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用微生物蚀痕鉴定古陶瓷简单易行

 铁木青 2016-04-16
       运用微生物蚀痕鉴定古陶瓷简单易行 
               [转载]运用微生物蚀痕鉴定古陶瓷简单易行

《广西广播电视报》上期已经详细介绍了广西收藏大家张国兴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元青花研讨会》的情况。他的论文《生物科学技术鉴定古陶瓷的理论和方法》在业界引起了轰动,本文(上)篇刊登后,同样也引起了广西藏界的广泛热议。近日,记者采访了张国兴先生,就本文分(中)、(下)篇详尽介绍,以满足文博界读者的需求。

  为了方便理解与掌握,我们用问答的形式,将该论文的主要观点介绍给广大读者。

记者:张老师,请介绍您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关于古陶瓷鉴定的发明创造专利的情况。

张国兴:本人喜好收藏已20年,今年4月,我把历经10年的研究成果《微生物鉴定古陶瓷的理论与方法》向国家相关部门申报了“发明创造类”专利,至今,已获得初审、再审《通知书》。12月1日,受上海社科院博导、著名元青花研究专家许明教授之邀,参加了上海国际元青花研讨会并宣读了论文,受到中外专家、学者、藏友的一致认同,并列为大会“三大研究成果”之一。

[转载]运用微生物蚀痕鉴定古陶瓷简单易行

张国兴先生在检测古陶瓷

记者:请您介绍国内古陶瓷鉴定与收藏的现状。

 张国兴:古陶瓷的传统鉴定方法是目测鉴定,俗称“眼学”,在古陶瓷鉴定中处于主导地位。此方法多注重器物的外表(造型、胎骨、工艺、绘画纹饰、釉色、包浆、有无使用痕迹等)。对陶瓷内在的元素与变化的规律研究甚少、知之甚少。目测鉴定法不具有统一的标准,也无法量化。而是凭鉴定者个人的学识与经验积累、情绪与健康状况、道德水准等下结论;因此,其鉴定结果争议很大。所以说,“眼学”既是宝贵的文化财产,但也是束缚古陶瓷鉴定理论与方法创新、发展的思想禁锢。

 记者:导致古陶瓷鉴定界混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张国兴:我以为,思想的保守、理论的滞后、方法的落后,是导致中国大陆体制内专家和民间藏家对古陶瓷,尤其是元青花研究与鉴定落后、真假与存世量等问题争论不休的根源。很多藏友(包括专家)搞了一辈子收藏或研究仍“不得要领”。一件物品几种说法,“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根源就是古陶瓷鉴定没有系统的理论,缺乏科学的、客观的手段,单凭经验去辨识;只能认馆藏的、传世的和见过的,不会认、不敢认、不愿认墓葬的、窖藏的和没见过的。人的经验积累是很有限的,只看器型、绘饰、发色、写款鉴定真假的方面是片面的,没有理论就没有正确的方法,就会“一叶遮目”、钻牛角尖、走入死胡同,就会失去“淘宝”的机会。

 记者:你是怎样想到用微生物来鉴定古陶瓷呢?

 张国兴:一个人要善于思考,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逻辑思维方式法去创新。过去,懂微生物的专家不懂古董,而懂古董的人又不知微生物。因而没法利用与突破。2002年,我在广东参与了一项用微生物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研究与投资项目,接触了一批来自国内外的微生物专家学者,对“微生物是生命的起源”、“微生物无所不在,它统治着地球,甚至统治着人类”的理论有了初浅的认识。微生物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也能够生存与繁衍,其生命形式超出了人的想象。

 [转载]运用微生物蚀痕鉴定古陶瓷简单易行
40~60倍带光源显微镜

 

 [转载]运用微生物蚀痕鉴定古陶瓷简单易行
用显微镜观察瓷器露胎底部“老人斑”

 

 [转载]运用微生物蚀痕鉴定古陶瓷简单易行
    用“微生物作用痕迹法”对“大明正统年制”青花人物大缸进行观察检测,发现了明显的“老人斑”。

  2004年,很多传媒报道:中美科学家在江苏省东海县实施一个“钻地工程”科研合作项目,钻探至地下2000~3000米的岩石缝隙,竟然发现了嗜甲烷菌、嗜铁菌及嗜酸菌等多种类大量的微生物,并检测出活体。在缺氧、高温、高压的极端条件下,这些微生物还能依靠吞食岩石中的甲烷、铁元素生存与繁衍,不简单。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可以说,铁元素是嗜铁菌的美食。科学家断言,再过数十年,“泰坦尼克”号将不复存在,嗜铁菌将会把它完全吞食,让它在大西洋底永远消失。事实说明,微生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人类对它们的认识相当肤浅。 

 [转载]运用微生物蚀痕鉴定古陶瓷简单易行
在显微镜下,可清晰地看到微生物嗜铁菌已将釉面吞噬,呈天坑状。坑边与坑内有明显的微生物排泄物。

 

 [转载]运用微生物蚀痕鉴定古陶瓷简单易行

肉眼观察青花着色浓聚处尤如“老人斑”,这是嗜铁菌数百年对含铁量高的青花钴料吞噬的结果。

 

[转载]运用微生物蚀痕鉴定古陶瓷简单易行
显微镜下元青花釉里红贴塑盖罐青花浓聚处的微生物斑或嗜铁菌斑呈现出立体状。 

 

 记者:元青花是古陶瓷收藏的热点,请谈谈元青花瓷器鉴定及研究的现状。

 张国兴:我国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有许多珍贵的出土文物,古陶瓷是中国古代文物的重要组成部份。元青花瓷器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但是中国乃至世界对元青花了解的时间很短。六十年前还不知道元代烧过青花瓷。与其它古陶瓷相比,能看到元青花真品且上手研究的机会并不多,能收藏的人就更少了,研究、鉴定与收藏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元青花研究还没有形成科学的、客观的理论体系,也缺乏科学的、客观的鉴定方法及认证体制。正确地鉴定古陶瓷尤其是元青花,对了解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你知道吗?有人是这样仿制的“元青花”的:用天然矿物钴料绘制纹饰,还人为地添加铁粉,仿苏麻离青料的“铁锈斑”、“锡光斑”,再将其精心做旧后,经个人、古玩市场、拍卖行等几手推向市场,与近十余年出土的大量真(珍)品元青花交错融合,可谓鱼龙混杂,真真假假,真假难辨。这导致了目前元青花瓷器的研究、拍卖、收藏极为混乱。 

 [转载]运用微生物蚀痕鉴定古陶瓷简单易行

景德镇高仿元青花所用的天然矿物钴料

  

[转载]运用微生物蚀痕鉴定古陶瓷简单易行
用40倍显微镜观察景德镇某仿古瓷大师的高仿元青花,比照与真老元青花的异同

  记者:辨识古陶瓷有什么科学规律吗?

    张国兴:陶瓷“变老”有三大作用力。

    第一,物理作用——胎土的淘洗炼制。烧制成型时热胀冷缩,釉面和彩料的冰裂纹等都是物理作用。元青花及明早期青花瓷釉面的凹陷及出现“铁锈斑”、“黑斑”,都是物理作用的结果。古陶瓷釉面为什么特别“滑”?主要是地球的自转千百年来经过对陶瓷的空气摩擦作用,去除了陶瓷上窑尘的结果。简单说,“滑”是摩擦的结果。

    第二,化学作用——古陶瓷制成后,在把玩中、传世中、墓葬中、窑藏中各种化学元素对其作用与影响。“氧化”作用是关键,“润”是氧化的结果。

    第三,生物化学作用——这是本人研究的重点,需要展开阐述。必须结合时间与空间、外在条件与内在条件去观察,去辩证统一地认知。

    那么,生化作用的结果是什么呢?古陶瓷其胎土是由氧化硅、氧化铁、氧化锰等数十种化学元素、矿物质组合而成,其绘制纹饰的钴料、彩料均富含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铜、氧化砷等多种天然矿物元素。研究发现,每一种矿物元素都会被一种或多种微生物吞食,作为其生存与繁衍的能量——粮食和营养,而微生物吞食后的排泄物在古陶瓷上堆集,形成的次生物痕迹,我将其命名为“微生物斑”。这种“微生物斑”就是古陶瓷的DNA,是辨别鉴定真假古陶瓷的具有唯一性与排它性的证据!  

  记者:如何认知古陶瓷的要点?

  张国兴:铁元素是古陶瓷研究的纲。陶瓷胎土由氧化硅、氧化铁等数十种化学元素、矿物质组合而成,其绘制纹饰所用的钴料、彩料均富含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铜、氧化砷等多种天然矿物元素。铁是一种化学元素,是地壳含量第二高的金属元素。铁元素既是化学元素中最活泼、活跃的元素,也是古陶瓷中的主要元素,是核心与关键所在。抓住对铁元素的认知,研究其变化的规律,就抓住了古陶瓷鉴定的“纲”;“纲举”“目”则“张”。 

 [转载]运用微生物蚀痕鉴定古陶瓷简单易行
五千年前马家窑黑陶罐,黑色纹饰为氧化铁。

     从成型制作工艺的胎、釉上看,中国制瓷的历史,是由黑变白的历程。黑胎、褐胎、黑釉是高含量的氧化铁经烧制后转化的结果,陶瓷胎釉越黑则含铁量越高,越白则含铁量越低。从距今7000年上下的马家窑文化、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良诸文化、龙山文化的彩陶、黑陶、蛋壳、黑陶,到唐、宋、辽、金、元、明、清,以至今天的高温瓷,铁元素无所不在。越窑、哥窑、官窑、钧窑、龙泉窑以及北方众多民窑的胎骨,以及景德镇窑黑釉、青釉、褐釉等釉色,其主要成份是氧化铁。据科学考证,彩陶上黑色条纹主要元素是铁元素;高温陶瓷如元明清五彩上的黑彩、褐彩纹饰主要成份也是氧化铁;青花瓷尤其是元青花瓷和明代早期的洪武、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其青花呈色剂——苏麻离青主要成份是三氧化二铁;清代至民国青花瓷(国产料)虽然含铁量较低,但仍然有铁元素存在。 

 [转载]运用微生物蚀痕鉴定古陶瓷简单易行
画师在印好图案的胚体上照瓢画葫芦

 

[转载]运用微生物蚀痕鉴定古陶瓷简单易行
描绘好纹饰的“鬼谷子下山”大罐

 

[转载]运用微生物蚀痕鉴定古陶瓷简单易行
张国兴先生与高仿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

  记者:青花瓷鉴定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张国兴:我国古陶瓷生产从唐、宋时期开始采用青花钴料试产,到元代工艺成熟,窑口遍布全国。史料记载,元代仅景德镇即有360座窑口大量生产。元青花和明早中期青花瓷采用从伊朗进口的钴料,以含高铁低锰的苏麻离青作呈色剂描绘纹饰,经摄氏1300度高温烧制后,微生物嗜铁菌即“嗅”到美味,由外而内、又由内而外,不断地向青花浓聚处进攻,以求获得美食——铁元素;

 铁元素是其中最活泼活跃的元素;除了极少数细菌不需要铁外,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铁,寻找、拥有、利用铁元素就意味着生存。对细菌、霉菌、酶母菌、病毒等微生物而言,铁元素是它们必需的矿物营养元素之一。

    嗜铁菌则是其中一种专靠吃铁为生的微生物。除了化学反应——氧化外;生物化学反应——嗜铁菌的吞食作用最为重要,其特征亦最为明显。

  记者:古陶瓷釉面上往往有破泡,行家叫“天坑”,你怎么看?

  张国兴:过去,传统说法是物理现象——破损。据本人观察及专家论证,微生物在吞食矿物元素时,会分泌出一种腐蚀性极强的唾液,可“咬”穿釉面钻入釉下与胎中,将矿物元素液态化,再将其吞食消化。因此,在元青花瓷器上尤其是纹饰青料浓聚处(黑斑中),经常可见到“天坑”或“洞眼”。这是微生物咬噬的结果,是微生物们进出古瓷的通道口。实际上,这是生物化学作用的结果。

  此外,古掐丝珐琅器、青铜器(铜镜)上的所谓“天坑”或“洞眼”,都是微生物对其中矿物元素长期且充分作用后留下的痕迹,而新瓷新古玩上则无同类型的“天坑”或“洞眼(虫眼)”。

 

 [转载]运用微生物蚀痕鉴定古陶瓷简单易行
肉眼下可见元青花龙纹大罐的明显“老人斑”

 记者:高古瓷鉴定原理与要点怎么掌握?

  张国兴:高古瓷主要指元代以前的瓷器。主要看胎底(足)。在淘洗不干净而高含铁元素的胎土中,在施含铁量高的护胎釉中,如宋哥窑、官窑、钧窑的底足,也成为嗜铁菌的美食天堂。经过700年以上微生物的吞食排泄形成油润立体的“次生物”,很容易辨识。但要注意后朝“老仿”与到代的区别。

 记者:传统认知把“铁锈斑”或“锡光斑”作为鉴定元青花的特征,你怎么看?

   张国兴:在元青花浓聚之处,表面会产生微微凹陷的现象。在“黑斑”中常有黄褐色或银光色的斑状。以往专家与藏家将其称为“铁锈斑”、“黑斑”,并将这种凹陷和这几种斑作为鉴定真伪的主要证据。但是,景德镇的仿古专家在仿品钴料中人为地增添高含量铁元素,烧成的“元青花”同样有“铁锈斑”和近似“锡光斑”。仅用肉眼单看表面,无论专家或藏友,都难断真伪。结果是水越搅越浑,越辨越乱!这就是近20年古陶瓷研究与鉴定的现状。

    微生物斑”与“铁锈斑”、“锡光斑”不仅仅是称谓的不同,而且是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有机质的、内在的、独特的,不可以仿冒。因为人与微生物信息不对称,人不可以强求微生物做什么、怎么做。而后者,是无机的、可仿的。

    研究发现:“锡光斑”是生物化学作用的结果,是微生物吞食了“铁锈斑”中铁元素后排泄物,在不同认识水平、观察条件(角度、光线、工具)下的反应,“锡光斑”并非全是偏白色的。在显微镜下,有褐色、褐黄色、蜡黄色、橙黄色,或几种颜色同时叠加。而新瓷则无此“锡光斑”特征。 

 [转载]运用微生物蚀痕鉴定古陶瓷简单易行
显微镜下元青花六系大扁壶青花浓聚处的微生物斑或嗜铁菌斑,呈现出小溪流淌状

 

 [转载]运用微生物蚀痕鉴定古陶瓷简单易行

元青花六系大扁壶背部的老相 

 

    可以断言:陶瓷上的“微生物斑”犹如人的“老人斑”。“老人斑”是不可仿、不可造的,但注意不要把人的胎记或痣看成“老人斑”。可以说,没有老人斑的人不一定不是老人;而有老人斑的人一定不是年轻人。换句话来说,没有微生物斑的陶瓷不一定不是古瓷,但有微生物斑的一定不是新瓷。

  记者:请给我们的读者讲讲 “微生物痕迹法”的操作方法

   张国兴:本人发明的生物科学技术鉴定古陶瓷方法——微生物痕迹法简便明了,它的操作方法如下:备置40~60倍带光源显微镜,镜头对着观察点,观察点选择青花或黑彩褐彩浓聚处,先定位、聚焦,再仔细观察;如果观察到青花或彩料浓聚处出现微生物斑或嗜铁菌斑,即呈现出油润的如蜂巢蜜腊,是立体的,有中心、有边沿,有“山川、湖泊”矗立、“河流、小溪”流淌,并且还有微生物出入的蛛网状路径的影像,则可判定为真的古陶瓷;这个特征表明各种矿物元素经过微生物逾百年以上时间的吞食与排泄,已经由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 

[转载]运用微生物蚀痕鉴定古陶瓷简单易行
显微镜下元青花龙纹大罐青花浓聚处的微生物斑或嗜铁菌斑,呈现出立体状。

 记者:新仿尤其是高仿品上“斑”,其真假如何区分呢?

  张国兴:这也不难。如果观察到其青花或彩料浓聚处不具备上述特征,而显现的是干涸的如“戈壁”般状,干枯的如“木炭”般影象;没有结痂斑状、没有堆积成的立体的像蜂蜜油润粘稠状的排泄物,则可判定为近几十年烧制的青花瓷器或彩瓷器。

 记者:如何判断古陶瓷的年份呢?

    张国兴:这需要个人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特别是得到“良师益友”的指点至关重要。用“微生物法”判定为真的古陶瓷后,再对其器型、纹饰、写款、包浆进行综合判断后,即可断其年代。而元代瓷器(青花、青花釉里红、或五彩、祭红等种类)最易判断,凡是器型(三段二接、五段三接)、纹饰(特别是人物、松竹梅“岁寒三友”图、龙凤纹,蕉叶纹、荷塘鸳鸯纹图)等具有典型元代特征;同时又有微生物斑或嗜铁菌斑的,则该瓷一定是真品! 


显微镜下元蓝釉青花大盘青花浓聚处的微生物斑或嗜铁菌斑,犹如山川湖泊矗立。

 

 记者:新仿元青花瓷有“老人斑”特征吗?

    张国兴:近几十年烧制的“元青花”瓷器或彩瓷器,烧成时间太短,微生物来不及吞食其中的铁元素等无机矿物,未能将其转变为有机物,没有量变到质变的充足时间。尤其是新仿“元青花”,更不可能有典型的“微生物斑”或“老人斑”,非老即新,一目了然。就像类人猿没有数百万年和适合的进化条件,那怕DNA对上了99‰,它永远非“他”而是“它”,猿再聪明也不可能是人。

 记者:你的专利能经得起其它科学方法的检验吗?

 张国兴:本人曾将自藏一批古瓷和数十件元瓷珍品,经“微生物法”认证后,又到云南省古陶瓷科学实验室用德国进口X莹光色散仪进行元素科学检测复核,证实“微生物法”鉴定古陶瓷尤其是元青花,准确率超过90%。

 记者:你认为 “生物科学技术鉴定古陶瓷”理论与方法有何意义呢?

 张国兴:“生物科学技术鉴定古陶瓷”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文博系统、古董艺术品收藏界对古陶瓷鉴定理论划时代的重大创新与突破!

    “微生物作用痕迹法”,简称“微生物法”,用生物科学技术鉴定古陶瓷的理论,科学、客观地解释了古陶瓷“变老”的因果关系,涵盖面广,统揽全局。

  记者:对其它古董鉴定有作用吗?

   张国兴:其成果、原理可同时推广至老家具、古玉、古青铜器、老铜器的鉴定或借鉴。该理论和方法不仅仅能鉴别传世的、馆藏的,也能鉴定新出土的(墓葬、窖藏);更适合鉴定含糊不清、争议很大的元青花瓷及其它古陶瓷。

    因为,“微生物法”既是科学的、客观的新理论,同时又是简明实用的、具有唯一性与排它性的立辨真伪的新方法。 

 [转载]运用微生物蚀痕鉴定古陶瓷简单易行
元代“点褐彩(纯铁彩)”插花瓶在显微镜下的效果

 

  记者:“微生物法”与传统眼学鉴定和科学鉴定方法有矛盾吗?

  张国兴:不仅没矛盾,而且应该相互结合、融会贯通。凡是有微生物斑的古陶瓷,都能通过科学检测,其外在特征也符合传统“目鉴”的综合特征。从而证实该理论逻辑科学严谨,其方法客观实在。

    与“目鉴”传统方法相比,“微生物法”在时间与空间的跨度更大更宽。与“科鉴法”相比,“微生物法”更便捷、更有趣,更符合古玩收藏以“玩”为核心以及“淘宝”的理念与心。

 记者:该理论和方法对专家学者的研究和爱好者的收藏有何帮助?

    张国兴: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既继承传统又打破传统束缚,可大大提升国内、国际文博界和收藏界的鉴定水平;将含混不清、是似而非的观点与做法一一界定厘清,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新的鉴定理论与方法,将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承与实现难以估量的历史、文化、艺术财富,也许能给很多藏友,给他们的家庭带来惊喜。 

 [转载]运用微生物蚀痕鉴定古陶瓷简单易行
“大明正统年制” 款官窑青花绘人物梅瓶

 

 [转载]运用微生物蚀痕鉴定古陶瓷简单易行

“大明正统年制” 款官窑青花绘人物梅瓶瓶底 

    用“微生物法”鉴定出“大明正统年制” 款官窑青花绘人物梅瓶。型制规整,画工精细,人物栩栩如生;施釉肥厚、釉光莹润。被国内外专家赞赏,改写了正统朝“无写款官窑”是“空白期”的历史。

    完善该理论与方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微生物在古陶瓷(元青花)中的活体提取;不同年份微生物痕迹比对与量化;研究鉴定配套仪器的研发及其推广运用;等等。本人恳切希望国家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对该理论与方法进行考察、考试、复核和论证,看看是真科学还是伪科学,实用性如何。

    新中国成立63年来,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设立了医学院及中医学院,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而培养古陶瓷鉴定专业人才的大学或者院系,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似乎还没有;这是很大的缺憾。我期盼有根本的改变。未来十年,文化是深化中国改革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软实力”。古陶瓷,是中国的“国粹”。我们有理由有信心也有责任,恢复与掌控中国古陶瓷(特别是元青花)研究与鉴定在世界的话语权!没理由外国人放在阁楼里几十年、百余年就叫“传承有序”、“考证有据”;而中国大陆藏友淘到从几百年的墓葬、窖藏出来的元青花,却被说成“来路不明”,通通怀疑、“枪毙”,这是无知无理!元青花是真或假、价值如何应该由中国人说了算!希望政府管理机关(如文物局)、文博系统及其专家学者和民间藏友共同努力,希望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不吝赐教,多多支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