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的“无”“有”之心(《道德经》系列之八)

 江山携手 2016-04-16

最近几个周五的晚上700-900,我都在非常教育学习与成长中心给家长们讲解《道德经》与家庭教育这个主题,期间有很多收获,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二。

 

《道德经》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国学经典,我的床头常年放着三本书,《道德经》就是其中之一。我有一个学习的好习惯,每天在睡觉之前都会问问自己,“今天学到点什么?”思而不得的话,我就会拿起床头的书籍,随便翻翻读读,对于《道德经》也就常有所思、偶有新解。在我平时的心理咨询和教学中也会经常用到其中的一些思想和观点,促使来访者和学生去思考一些困扰他们的问题。

 

关于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学习《道德经》,我反对逐字逐句地解读经典,务求要把古人的每一句话都引经据典、佐证求源,因为对于目前的家庭教育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先贤的思想精髓和当今的问题加以结合,比如和家庭教育中的问题相结合,保留其有益的成分,抛弃过时的观点,进而创造新的国学内涵。

 

另外,《道德经》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兼具感性的理性思考。学习《道德经》对比其他国学经典有其特殊性,因为道之不可道的原因,对《道德经》的理解以及运用《道德经》的观点去思考问题时,更多地是要用一个清净平和的心态,包容万物的胸怀,对道体的混沌以玄妙之心接纳赏析,如此则无不治也。进而需要大家清楚的一点是,《道德经》能够帮助大家的不是传授教子方法,而是调整教育心态,通过一种自我的态度转变去影响和改变家庭氛围。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道德经》第一章中的“无”“有”之心:

 

道可道也,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所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其中,“无”和“有”这两个字是《道德经》的重要概念,也是两种日常我们经常遇到的状态,“无”代表着不确定性,是一种混沌自然的状态;而“有”代表着确定性,是一种标准定义状态。

 

比如:有的家长看到有些书籍中对孩子上网成瘾的描述,马上就说,我的孩子也是网瘾少年,如此则是以“有”心来定义来;反过来,自己心里有一些烦躁情绪,并不急于给它定义,因为“我可能是因为孩子厌学焦虑”、“也可能是因为和爱人的关系僵化烦恼”、“还可能是因为工作上不顺心而别扭”,凡此种种,皆有可能。如果你抱着“无”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烦恼,你才会发现,你多了很多“观其妙”的感受和感悟。

 

把“无”“有”之心运用在家庭教育中,则“恒无”就是要保持平静空虚的心态,不要随便给孩子定性定量,用欣赏之道观之,就会发现原来忽略了的很多内涵和奥妙;“恒有”也并非是要给孩子的行为贴标签、下定义,而是对出现的问题要思考其边界,以及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然后会有所感悟,才能对症下药,加以正确的引导。

 

学道明理,效德为仁”,祝愿朋友们感悟更多《道德经》精髓,祝愿孩子们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