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大评级机构是市场动荡的推手

 changanqf 2016-04-17

三大评级机构是市场动荡的推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1日 10:26  东方网-文汇报

  美国三大评级巨头根据自己的“需要”编制了自认为合理的可能的现金流测算模型,这个模型尽管可以很漂亮、很复杂,但其本质是可以让他们随心所欲。我们需要全面认识资信评级业的作用,认清美国三大巨头垄断信用评级的弊端,支持自己的评级机构发展,避免外国评级机构在中国市场上兴风作浪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有些身影一直在其中闪烁不定,那就是美国的三大评级机构。

  连续调低评级触发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从一开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就与评级机构对于主权信用的评级有密切关联。去年12月7日,标准普尔下调希腊信用展望级别为负面;次日,另一家机构惠誉将希腊主权信用级别由A-下调至BBB+;随后于12月22日,穆迪则将希腊短期主权信用级别由A-1下调至A-2级。正是这连续的主权信用级别下调,使希腊马上陷入了政府融资成本被抬高的困境,眼看到期的债务无法通过市场再融资来偿付,只好求助于其他官方资金的援助——因为信用级别的调低意味着风险增高,筹资所需付出的风险贴水也要提高,这将大大增加政府的利息负担,为已经捉襟见肘的财政赤字添加压力。这种困境下,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在市场上发酵,并产生了连锁效应。

  毫无疑问,欧盟的迟钝反应和欧元区内部的制度性约束,使得欧元区和IMF的救助决定姗姗来迟,以致后来出台的1100亿欧元救助计划不仅没能缓解市场的担忧,反而进一步加剧了不安情绪。所谓“欧猪”国家的债券价格不仅没有稳定,反而大幅下跌,欧元汇率也跌至一年来的新低点;进而,不安情绪扩散到股票市场,引起全球股市不稳。

  但除此之外,笔者要强调,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评级机构并没有因为欧盟和IMF提供援助资金而将希腊的信用级别稳定在原水平上,标准普尔却进一步将希腊的主权信用级别从BBB+级下调至BB+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垃圾级别。BBB与BB的差异很大,是金融市场公认的投资和投机的分水岭。调低至BB+级,就等于告诉市场:希腊主权债务已经不具备投资价值,只有投机价值。同时,标准普尔进一步将葡萄牙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A+调至A-,短期主权信用评级从A-1下调至A-2,将西班牙主权长期信用由AA+下调至AA级。标普的这些调级动作,再次引发了市场动荡。最终欧盟与IMF经过连夜磋商,在5月10日凌晨提出了7500亿欧元的救助计划,才将市场暂时稳定住。

  利益决定了三大评级机构不可能公正

  这种由评级公司引领的市场动荡,看似是纯粹的市场行为,其实背后的各种利益博弈非常复杂。我们似乎无法指责三大评级公司,他们仍然享有金融市场上的话语权,尽管人们还清楚地记得他们在短短两年前的美国次贷危机中扮演过的不光彩角色——正是他们,将次贷资产支持的证券化产品评为“高级别、低风险”的资产,让投资人忽略了风险,从而遭受巨大损失。他们似乎并没有吸取教训。这一回,这些评级机构对部分欧洲国家的主权信用做到了适时、恰当的风险披露吗?非也!按照我的观察分析,三大机构早就知道希腊隐瞒债务规模的实情。根据客观公正的原则,他们应该早在两三年前就提出警告,将希腊的主权债务级别下调,给投资者适时的提醒。但是,评级机构的盈利模式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这样做,因为他们的利益是与投资银行一致的,他们的收入来自于为投资银行的发行业务提供信用评估。当投资银行在帮希腊隐匿债务、发行债券时,评级机构需要用最高的评级促使大家放心认购。后来,当高盛们不再帮希腊做隐匿债务的业务后,就需要唱衰欧洲负债率比较高的国家,从风险溢价中获利,这时就要评级机构降低这些国家债券的信用级别来配合。本来,如果用客观标准评价,当一个国家获得国际组织的备用信贷支持,起码短期内这个国家的主权债务不会发生任何到期不能偿付的风险,其信用级别完全可以维持稳定,但三大评级机构却继续把评级压低。

  三大机构评级时,似乎根本不看实际的负债比率以及经济基础支持的偿债能力,而根据自己的“需要”编制了自认为合理的可能的现金流测算模型,这个模型尽管可以很漂亮、很复杂,但其本质是可以让他们随心所欲。否则,美国的联邦赤字2010年已经高达GDP的10%,债务规模已经占美国GDP的95%,三大评级机构完全应该将美国的主权信用级别从AAA降下来。中国拥有2.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政府负债只有20%左右,但是标普给中国的长期主权信用只有A+。有人说是“双重标准”,其实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标准,那就是以他们的利益为标准。

  对评级行业须加强政府监管和国际合作监管

  这促使笔者对金融市场的评级作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国际上现行的评级机构运行模式是这样的:评级机构评级并发布,为投资者提供参考,但投资者在使用评级服务时无需支付费用,费用通常由筹资者,即发行者支付——这在理论上就构成了一个利益的背离问题,即收取发行者的费用后,评级机构的服务到底是为了谁?上面提到的美国三大评级巨头的利益与投资银行巨头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所以,他们不会为投资者提供公正客观的评级服务。

  评级机构如果获得了政府监管机构的资质认定而开展评级业务,他们的评级如果是为金融市场的广大投资者提供风险评估的服务,这种服务实际上就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因此,具有政府核准的资质的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被赋予了公平、公正、公开披露信息的使命。因此,对资信评级行业需要更加严格的政府监管,跨国的业务则需要国际合作监管。

  中国的资信评级业相对年轻,还处在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全面认识资信评级业的作用,认清美国三大巨头垄断信用评级的弊端,支持自己的评级机构发展,避免外国评级机构在中国市场上兴风作浪。

  (作者为上海市信用服务行业协会副会长、上海远东资信评估公司总裁、博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