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镰哈密讲座连载】当流放犯们经过哈密……

 vug 2016-04-16

       编者注:以下文字据2010年杨镰教授在哈密读友公共图书馆的讲座录音整理节录     


        哈密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你看丝绸之路上哈密这些古代驿站的名字,一碗、车轱辘泉、黄芦岗、梧桐窝子泉、松树塘,这些名字,不是植物就是水。这两个不能或缺。丝绸之路不可能像坐飞机一样的,从北京早上起来一下子就到乌鲁木齐了,下一站就到波斯湾了,他是不可能这么走的,必须是沿着路一点一点的往前走。丝绸之路有两个任务,一个是感受文明,一个是传承文明。我们在北京做新疆的调研的时候,就要求大家就是这八个字“感受文明,传承文明”,你把你的东西体会到,成为你自己的学养,然后再让更多的人知道,感受文明,传承文明。

         以前新疆有许多的流放犯,有时候就想偷偷的跑回家去,妻子和孩子不在身边,现在也不适应,以前的江南水乡突然跑到现在的严寒戈壁,他们不适应就想走。当时政府有什么方法来守甘肃和新疆,和西域的边界呢?就一个方法,一共只有四个泉水,派兵把这四个泉水看住就行了,不管你有多的大本事,转上几圈,必须要到泉水这里来,只有这几个泉水有水,没有别的途径可选。哈密既给人了希望,让别人知道新疆还有这么好的绿洲,这么好的牧场,又让人感觉到,在他乡也能过上和家乡的一样的生活,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一个特点。

       在我记忆中有几首诗,其中有一首诗有这样的一句话,有一个流放犯,他沿着河西走廊一路西行,认为自己很委屈,没有犯什么错,就被皇帝流放了,心情也不好,最后就到了哈密的黄芦岗,他写了一首诗,其中的两句是“千树桃花万杨柳,中原无此好风光”,(编者注:应为十里桃花万杨柳)映像中的中原没有这么美妙的春光,绿州桃红柳绿,农田里,农民在工作,这样一个平静,安详的绿洲,到了河西走廊进入了新疆就进入了另一种境界,中原无此好风光,我在内陆没有见过这么好的春天。

        哈密曾经被称为“天山第一城”,天山脚下的第一座城市。还有这样的一首诗,这是清朝一个人来新疆从军,写了一首诗叫做《戈壁竹枝词》“尘沙填塞客常哭,到处源泉问有无,鸽子烟敦真没水,诸君早早制葫芦”,由于鸽子烟敦没有水了,想要通过这个驿站,必须要带好装水的葫芦,这就是当时西行人的一个概况。所以对哈密之所以产生这么好的印象呢,这就是一个基本点,因为他的旅途太艰难了,大家都知道左宗棠到了松树塘,有一句名言,叫做如归我乡,好像回到了我的家乡一样了。还有一个流放犯叫做洪亮吉,他流放在南山口驿站,之后就说“我昨夜一晚上都没有睡好”,当时的驿站所有房间都有一个特点,只有门,没有窗户,进去之后把床顶住门,就像山洞一样,很憋屈,也不能看风景,为什么西行路上所有的驿站都是这样,道理也很简单,为了安全,不会在你睡着的时候,惟一带的一点食物被别人顺了,还有一个就是方便休息,大量的西行旅人要晚上走路,白天休息。纪晓岚就是这样走的,每天晚上地冻结实了,驿车也上路了,白天地化冻了就睡觉。进了这样的驿站就像堵在一个山洞里一样,关上门就只剩下他一个人了。洪亮吉进了驿站进了房间把门堵上了,他就说:“我本来应该好好睡一晚上的,可是这一个晚上我一点觉都没睡,什么原因呢?驿站外面的泉水滴答滴答的响着,让我想起了老家那种江南水乡下细雨的的时候屋檐往下滴水,就像敲着我的心弦,就好像告诉我说,你一定要回到家乡去。就这样他说不着,在这一路上,各种心情都得到了表现。

          大家都知道林则徐,,他从新疆回到内陆的时候写过两句诗,“天山古雪成秋水,清史凭谁定是非”,天山的雪水都融化成秋天的水了,谁来给我定罪,谁来给我平反,我明明对国家作出了贡献,结果我却成了罪人,把我流放到伊利,谁来给我一个公道,以前觉得很冤枉,现在觉得不冤枉了。现在看到天山雪峰,就像亘古不化的雪峰一样,迟早会润入土地,得到一个非常好的归宿。所以说曾今路过哈密这个区域的人对哈密的理解,感受和现在有所不同,当时还处于封建社会,都是受到挫折,心情苦闷的那些人。哈密在清朝就处在一个非常特殊,非常独特的地位,现在的人很难理解当时人的感受。如果你沿着这条古道走一遍,就会发现没有白来。


    题图说明:星星峡古驿站水塘遗址。(王昊鹏 摄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