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民国元年,扬州府废,改称江都县,一直沿用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 ◎《五亭桥铭》【民国】陈含光 五亭桥者,故名莲花桥,直莲性寺之左,宛虹卧水。下为五门,中起方亭,亭之四隅,复各为一亭。下皆有基,基复各为三门,陶穴交通,玲珑相属。虽乌鹊之填银汉,鼋鼍之架沧溟,无斯巧丽也。故使王尔投绳,忖留匿影。金甓朝辉,则光浮海蜃;风铃夕韵,则响答霜鲸。孤秀波心,苕亭林表;人如仙度,境出画中。秋月春风,霞朝露夜;莲娃鼓枻,穿绕百回;酒客披襟,流连永日。信水乡之壮观,欲界之仙都者矣。王粲乐其信美,无假登楼,马卿薄其高车,自然题柱。铭曰: 轩辕五城,缥缈阆樊。曼殊五顶,岝峉塞门。孰若兹构,藻波烁云。莲开在镜,虹见非春。鳌戴形坚,翚飞势迥。日炫丹楹,霞辉画井。水门互属,观台四挺。风纳八方,月分多影。桃花春涨,入月裙湔。蕖荷夏满,沉水香然。妖姬绫扇,侠少金鞭。阑横仙笛,堍维伎船。白塔旁窥,风亭近瞩。野绿浮襟,烟涟莹目。七星谢丽,五绳惭朴。浚巧匠心,增华昆轴。 ◎《五亭桥记》【民国】王柏龄 莲花桥,俗称五亭桥。五亭翼然若莲花,胜踞瘦西湖中。东望小金山,南接法海寺,西北直指平山堂。春秋佳日,近郭远山,浩渺烟波,二分明月,置身其中,俯仰古今,胸怀磊落。自清高宗南巡,胜景始闻于世,然迄今业百八十余年矣。回思昔日,蜀冈而下,十里西湖,南迄九峰园,庭园隔岸,结构连云,卧桥横空,水天一碧。东沿城北护城河,北达高桥码头以通运道,其间一台一榭、一池一石、一树一花、一林一草,莫不美丽新奇尤胜也。今则荒烟蔓草,剩水残山,听故宫人说开元盛事。 首由胡筠(字笔江,时任中南银行总经理)捐资二千元,次则汪咏沂(字鲁门,扬州盐商)、贾沅(字颂平,扬州盐商)等或解义囊,或捐公款,由建设局长李楹主持工程,阅时六月,顿复旧观,岂止湖山生色,今而后,民众建设以此为嚆矢,后生美感由斯而作育则,捐资尽力之诸君子,其功诚足多也,鄙人等何与哉!桥成略志颠末,期勖来兹并以自勖云尔。 ◎砖细,古建术语,指用砖制成的部件。 ◆高恒(?~1768),字立斋,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高斌子,清朝乾隆慧贤皇贵妃之弟。家族本八旗汉军包衣,因系外戚,1735年,清高宗乾隆皇帝诏令高氏母家由内务府包衣抬旗,入满洲镶黄旗。原姓高氏,嘉庆二十二年奉旨,改姓高佳氏。乾隆初,以荫生授户部主事,乾隆二十二年官两淮盐政使,建有五亭桥,“一物不知,惟以聚敛为平生主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两淮盐政尤拔世揭发盐引舞弊案,高恒因侵吞盐引被处以死刑,卢见曾因曾长期任两淮盐运使,亦牵连入案。 ◆王钝泉,民国年间扬州著名的金石家、书画家。扬州多处碑记由其勒石,字体刚劲端庄。 ◎《楚辞·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美人靠,也叫“飞来椅”、“吴王靠”,学名“鹅颈椅”,是一种下设条凳,上连靠栏的木制建筑,因向外探出的靠背弯曲似鹅颈,故名。初为徽州民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的靠椅的雅称。徽州人将楼上作为日常的主要憩息和活动的场所。古代闺中女子轻易不能下楼外出,寂寞时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遥望外界,或俯视楼下迎来送往,故雅称此椅为“美人靠”。其优雅曼妙的曲线设计合乎人体轮廓,靠坐着十分舒适。通常建于回廊或亭阁围槛的临水一侧,除休憩之外,更兼得凌波倒影之趣。 ◎沜 pàn ,古同“畔”,岸边。 ◎《扬州东园图》,是中国界画珍品之一,为清朝界画名家袁耀所绘,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静谧平静的扬州东园盛景。画作纵59厘米,横731厘米,绢面设色,整幅画作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清朝大诗人程梦星题写的题额:别开林壑,中间是横为261厘米的《扬州东园图》,第三部分收录有15位历代文人大家撰写的跋文。画中东园背山面水,犹如人间仙境,画面右侧,描绘了一片丘陵,河港交叉,远山如黛,只见一间舫屋码头,临水而建。不远的岸上,轿夫们抬着两顶轿子,一人骑驴尾随其后。旁边一墙之隔的花园中,人们相谈交流,有的观赏对弈,热闹非凡。墙外的岸边,一行人正在赶路,前面两人骑马,一人正回头观望,后面挑担的随从紧随其后,他们前面一位执仗老人领着小孩观望,旁边一人背着小孩正迎面走来,画面极具生活情趣。画作左上角写有邗江袁耀的题款。《扬州东园图》由民国上海大银行家、文物收藏家张律均收藏,现收于常州金坛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界画,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门类。是以宫室、屋宇、亭台楼阁等建筑物为描绘题材,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故名“界画”,亦作“界划”,即划分界线。也称“宫室画”、“台阁画”或“屋木画”。宋朝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中,便有“界画”一词,国宝《清明上河图》就属于界画。 ◎清朝扬州名为“东园”的园林还有三处,一是乾隆时江春在重宁寺东所筑的“麒游凤舞园”,二是天宁寺东的“兰若”,三是汤汪乡甪(lù)里庄的“乔氏东园”。 ◆陈臣朔(1892~1961),名易,字臣朔。其先祖原籍福建漳浦,后迁居仪征。其祖父陈咸庆是陈重庆族弟,清光绪九年(1883)进士,官至刑部员外郎。其父陈霈森早亡,随母居扬州。其母为扬州名士方地山、方泽山的姐姐。陈臣朔的原配夫人瞿淑芳,出自常州名门,为中共领导人瞿秋白的本家。据董玉书所著《芜城怀旧录》卷一记载:陈易“字臣朔,有侠气,诗画皆佳”。陈易还是冶春后社成员,精于文物字画的鉴定,亦专医理,著有《伤寒六经明义》。 ◆吴熙载(1799~1870),名廷扬,字熙载,五十后以字行,号让之,亦作攘之,尝自称让翁,又号晚学居士,方林丈人,江苏仪征人。清朝篆刻家、书画家,是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吴熙载的篆书和隶书学邓石如,行书和楷书取法包世臣。著有《通鉴地理今释稿》。 ◎康熙南巡,清圣祖康熙帝曾于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1702年(康熙四十一年)、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六次南巡,主要活动大致有四项:首要是勘阅河工,治理黄河水患,即“相度形势,察视河工”。其次是体察民情,沿途问俗观民,安抚百姓,“凡有地方利弊,必设法兴除”。又次是周知吏治,整治腐败、告诫官员“当洁己爱民,奉公守法,激浊扬清,体恤民恤”。最后是消泯满汉对立,稳定统治,接见汉族耆旧及致仕官员,祭扫明陵,笼络人心。 ◎覆钵式塔,又称喇嘛塔,是藏传佛教的塔,主要流传于南亚的印度、尼泊尔,中国的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区,直接来源于印度的窣堵坡。覆钵式塔的造型在北魏时期的云岗石窟中就有出现,早期流入中国西藏,再从西藏流传至其他地区。随着窣堵坡在中国逐步演化为中国的宝塔,印度的窣堵坡也在不断演化,并在元代随着喇嘛教的兴盛,再一次传入中土,并开始大量在汉民族地区出现。覆钵式塔是一重实心的建筑,供崇拜之用。被用作舍利塔,还可做僧人的墓塔。其形体大小不一,中国现存最大的覆钵式塔是建于元代的北京妙应寺(白塔寺)白塔。除此以外还有北海公园的永安寺白塔。而香泥小塔也都是喇嘛塔的式样。 ◎白塔始建时间考:近人王振世的《扬州览胜录》记载:“白塔在莲花桥侧莲性寺内,一称喇嘛塔,系旧塔基建造,旧塔建于何年,已不可考。按《扬州画舫录》,白塔系乾隆甲辰重修,仿北平北海喇嘛塔式造成。”乾隆甲辰也就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这一年是乾隆第六次南巡经过扬州,白塔的建造确实是与乾隆南巡有关。成书于乾隆六十年(1795)的《扬州画舫录》说的是乾隆四十九年重修,那么初建是什么时间呢?在清朝著名书法家、诗人王文治于乾隆十八年(1753)写的《扬州莲性寺同殷石琴、黄月波访刘南庐不值》一诗中,没有写到莲性寺白塔。而到了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漕运总督杨锡绂为洪赐仲写贺寿诗《洪赐仲,余老友也,以今癸未二月二日六十,因制小屏为诗以祝之》时,笔下已出现了“二分明月古扬州,白塔红桥侈胜游”的诗句。据此确认,瘦西湖莲性寺白塔,建造于乾隆十八年到乾隆二十八年之间。而清朝李斗在《扬州画舫录》第十四卷里说,乾隆二十二年(1757)莲花桥建成以后,“两岸皆建名园”,莲花桥北有“白塔晴云”一景,因隔河与莲性寺白塔相对而得名。据此,瘦西湖白塔应建造于乾隆十八年(1753)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间。这是扬州文史专家方晓伟通过对清人诗词考证而得出的结论。 ◎五十三参,《华严经·入法界品》云:善财童子最初从文殊菩萨处发菩提心,次第南行,先后向菩萨、佛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天神、地神、主夜神、王者、城主、长者、居士、童子、天女、童女、外道、婆罗门等五十三位善知识参访请教,并依教奉行,终于获证善果。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善财童子因此成为佛教虚心求法,广学多闻的典范。 ◎《扬州览胜录》,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十月初版,定价“国币拾元”,著作者“江都王振世”,发行者“江都风景委员会”,印刷者“业勤印刷所”,经销处有“江都风景委员会”、“扬社”、“绿杨旅社”、“寄园旅馆”、“扬州各大书局”。画册封面上有扬州名儒陈含光题写的“扬州览胜录”字样,字体浑厚秀拔、简净古朴,具浓厚的金石味。翻开内页,扉页为“目次”,陈懋森、王振世、熊育衡分别作序,董玉书题词。其后是“凡例”及十六幅风景图。十六幅风景图依次是“史忠正公遗像”、“梅花岭史忠正公墓”,“大虹桥”、“熊园”、“董井”、“徐园”、“长春岭(小金山)”、“莲花桥、凫庄、白塔”、“功德山”、“蜀冈法静寺门前左壁淮东第一观石刻”、“蜀冈平山堂第五泉”、“文峰塔、福缘寺”、“旧万福桥”、“新万福桥”、“木兰寺之古石塔”、“邵伯市之船闸”等景点。此书出刊时,正值抗战时期,画册将明末著名的民族英雄史可法遗像及墓地作为首张风景图,意欲激发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及爱国热情。《扬州览胜录》正文首先是卷首,其后分为七卷,共涉及160余处名胜古迹。分别为卷一北郊录上,有“瘦西湖水道源流”、“湖山识略”、“史阁部祠墓”等景点;卷二北郊录下,有“高咏楼故址”、“水竹居故址”、“蜀冈三峰”、“平山堂”、“画师石涛上人墓”等景点;卷三西郊录,有“廿四桥”、“画师查士标墓”、“画师陈若木墓”等景点;卷四东郊录,有“邵伯船闸”、“邗沟大王庙”等景点;卷五南郊录,有“文峰塔”、“秦园”、“高旻寺之天中塔”等景点;卷六新城录,有“董子祠”、“画师罗两峰故宅”、“个园”、“何园”、“安定书院故址”、“梅花书院故址”等景点;卷七旧城录,有“小秦淮”、“小盘谷”、“南门观音楼”、“旌忠寺”、“古木兰院”、“西方寺”等景点。每一处名胜古迹均用详尽笔墨记之。其后是江隐庵作后序。在《扬州览胜录》的最后部分,从“银行”、“绸业”、“南货业”、“米业”、“银楼业”、“中西药业”、“书业”、“香粉业”、“纸业”、“古玩业”等各个方面,详细叙述了当时扬州城的“商店要览”,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游生活指南。封底是版权页。 ◆王振世(1877~1954),字铎生、度生,号洁斋,扬州人。清末诸生,授徒自给,潜修学业。工吟咏。暮年境益困学益进,暇与冶春后社成员联咏,颇多杰作。留心地方掌故,辑有《扬州览胜录》三卷,可与李斗《扬州画舫录》并传。著有《巢凤斋诗集》,存抄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