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章太守伊秉绶与扬州文化

 高山仙人掌 2016-04-17

文章太守伊秉绶与扬州文化

 

    《芜城怀旧录》中说:“扬州太守代有名贤,清乾嘉时,汀州伊墨卿太守为最著,风流文采,惠政及民,与欧阳永叔、苏东坡先后媲美……”汀州伊墨卿就是曾任清代扬州知府的伊秉绶,他是一位循吏,更是一位为扬州文化的繁荣尽心竭力的文章太守。不少流传在扬州的楹联墨迹依旧讲述着伊公的政声遗德。

  伊秉绶,这位清代扬州知府,倒是文章太守,德才兼备,有口皆碑,在扬州任职期间,亲往高邮、宝应指导抗洪赈灾,他整顿吏治,惩治奸猾;他整顿秩序,校正世风;他力持风雅,善待文人;对扬州文化的贡献很大。

文章太守 <wbr>伊秉绶与扬州文化

伊秉绶 画像

 

  伊秉绶从政清正廉洁

  据《清史稿》载:伊秉绶“问民疾苦,裁汰陋规,行法不避豪右,故练刑名,大吏屡以重狱委之,多所矜恤。”嘉庆十年,扬州发生特大水灾。两江总督铁保荐举伊秉绶,前往南河、高邮、宝应勘察灾情。伊秉绶撑一条船,冒着大雨,巡察各个村庄,亲自查阅各地灾情记录。不久,伊秉绶奉命出任扬州知府。他亲自率领下属参加各地抢险赈灾。他深入民间,“饥咽脱粟饭,渴饮浊流水”,与百姓同甘共苦;并且亲自查阅赈账册,核发赈灾钱粮,严禁胥役克减,博得灾民的称赞。下河灾民3万多人逃荒到府城,伊秉绶劝富商巨室捐输六万余金,在寺庙立棚厂,依据灾民人口赋米赈钱;又在每个村镇设办粥厂,救济贫困的灾民。有些灾民想杀耕牛为食。伊秉绶按牛估值当质以贷,招雇专人牧养,准许灾民来年春季取赎,以保证春耕生产。为了社会稳定,伊秉绶派兵剿灭北湖巨盗铁库子辈,打击“杖诡道”行骗的聂道和,使那些奸猾扰民的流氓地痞都受到了严厉的惩治。所以,《清史稿》称:大灾中的扬州“民虽饥困,安堵无惶惑。”

  伊秉绶治理扬州虽然有德惠政声,为清一代名吏,但他从不以功自居。他在生活上也清廉耿介,杜绝声色,“每食必具蔬”,“藉以清吾心耳”。常说:“人生也,直即天地之性,无少回邪,行则正。”因伊秉绶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深得扬州百姓爱戴。

 

  伊秉绶为扬州文化的繁荣尽心竭力

  嘉庆十年,伊秉绶为扬州府知府,他长阮元十岁,且阮元守父丧在家,二人交往甚密。与阮元颇多交往。(《揅经室四集》诗卷十《伊墨卿太守由闽赴都过南昌赋别》诗中有句:“洪都三日住,淮海十年情。”有自注云:“嘉庆乙丑,余丁忧回扬州,时墨卿同年为扬州太守,旋以忧去官。”

  嘉庆十一年,伊秉绶为了促进扬州地方文化的发展,特招聘焦循、阮元等著名学者编《扬州图经》及《扬州文粹》。伊秉绶自己著有《留春草堂诗》《攻其集》等。

  他写了不少关于扬州人,如《题罗两峰聘〈鬼趣图〉》;扬州事,如《轸灾情》;扬州景,如《淮南杂诗》的诗歌。作为诗人,他注意反映民间的疾苦,抒发内心的积愤和苦闷,表达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向往,从而使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如《扬州三首》,“扬州绿杨郭,十室九歌舞。舟荡邯郸娼,市列维扬贾。岂知郭外民,避荒饱风雨。浊沟藜蒮慕,高门酒肉腐。老不如凫翁,幼不如童羖。凫翁畅春波,童羖习草土。居民咸我知,知民亦我与。思欲绘图献,博济病自古。感此不能食,长叹究何补。”

  他能歌善联,不拘常格,追求整体意境。所幸其联存世不少,现悬挂于扬州园林厅堂,平添古城名邑的无限风韵,引动人们揣摩品味。

  月观联:

  莲出绿波,桂生高岭;

  桐间露落,柳下风来。

  上下联词性并不对应,但因内容很好,上联言水言山,下联言露言风,且均借喜好的花草树木表现,倒也清新自然,毫不矫饰。

 

  湖上草堂联:

  白云初晴,旧雨适至;

  幽赏未已,高谭转清。

  该联表面看似写景,其实写人,一语双关,16字中用了两个典故,一是“旧雨”为老朋友,一是“高谭”,为高谈阔论的简写,细细品味,如同一幅动画,白云飘来,天刚放晴,老朋友翩然而至;雨后美景令人流连赞赏,而故友重逢,所谈天南地北之事,无不高雅清新。两联从天地人诸方面写出太守的自得其乐,平易谦和。

 

  平山堂联:王振世的《扬州览胜录》上的记载是:

  隔江诸山,在此堂下;

  太守之宴,与众宾欢。

 

  现堂前朱漆红柱上的楹联:

  过江诸山,到此堂下;

  太守之宴,与众宾欢。

  该联词性也不完全对应,“下”与“欢”分明不对,“隔江”与“太守”也颇为勉强,但该联气势很大,尤其是上联,再小的山也比堂高峻、雄伟,但“诸山”却主动到堂下集中,分明以堂喻欧公,以山喻有识之士,使人遥想平山堂上高朋满座,举觞论文的盛景。下联借欧公《醉翁亭记》中句,表现欧公无法施展抱负的郁闷和乐观自适的落拓情怀。造句既佳,书法古朴,《扬州览胜录》称为“平山堂楹联之冠”。

 

  为 阮元府书联:

  七录旧家宗塾,

  六朝古巷选楼。

  该联使用了联队列品手法,上下联皆用三组名词并列而成,这种连续列举三种以上事物,中间不用别的词语尤其是不用动词隔开,即列品。

 

  题 小盘谷联:

  淮海著名门,在中关,在燕北,在江南,十八科翰苑流班,斯为世系;扶风传望族,有高士,有节母,有宿儒,二百年邗城老居,所谓旧家。

  伊秉绶的书法成就极高,雄冠清代。清代是我国书法史上书道中兴的一代,名家辈出,风格流派异彩纷呈。他们打破馆阁体的“墨乌黑,字方整,笔光润”的僵死书风,弃帖学而走碑学,超越前朝,各自融入个性,创造出一代崭新的书风,自出新意,别具风格。

  乾隆四十九年,伊秉绶赴京应考,举中正榜,留居北京,为大学士朱珪、纪晓岚所赏识与器重;又拜当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刘墉为师学书法。《清史列传》谓:“秉绶工八分隶。”《国朝先正事略》谓其“隶书愈大愈见其佳,有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南伊北邓”,又与桂馥齐名。以其“隶书超绝古格,在清季书坛放一异彩”而被后人瞩目,评价甚高。伊氏的隶书具有鲜明的个性,称为颜体隶,即以颜真卿的书法入隶,笔画平直,分布均匀,四边充实,方严整饬,有强烈的装饰美术之意趣,没有晚期汉隶的“蚕头燕尾”的习气。现扬州博物馆中藏有他的《临颜鲁公帖》,其功力非凡,可谓字字珠玑。与金农的刷笔隶、郑板桥的行书隶、陈鸿寿汉简隶、邓石如的长形隶并称为清代五大隶书家。一生赠友联句甚多,多以隶书写之。

  嘉庆十一年,伊秉绶与阮元偕赵怀玉到隆庆寺赴宴,见院中有两株百年银杏,阮元根据佛经中“婆罗双树”的典故,为寺院起新名“双树庵”,匾额邀伊秉绶题写。他还为此写诗记载此事。后阮元在节孝祠捐石,建立《甘泉县节烈提名第一碑》,碑文依旧嘱伊秉绶书写。他为“文选楼”题“文选旧家”,为隶书横额,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文章太守 <wbr>伊秉绶与扬州文化

 

  “湖上草堂”是他亲书,史载,他生活节俭,特意把自己的居所从商富集居的“休园”,搬到平民所居的旧城“黄氏园”,居处虽简,但“室雅何须大”,他名其为“湖上草堂”,倒也自得其乐,该堂现今为瘦西湖主景。在堂中,他和当时文人墨客相往来,其书法作品为众人所喜爱,多与之相求,他曾在堂上书写《尚方作镜》隶书横幅;给同代人屠倬书《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九字横幅;为《散邑盘铭》题字。

  “隋炀帝陵”确实为他所书。嘉庆十年正月,阮元因父丧守陵于扬州雷塘,他翻阅明朝《嘉靖维扬志》,仅见城隐图上雷塘之北画一墓碑,碑刻“隋炀帝陵”四字。他没有忽略,而是抓住蛛丝马迹,认为图距今未久,墓不当湮没,继而他在雷塘附近遍访村民,一老农言及陵尚在,当地俗称“皇墓墩”。阮元寻至墓址,见陵地约剩四五亩地,且多荒墓,衰草寒鸦,一抔黄土,状殊冷落,久已不为人知。他深入调查,有老农言土下隧道,铁门西北向,童时掘土尚及见之。“予(阮元自称)乃坐陵下,呼村民担土来,委土一石者与一钱,不数日,积土八千石。植松百五十株,而陵乃出然。”阮元复请伊秉绶书墓碑,碑正中为“隋炀帝陵”四字,碑右着“大清嘉庆十二年在籍前浙江巡抚阮元建石。”碑左书“扬州府知府汀州伊秉绶。”刊石立墓前,恢复其旧观,今“隋炀帝陵”基本规制保持当日阮元所修之状。

  嘉庆十七年,伊秉绶在家守孝,得知同代学人汪中逝世,欣然命笔,以隶书题写墓碣,“大清儒林汪君之墓”并属款“大清嘉庆十二年在籍前浙江巡抚阮元建石”,和“扬州府知府汀州伊秉绶题”。

文章太守 <wbr>伊秉绶与扬州文化

  现扬州人因喜爱其书法,常常有集其字形成匾额,如瘦西湖“莲花桥”、汪氏小苑中的“春晖室”、“树德堂” “秋嫮轩”均集其字。

  他还是画家,山水人物皆精妙,他曾有纸本自画像,野地闲坐,一株古梅,老干虬枝,树旁一丛修篁倒也清新淡幽,他踞石而坐,神态安详,这是他在嘉庆乙亥年的自画像,其时他62岁,8年前,他奔父丧离开扬州,这一年他再至扬州,可惜当年即病逝于扬州,此画当是他的绝笔。题诗是,“生性禁寒又占春,年年恼我亦前因。一枝乍放雪初霁,不负月明能几人?”诗虽明白如话,但寓意颇深,联想到这一年他还自作《孤鹤图》,分明是以明月、梅花、仙鹤自比,这些本是高洁的象征,傲尽霜雪方能独步早春,数点梅花,二分明月本是扬州的地域形象,他既深爱这一钟灵毓秀之地,又为扬州的明月梅花增色添彩。

 

  他把扬州蛋炒饭、扬州炒面传到闽粤

  伊秉绶家中常聚集文人墨客吟咏唱和,厨师往往忙不过来。伊秉绶于是让厨师用面粉加鸡蛋掺水和匀后,制成面条,卷曲成团,晾干后炸至金黄,约至半酥,储存备用。客人来了,只要把这种面加上佐料,放到水中一煮即可招待客人。上口时不仅滑爽,又多了酥香。一次,诗人、书法家宋湘尝过觉得非常美味,又知道它还没有名字,便说:“如此美食,竟无芳名,未免委屈。不若取名"伊府面"如何?”从此,伊府面流传开来,简称为“伊面”。这伊面就是扬州炒面的做法,也是现代方便面的鼻祖。

  扬州炒饭为什么能在闽粤一带名声久远,也赖于他的传播。香港实业家、著名书法家凌云超先生在《中国书法三千年中》详载此事:“汀州后任扬州知府时,颇讲究美食,口福之佳,当不在话下。汀州晚年于公案文牍之余,除遣兴书画诗文之外,就是喜欢研究美食了,盛传广州、香港的酒家菜馆,著名的"伊府面"、"扬州炒饭",乃伊府厨师所发明。”伊府炒饭不是“葱油蛋炒饭”,“伊府厨师又锦上添花,再加上一些虾仁和叉烧同炒,所以能味美逾恒”,感谢这位大家,他把扬州的方便食品传到闽粤,但始终冠以发源地扬州,同时又启发我们,一是方便食品最易传播,二是不断创新,兼容并蓄,方能永恒。

 

    伊秉绶于1815年去世,逝年62岁。之后扬州人为仰慕其遗德,在当地“三贤祠”(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祯三人之祠)中并祀伊秉绶,改称“四贤祠”。今扬州到处复建旧迹,如果真能把“四贤祠”恢复,不仅是文化盛事,也是树立一古代的循吏丰碑,为整肃吏治提供一形象的教材。《芜城怀旧录》称赞他说:“扬州太守代有名贤,清乾嘉时,汀州伊墨卿太守为最著,风流文采,惠政及民,与欧阳永叔、苏东坡先后媲美,乡人士称道不衰,奉祀之贤祠载酒堂。”几十年前,宁化人黄慎在这块土地上以诗书画赢得声名,几十年后,又一个宁化人伊秉绶以他的勤勉和德政,在这里获得赞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