来穿的两用风雨衣。眼镜也是两副,黑框眼镜和假金架子眼镜,我嘴唇上两撇胡子也是为了紧急时刮掉。”


10多年来,马老走南闯北,隐姓埋名,甚至快忘了自己的本名:马千木。入党时,他给自己改名叫“马识途”,作为一匹“小马”,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并为此奉献一生。


革命家也是文学家

好的社会就是他最大的信仰



人们知道马识途是革命者的同时,更多的是记住了他曾经创作过许多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大多讲述的是革命斗争故事,描写细腻,感情真挚,人物鲜活。曾经与敌人惊心动魄的斗争,都变成了马识途笔下的文字。


在他的小说里,有机智勇敢的老三姐,嫉恶如仇的土匪头子,更多的是和他一样出生入死的革命战士,“特别是当时许多的革命家等,好像又活了。我写的时候,他们常常都到我梦中来有说有笑,并且跟我谈这个创作中他愿意担任哪个角色 。”


创作的过程,也让往事重演。在马识途的回忆里,有一道难以触碰的伤疤,而他还是忠实地把它记录下来:小说《清江壮歌》是马识途根据烈士何功伟、刘慧馨为原型写成的,刘慧馨就是他的妻子。


上个世纪30年代,刘慧馨被捕入狱并惨遭杀害,临刑前,她悄悄把刚出生的婴儿藏在路边的草丛里。20年后,这个被好心人收养的孩子终于找到了。她叫翠兰,是马识途失散多年的女儿,而这一找回爱女的题材,也被他写进了《清江壮歌》里。


1966年,小说《清江壮歌》一经出版,就感动了许多读者,马识途的身份也由革命者变成了作家。


2010年,95岁高龄的马识途再次回归人们视野,他的小说被姜文拍成了电影《让子弹飞》。一时间,《夜谭十记》又位列畅销书榜。对此,马老淡然一笑,相比掌声,他更希望赢得时间。


虽然已是101岁的高龄,但马老却坚持使用iPad,甚至用电脑写稿。“我1988年就开始用电脑写作,当时像我这样’换笔’的作家,全国也没几个呢。”马老有些骄傲地说。


然而,近几年,马老看东西有些吃力了,“左眼几乎看不见了,右眼很模糊,直接用电脑打字不方便。”他只好改用写字板,坚持用电脑写作,或者由自己写在纸上或口述,由女儿马万梅录入。


和马老聊天,很容易忘记他已是年过百岁的老人。他的一生,在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中度过。他的激情和理想,也仿佛从未因年老而淡去。


说到中国梦,马识途说,这不只是一个梦,而是一种信仰,只有不忘来路,识得正途,才能实现,“我是希望一个好的社会 ,好的中国,这就是我的最大的信仰。”



喜欢就会点赞

但爱就是转到朋友圈


-END-


编辑丨邹景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