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瘦西湖【一】

 高山仙人掌 2016-04-17

解读瘦西湖【一】

(瘦西湖沿革、大虹桥、南门、长堤春柳、净香园、叶园、春波桥、徐园)

 朱有伟

 

    瘦西湖沿革
    “瘦西湖”地处明清扬州古城的西北郊,是由蜀冈岗坡径流天然冲刷结合人工开挖形成的河道。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方志类)记载:“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两湖本名保障湖。”“城西保障一河即旧所称炮山河者。襟带蜀冈。”在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撰写的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康熙三十一年(1692)成书)中,卷二十三江都县官河条目载:“保扬河在府西四里,城北三里。旧有柴河,东达官河,西接市河入城……时又于近河东岸缘为城,上设敌台,以备敌寇侵逼,因名曰保扬。”据雍正年间扬州知府尹会一的《重浚扬州保障河记》载,保障河北端应在现今蜀冈之下的平山堂和观音山之间,旧时应与蜀冈上的隋朝宫城城濠相通。河道从观音山向南至莲花埂(乾隆二十二年挖埂建莲花桥)处直转向正东(河道转角处沿河曾有曲尺形土岗,现已不存)。河道东折至小金山(乾隆二十二年堆建)以东便分为两支,一支转向正南再经大虹桥、牛大汪、二道河入荷花池后通城南古运河;另一支转向东北流经长春桥、凤凰桥向东通漕河。清雍正、乾隆、嘉庆各朝的《扬州府志》也记载了“保障河”、“炮山河”等名称。
    “瘦西湖”之名直到清乾隆年间才广为流传。当时扬州盐商大兴园林,扬州园林艺术也是在此时达到巅峰。园林无水不活,作为和运河、护城河水系相通的“瘦西湖”进入了官员和盐商的视野,他们开始对河道进行大规模的人工开挖,打造颇具景观的水上园林群。《扬州画舫录》中记载其“乾隆二十二年……两岸皆建名园”,此时的“瘦西湖”便从一条河道成为了串联各园景观的名湖。再加上乾隆年间钱塘(今杭州)诗人汪沆赋诗《咏保障河》:“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而使得“瘦西湖”名扬天下。

      清朝乾隆年间,“瘦西湖”一带以北郊二十四景著称于世。据《扬州画舫录》记载,从1751年至1765年十几年间,瘦西湖上已经形成二十景: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揽胜、冶春诗社、长堤春柳、荷浦熏风、碧玉交流、四桥烟雨、春台明月、白塔晴云、三过留踪、蜀冈晚照、万松叠翠、花屿双泉、双峰云栈、山亭野眺、临水红霞、绿稻香来、竹楼小市、平岗艳雪。1765年后,复增绿杨城郭、香海慈云、梅岭春深、水云胜概四景,合称二十四景。

    1957年7月1日,扬州市人民政府以“长堤春柳”、“劳动公园”(叶园)、“徐园”、“小金山”(长春岭)建立“瘦西湖公园”。并在大虹桥西岸新建竹木结构公园门厅和花廊,正式对外开放。如今,瘦西湖总长约4.5公里,水宽为13至118米,以大虹桥为界,分为前湖和后湖。前湖有卷石洞天,西园曲水,虹桥揽胜三景;后湖即今日瘦西湖公园。

 

◎《读史方舆纪要》,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常简称《方舆纪要》,是清朝初年顾祖禹独撰的一部巨型历史地理著作。该书具有历史军事地理学特色,其核心在于阐明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书中有关历代州域形势部分,综述明以前各代州郡位置、形势,及其与用兵进退之策和成败的关系。各省方舆部分,按明末清初的政区分述十五省的府、州、县形势与沿革、区划,以及各处历代所发生的重要战争。这两部分形成历代地理形势、沿革、区划与战史浑然一体的独特风格,构成全书的主体。舆图要览部分,实为明代最完备的兵要图籍,由概况说明、图、表组成。概况说明,总论天下大势,分论各省形势、山川险易、物产户口、边腹要地设防、兵员粮饷等情况;地图,除一省一图外,另有总图、京师图、九边图说、河海漕运图等;表,列有府州县、山川险要,卫、所、关城的沿革、方位、区划、财赋、丁差、民情。该书为兵家所重,被誉为“千古绝作”、“古今之龟鉴、治平之药石”,是中国军事史、历史地理方面的重要文献。


◆吴绮(1619~1694) ,清朝词人。字园次,一字丰南,号绮园,又号听翁。江都(今扬州)人。顺治十一年(1645)贡生、荐授弘文院中书舍人,升兵部主事、武选司员外郎。又任湖州知府,以多风力,尚风节,饶风雅,时人称之为"三风太守"。康熙八年(1669)罢官,再未出仕。吴绮擅词,亦能诗善文,其小令多描写风月艳情,笔调秀媚。如〔醉花间〕《春闺》上阕:"思时候,忆时候,时与春相凑。把酒祝东风,种出双红豆。"颇传诵,因而有"红豆词人"之称。著有《林蕙堂集》二十六卷。


◆顾祖禹(1631~1692),字复初,一字景范,(一作字瑞五,号景范),江苏无锡人,顾柔谦之子。清初沿革地理学家、学者。生于常熟,卒于徙居无锡宛溪,故称宛溪先生。其高祖顾大栋撰有《九边图说》,曾祖顾文耀、父亲顾柔谦都通晓舆地之学。他毕生专攻史地,以沿革地理和军事地理的研究为精深。虽曾应徐乾学之聘,参与《大清一统志》的编修,但不受清廷官职,书成后拒绝署名。笔耕三十余年,著成《读史方舆纪要》。


汪沆(生卒年均不详,约1736年前后在世,寿八十一)清朝学者、藏书家。字西颢(hào)(一作西灏hào),一字师李,号槐堂(一作槐塘),浙江钱塘人。早年受学于厉鹗,工诗文,与杭世骏齐名。博览群书,好为实用之学。乾隆十二年(1747),举“博学鸿词”。曾纂修《浙江通志》、《西湖志》等书。著有《湛华轩杂录》、《读书日札》、《新安纪程》、《全闽采风录》、《蒙古氏族略》、《识小录》、《泉亭琐事》、《汪氏文献录》及《槐堂诗文集》。

 

    【大虹桥】

    “大虹桥”横跨瘦西湖东西两岸,东南为“西园曲水”,西北是“瘦西湖”南门。此桥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为木板红栏桥,称“红桥”或“板桥”。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由徽州盐商黄履昴(mǎo)出资改建成单孔石桥,因桥形似长虹卧波,遂改名为“虹桥”。乾隆年间,此桥经多次修缮,并加盖过桥亭。今之大虹桥为1973年所建的钢筋混凝土拱桥,桥身为旧桥青石,桥面是花岗岩条石,由单孔改为三孔,桥面拓宽,桥身拉长,桥坡改小。“虹桥揽胜”是清二十四景之一,“虹桥修禊”为瘦西湖名胜。

 解读瘦西湖【一】

◆黄氏盐商,据清朝戏曲家仪征人李斗所著《扬州画舫录》记载:“黄氏本徽州歙县潭渡人,寓居扬州,兄弟四人,以盐荚起家,俗有‘四元宝’之称。”这“四元宝”分别是大元宝黄履晟(shènɡ)、二元宝黄履暹(xiān)、四元宝黄履灵、六元宝黄履昴四兄弟。

 

    【瘦西湖南门】

     瘦西湖南门最早建于1957年,为竹木结构的门厅和花廊。在上世纪70年代重新建成混凝土砖木结构的仿古门厅和长廊。2014年初瘦西湖南门改造成开放式园林景观,由门厅、售票厅、游客服务中心、商店、走廊、水亭组成,南门广场上布置了山石花木景观。其中门厅、水亭修旧如旧,其他建筑为新建。
    瘦西湖南门原本是清朝二十四景之“冶春诗社”所在的位置。据《扬州画舫录》记载:冶春诗社在虹桥西岸。康熙间,虹桥茶肆名冶春社,孔东塘为之题榜。旁为王山蔼别墅,厉樊榭有诗云:“王家楼子不多宽,五月添衣怯晚寒。树底鸣蝉树头雨,酒人泥杀曲栏杆。”后归知府田毓瑞,并以冶春社围入园中,题其景曰“冶春诗社”。由辋川图画阁旁卷墙门入丛竹中,高树或仰或偃,怪石忽出忽没,构数十间小廊于山后,时见时隐。外构方亭,题曰“怀仙馆”。馆左小水口,引水注池中,上覆方版,入秋思山房,其旁构方楼,通阁道,为冶春楼。楼南有槐荫厅,楼北有桥西草堂,楼尾接香影楼。后山构山亭二,一曰欧谱,一曰云构。
    南门所悬“瘦西湖”匾为书法家孙龙父所题。门柱挂楹联:天地本无私,春花秋月尽我留连,得闲便是主人,且莫问平泉草木;湖山信多丽,杰阁幽亭凭谁点缀,到处别开生面,真不减清閟(bì)画图。由晚清扬州诗人李逸休撰,其女书法家李圣和书。

 

◆孙龙父(1917~1979),名珑,名字行,号赤城居士、弄斧等,后据“潜龙易象,渔父骚心”,取字“龙父”。祖籍泰州,居扬州。弱冠之年,其书画金石即初露头角。抗战时期,在镇江、扬州等地鬻(yù,卖)金石书画,办个人作品展,名噪一时。1949年后,先后于扬州中学,苏北师范专科学校(今扬州师范学院)执教,任教师、教授。曾与孙家讯、陈达祚等人整理出版了王少堂扬州评话《武松》、《宋江》等。孙龙父书法工真、草、隶、篆,尤以章草名闻海内外,与林散之、高二适、费新我合称江苏“书坛四老”。绘画擅长人物、花卉,山水,尤以画梅著称。篆刻主汉印,切进黟山派,刀法爽劲,章法平淡中见奇崛,与罗叔子、桑愉合称为江苏“印坛三宿”,画印尤精,笔笔见刀工。

◆李鼎(1866~1940),字梅隐,号逸休,扬州人。清末盐务官、大源制盐公司经理。女书画家李圣和之父。“平泉草木”:唐朝宰相李德裕在洛阳有平泉庄,著有《平泉山居草木记》。“清閟画图”:元末画家倪瓒家有清閟阁,藏法书名画甚多,后人辑其所藏为《清閟阁集》。

◎真书,是指从汉魏到隋唐以前的过渡性楷体,又称为“正书”。其特征是楷中有隶。真书又分“北碑”和“南碑”。北碑,是指北魏、北齐、北周的碑书,是佛教盛行的产物,因其中以北魏碑书居多,故又称之为“魏碑”。南碑,概指东晋、宋、齐、梁、陈各代之碑。

 

    【长堤春柳】

    “长堤春柳”最初为清朝乾隆年间盐商黄为蒲所筑,后有增修,南起大虹桥,北至蜀冈,沿湖岸而筑,遍植桃柳,后于咸丰年间逐渐荒废。今日的长堤春柳是指大虹桥西岸至徐园的临水堤道,长里许,东为瘦西湖水道,西为林木冈地,由宝应县同知杨丙炎于民国四年(1915年)整筑。长堤春柳中部有攒尖方亭一座,一半倚着湖岸,一半立在水中。面东外挂“中流自在”匾,内悬清朝书法名家陈重庆所书“长隄春柳”匾,亭柱挂楹联:佳气溢芳甸;宿云澹野川。此亭原为民国四年(1915) 杨丙炎补筑“长堤春柳”时所建的“拂柳亭”,位于长堤中部,后于1956年重修于湖边。民国时,“拂柳亭”内有陈重庆所撰的“修复长堤春柳记”石刻,今已不存。亭柱旧联为“曲径通幽处,垂杨拂细波”,是集唐朝常建和李益的诗句而成。

 解读瘦西湖【一】

◎佳气溢芳甸,出自元朝赵孟頫诗《张詹事遂初亭》:青山缭神京,佳气溢芳甸。林亭去天咫,万状争自献。多年佳木合,春晚余花殿。雕阑留戏蝶,藻井语娇燕。退食鸣玉珂,友于此终宴。钟鼓乐清时,衣冠集群彦。朝市尘得侵,图书味芳远。纷华虽在限,道胜安用战。初心良已遂,雅志由此见。何事江海人,山林未如愿。

◎宿云澹野川,出自金代元好问诗《濦yīn亭》春物已清美,客怀自幽独。危亭一徘徊,翛然若新沐。宿云淡野川,元气浮草木。微茫尽楚尾,平远疑杜曲。生平远游赋,吟讽心自足。朅来著世网,抑抑就边幅。人生要适情,无荣复何辱。乾坤入望眼,容我谢羁束。一笑白鸥前,春波动新绿。

◎濦,水名,一作溵水。河南省颍水三源的中源。

◎曲径通幽处,出自唐朝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垂杨拂细波,出自唐朝李益《春行》:侍臣朝谒罢,戚里自相过。落日青丝骑,春风白纻歌。恩承三殿近,猎向五陵多。归路南桥望,垂杨拂细波。

◆陈重庆(1845~1928),字顨(xùn)卿,又字巽卿、逊卿,晚号甦(sū)叟。室名浔真庐。晚清名士,书画家、诗人,扬州仪征人。清光绪元年(1875年)顺天乡试举人,官至湖北武昌盐法道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返乡修学。陈重庆擅联语书画,书法颜欧,工整沉稳,坚劲秀逸,翁同龢曾云“吾后海内善书者当以陈君为巨擘”,有《辛酉消夏诗录》传世。

◆常建(生卒年不详),唐朝诗人,字号不详,祖籍邢州(今邢台),开元十五年(727)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有《常建集》。诗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李益(约750~约830),唐朝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净香园】

    “净香园”原名“江园”,是清乾隆时期盐商江春的园林。旧址在大虹桥东岸,与长堤春柳隔湖对望。江园前湖后浦,湖中种红荷,植树护之;浦内植白荷,筑堤护之。夏日满园荷香,甚为清雅。乾隆于1762年临幸江园时赐名“净香园”,并赋诗《题净香园》:“满浦红荷六月芳,慈云大小水中央。无边愿力超尘海,有喜题名曰净香。结念底须怀烂缦,洗心雅足契清凉。片时小憩移舟去,得句高斋兴已偿。”“净香”二字寓意荷花清高圣洁。据《扬州画舫录》记载,“荷浦薰风,在虹桥东岸,一名江园。乾隆间赐名净香园……竹树夹道,竹中筑小屋,称为水亭。亭外为清华堂……清华堂临水,荇藻生足下,联云:‘芰荷叠映蔚(谢灵运),水木湛清华(谢混)。’”清华之名,盖出于此。“春波桥跨园中内夹河。桥西为‘荷浦薰风’,桥东为‘香海慈云’。是地前湖后浦,湖种红荷花,植木为标以护之;浦种白荷花,筑土为堤以护之。堤上开小口,使浦水与湖水通。”此处所说的就是现存湖中的荷塘和鹭岛,在净香园西北。咸丰兵燹(xiǎn)之后,净香园便成蔓草荒野。

    “净香园”诸景又被称为“荷浦薰风”,为清二十四景之一。“荷浦”谓众多荷花出于水面,“薰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夏日立岸边,身旁有挺直的高树、摇曳的翠竹,湖内见田田莲叶,朵朵荷花,于此好体味“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的情趣,还可轻嗅荷风送来的香气,细听竹露滴出的清响。

    民国二十年(1931)为纪念辛亥革命先烈熊成基曾在此地建“熊园”,后因抗战而中途停止。如今,园内部分建筑得以复建,在大虹桥东岸“虹桥坊”北侧临湖处有一园门,上悬李秋水所书“净香园”匾,两旁所挂楹联是李昌集书写的南宋陆游七律诗《初发夷陵》之颔联,语云: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值得一提的是,“净香园”曾被乾隆仿建到圆明园的熙春园内。

 

◆江春(1720~1789),字颖长,号鹤亭,又号广达(行盐的旗号为“广达”),徽州歙县人。其出身盐商世家,初科举不第,后为扬州盐业巨商,是乾隆时期“两淮八大总商”之首。据《扬州画舫录》记载,他广交官府王侯,熟悉盐法,精通商务运筹,练达多能,在担任“两淮盐业总商”的四十年中,尽显谋略与才华。先后蒙乾隆赏赐“内务府奉宸苑卿”、“布政使”等头衔,荐至一品,并赏赐顶戴花翎,为当时盐商仅有的一例。据《两淮盐法志》载,从乾隆十六年(1751)至四十九年(1784),乾隆六下江南,均由江春筹划接待,即所谓“江春大接驾”。时谓江春“以布衣上交天子”,“同业中无不以为至荣焉”。他“一夜堆盐造白塔,徽菜接驾乾隆帝”的故事广为流传,被誉为“天下最牛的徽商”。 江春在扬州构筑园林共有八处,有“康山草堂”、“退园”、“净香园”、“深庄”、“秋集好声寨”、“江氏东园”、“西庄”、“水南花墅”等。乾隆五十五年(1790),江春的徽剧班“春台班” 奉旨入京,与“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一道为乾隆皇帝八十寿诞演出,演绎出“四大徽班进京”,促成了京剧的诞生。

 

李秋水(1923~),号半村,又号濠上人、南濠老农,林散之的学生和女婿。生于安徽和县,十五岁边教书边自学,每天挑灯夜读。二十岁开始,拜林散之为师,诗文得以大进。1941年春,参加革命,抗战胜利后,李秋水回到家乡边教书,边做地下党工作,曾策动国民党芜湖沿江江防司令曹亮文和全椒县国民党县长潘禹三率部起义。后定居扬州,其诗书画均佳。如怀乡诗:“荒村野寺古浮屠,一幅天然好画图。十顷荷花千树柳,白头长忆七星湖”。

 

◎乾隆南巡,清朝乾隆皇帝曾于1751年(乾隆十六年)、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1765年(乾隆三十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一般每次到江宁府(南京市)、苏州府、杭州府、扬州府,后四次还巡幸了浙江海宁。巡幸江南的原因,大致有四点:一是江浙官员代表军民绅衿恭请皇上临幸;二是大学士、九卿援据经史及圣祖南巡之例,建议允其所请;三是江浙地广人稠,应该前去,考察民情戎政,问民疾苦;四是恭奉母后,游览名胜,以尽孝心。

 

◎熙春园,原是康熙的西郊行宫,康熙将此园赐给皇三子诚亲王胤祉,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建成,乾隆年间大肆修缮,园子的布局与格调,模仿江南园林。今日北京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是在圆明园的“熙春园”旧址上兴建的,园中现存熙春园部分旧筑,呈工字形。建筑群北端为一轩敞大厅,北部临水,廊檐下悬挂康熙手书匾额“水木清华”,廊柱两侧悬挂出自扬州贺园杏轩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由清朝道光进士、咸同光三朝礼部侍郎殷兆镛所书。建筑群西北部为一泓池水,这就是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里所写的荷塘。

 

◎《首夏南池独酌》 唐·白居易

春尽杂英歇,夏初芳草深。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绿蘋散还合,赪鲤跳复沈。

新叶有佳色,残莺犹好音。依然谢家物,池酌对风琴。惭无康乐作,秉笔思沈吟。

境胜才思劣,诗成不称心。

 

◎《初发夷陵》 南宋·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叶园】

    “叶园”在长堤春柳西侧坡地之上,又称“叶林”,占地4.8公顷。始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6年),为扬州人叶学孴(nǐ),为纪念其先父叶惟善所建,原名“万叶林园”,其“叶”既与植物有关,又与家族相关。叶惟善是民国时期扬州知名的教育家,曾任扬州中学校长。是时,叶学孴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西康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中央调查统计局局长。叶园的设计理念是先植林,后建园,待树木成林后再建设图书馆、纪念堂和青年馆,后因日本侵华而搁浅。因叶学孴主管中山陵建设,在1929年中山陵建成后,便将所余树木运来扬州。上世纪50年代初,经清点共有树木近200种2099株。其中金松、雪松、狮子松、印度松等松树有19种105株;虎头柏、龙柏、云猴柏、露水柏等柏树15种162株;法国梧桐283株,还有美国薄壳山核桃、印度茉莉,另广植银杏、杨树、槐树、桃树、李树、竹子等。

    1952年,叶园与阮家坟合并整修,建立“劳动公园”。1953年园中新建三楹高檐厅房,四面红色门窗、环有走廊,面南悬挂匾额“友谊厅”,由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1955年用拆卸孔庙建材在叶园东部建仿清朝宫廷样式六角亭一座。1958年整修叶园,新建动物园和游乐场。在叶园东北部的树林中,有石马、石羊各两只。石马长约1.8米,高约1.3米;石羊长约1.3米,高约0.9米。石马的鞍、镫、嚼、缰绳以及石羊角等细部雕刻具有明显的明朝特征,应为明代墓道石刻遗存。古时在墓葬神道两侧安设的石人、石兽统称为“翁仲”或“石象生”,是墓主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叶学孴(1899~1990),字秀峰,江苏扬州人,天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矿冶系毕业,后留美获美国匹兹堡大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在扬州省立八中和苏州工专任教。1926—1934年任国民党总部机要秘书、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常务秘书、江苏省政府委员。1935年11月、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五、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叶秀峰早年与陈立夫在北洋大学同学,后又一同赴美留学,因此关系跟陈立夫一同进入南京的国民党中央党部,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长(属中统)。1948年当选为“国大代表”,并兼任“国民大会主席团”主席、中国广播公司监察人。1990年逝于台北。

 

◆叶惟善(1876~1925),字贻榖(gǔ),又作诒榖,扬州诗人、教育家。廪贡生,先后在昆山、如皋、东台等地任教。1910年,返乡任两淮师范学堂堂长。1912年,任省立第五师范学监兼授文史。1913年,任江都县政府第三科科长,主管教育。1914年,任江都县劝学所所长,督导全县教育。1920年,赴海州(今连云港)创办省立第八师范。1922年,应同窗好友、时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的蒋维乔之邀,返扬接任省立第八中学(省立扬州中学前身)校长。叶惟善工骈散文,诗赋尤脍炙人口,为冶春后社知名之士。

 

    【春波桥】

    “春波桥”在徐园东门外,东西向横架黄石假山,接湖心屿通往“趣园”。现存春波桥是1989年复建的木质栈道桥,桥下通船。东岸黄石假山上有座六角亭,名“青果亭”,再向东过石制五曲桥(1965年)便是清朝“趣园”旧址。

 

    【徐园】 

    “徐园”在长堤春柳北端,原址是清初韩园桃花坞,是扬州军政府都督、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上将军长徐宝山(字怀礼)的祠堂。是民国四年(1915年)由徐宝山旧部、家眷和扬州士商筹款(袁世凯亦拨款一万),宝应县同知杨丙炎设计督建,占地0.6公顷。徐园满月形南门旁立石狮一对,石额上的“徐园”二字系扬州名士吉亮工所书,“徐”为行楷,“园”是草书,草书的“园”字极像一只笼中虎,或指“当初你徐宝山称雄江淮,不可一世,如今却落得在园中看风景的结局。”

    园内有黄石迭砌的莲池,池水于石梁桥下与园外湖水相通。环池植有桃柳,松柏花草列植道边,池北为“听鹂馆”。“听鹂馆”前陈列铁镬(huò)两只,直径六七尺,厚约二寸许,以叠石为底座,高与人肩齐。相传为南北朝萧梁时期镇水神器,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这两只铁镬是由扬州名士焦汝霖提议,于1921年从大虹桥观音庵和傍花村分别移来庋ɡuǐ藏,并在1924年立石鼓文《徐园铁镬记》石碑于铁镬东侧,详述其功能和历史。碑文由学者焦汝霖撰、书画名家陈含光书。

    “碑亭”在“听鹂馆”东南,内悬亭匾“羊公片石”,陈重庆书。亭中有1917年所立的《徐园碑记》石碑,由吴恩棠撰,汪桂林书。碑文记载了徐宝山的功绩和建园始因,提到杨丙炎建园“躬任其劳,亲为监督”。1951年“徐园”全面改造,飨堂改名为“听鹂馆”,东客厅改名为“春草池塘吟榭”,船厅则恢复桃花坞之“疏峰馆”旧名。

    “听鹂馆”原是徐宝山的飨堂,面南三楹,单檐歇山顶,周绕廊庑。堂前四柱挂两副楹联,内侧“绿印苔痕留鹤篆;红流花韵爱莺簧”,由清朝同治十三年状元、宣统帝师陆润庠撰写。外侧“江波蘸绿岸堪染;山色迎人秀可餐”,是历经清朝乾嘉道三帝的三朝阁老、一代通儒、九省疆臣阮元题写。堂内高悬匾额“听鹂馆”,引用杜甫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之意境,由道光年间扬州梅花书院主讲徐培深所书。匾下有清朝“岁寒三友”楠木罩隔,形制巨大,工艺精湛。

    “春草池塘吟榭”在“听鹂馆”西侧,为客坐小憩之所。面东三楹,单檐歇山顶,三面廊,内悬“春草池塘吟榭”匾,檐柱挂楹联“笔落青山飘古韵,绿波春浪满前陂”,由章炳文书写。它与“听鹂馆”、垂柳和莲池一起正合了南朝刘宋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诗意。榭北廊墙上开八角门,门外有曲廊蜿蜒,廊壁嵌有陈森撰《冶春后社碑记》,长廊向南为“冶春后社”旧屋三间。“冶春后社”是诗社,宜于吟咏诗句,园内楹联题额或碑记多为冶春后社成员手笔。

    曲廊西端有“疏峰馆”,面南三楹,单檐歇山顶,四面卷廊,堂前有花街铺地“五福捧寿”,檐柱悬挂楹联“千重碧树笼青苑,一桁(hénɡ)青山倒碧峰”,此联集韦庄诗句,由许慎书写。馆南有座座怪石兀立如峰,自成院落,馆名亦由此而来。1980年,在“疏峰馆”西侧滨湖处建水榭三楹,面北廊下悬“澄鲜水榭”匾,临水石平台上可赏湖景。

    徐园庭院起承转合,错落有致,好似一座屏风,使瘦西湖的景色由此展开,渐入佳境,障景构园之技法十分高超。园中青砖小道绕莲池,弯折向北,一路有寓意“财源滚滚”、“年年有余”、“平升三级”、“万事如意”的花街铺地,路北即为小红桥。

 

◎韩园,清初韩醉白之别墅,在长堤上。后归韩奕,改为“名园”,早已不存。

◎同知,清朝地方机构分省、府、县三级。“府”相当于现今的地市级,同知是知府的副职。从六品至正五品,无定员,分掌本府内诸事务,无定员。康熙后同知视如州县官。

◎《登池上楼》南朝宋·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冶春后社,晚清时期扬州地方名流、文人学者为追怀康乾盛世,继冶春诗社而成立的文学团体。冶春后社具体由臧谷发起。臧谷欣羡当年王士祯结冶春诗社的盛举,赋诗云“人影衣香又一时,渔洋以后久无诗。”要再行盛举,当再结诗社。冶春后社秉承渔洋山人等先辈遗风,诗人平时召集诗会,多集中城内左卫街(今广陵路)花局巷之风来堂及南门城楼。冶春后社存续的半个多世纪,恰处于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今日冶春后社为民国初年复建于徐园内。

◎竹西后社,清末民初扬州文人为继承和发扬清朝嘉道年间“竹西春社”的谜艺传统,发起和组织了谜社“竹西后社”,以浙江人孔剑秋为社长,成员多为客籍扬州的学者、诗人和书画家。谜社不仅猜射活动多,还留下了许多著述,与北平“射虎社”齐名。时人誉为“竹西谜艺,独步一时”。当时很多扬州名人既是竹西后社的谜人,也是冶春后社的诗人,两社的社长都是孔剑秋。

◎花街铺地,园林铺地种类之一。用砖、瓦、石片、卵石、瓷缸片等材料铺成各种图案花纹的地面作法,多见于江南园林。

 

◆徐宝山(1866~1913),字怀礼,镇江丹徒人。因武艺超群,且属虎,遂得浑名“徐老虎”。出身贫寒,少年便游食四方,初为盐枭,势力遍及江淮,后受清廷招安,任清军缉私营管带、参将等职。因在辛亥年间附势革命,率军光复镇江、扬州、泰州等地,官至扬州军政分府都督,并被孙中山任命为北伐第二军上将军长,与黎元洪齐名。后来又叛变拥袁,被革命党人暗杀。袁世凯痛呼“贼害勋良,深堪骇悼”,并亲拟祭文派人悼念。副总统黎元洪通电各省,谴责此暗杀,并送挽联。康有为、章炳麟、张謇等人都送挽联哀悼。徐宝山被炸身亡的消息在《申报》等多家报刊刊发,《真相画报》1913年第17期刊发了徐宝山的消息,并配发了徐宝山近影和被炸死后的照片。

◆吉亮工(1875~1915),字柱臣,一字柱岑,别署莽书生,扬州人。少年时,已精诗文书画,却不入仕途,清高孤傲,特立独行。所以世人常以“疯子”视之。后来,他便自称“风先生”,其书多为狂草。徐宝山生前与吉亮工交好,吉亮工曾赠联:“从来名士皆耽酒,自古英雄不读书",联语应是化用唐代诗人章碣的《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1915年,建徐园祀徐宝山时,风先生撰联:“感慨意如何,煮酒话当年南北;英雄人不见,看花到今日园林。”

◆陆润庠(1841~1915),字凤石,号云洒、固叟,元和(今苏州)人。同治十三年(1874)状元,历任国子监祭酒、山东学政、国子监祭酒。光绪庚子(1900)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西行途中,代言草制。后任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官至太保、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宣统三年(1911)皇族内阁成立,任弼德院院长。辛亥后,留清宫,任溥仪老师。民国四年卒,赠太子太傅,谥文端。其书法清华朗润,意近欧、虞,馆阁气稍重。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扬州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非常高的造诣,是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徐培深(1779~1858),字资之,号松泉,又号梅花之主,贵州石阡人。七岁即能诗能文,闻名乡梓。少时家中变故,艰辛谋生,于嘉庆十二年(1807)中举,二十二年(1817)中进士,与同乡成世瑄,张海澜同科并称为“石阡三杰”,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户部员外郎云南司主事、直隶知州等。道光十年(1830年)任江南监察御史,有“刚正不阿徐御史”之谓,后因直谏忤旨而被罢职。道光十五年(1835),徐培深受两江总督陶澍之聘,主讲梅花书院。徐擅长书法,深得晋唐人笔意,挺拔秀润,老益遒劲。

◆吴恩棠(1864~1926),字召封,号还来翁,仪征人,冶春后社(诗社)、竹西后社(谜社)成员。清末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自幼夙负文名,诗才敏捷,科举不第,光绪年间与吉亮工、陈霞章并称“扬州三狂士”(《民国江都县新志》)。辛亥后曾入徐宝山军幕。晚年于梅花岭畔筑园“还来小筑”,种梅养鹤,擅长撰写楹联,书法不俗,著有《还翁诗集》。 

◆焦汝霖(1870~1935),又名焦山,字辅臣、傅丞,清代扬州著名学者焦循的后裔,冶春后社成员。他早年补用山东知县,后任山东模范监狱典狱官。曾东游日本,研究博物,编写《脊椎动物学问答》。归国后,焦汝霖先后担任淮扬合一中学、南京东方中学和江苏省代用商业学校的国文教师、地方议会议员(1912)、江都县教育会会长(1913)、江都县立师范讲习所所长(1914)、公共体育场场长(1917);参与编写了《江都县志》、《甘泉县志》(1925)。

◆陈含光(1879~1957),名延韡(wěi),号移孙,后改含光,以字行,别号淮海,为陈重庆次子。扬州仪征人,清光绪举人,官至道台,民国初曾入清史馆与缪荃孙、杨度等纂修《清史稿》。现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史学家,1948年迁台北。陈含光擅篆书,山水甚佳,作品可媲美张大千。其与康有为、谭嗣同、于右任相识,与王国维、李审言、刘师培、辜鸿铭是知音,与吴昌硕、黄宾虹、林散之、齐白石为至交,更与朱自清论诗。著有《人外庐文集》二册,《含光诗乙集》上、下册,《台游诗草》,《含光骈体文稿》,《读史随笔》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