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扬州大明寺寺庙古迹

 高山仙人掌 2016-04-17
大明寺门额 寺门面南黄墙山门,正门上额“大明寺”三字是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集隋朝《龙藏寺碑》而镌,字体古风流溢。

  栖灵遗址牌楼 大明寺山门前有一座庄严典雅的牌楼,四柱三楹,下 石础,仰如华盖。为怀古栖灵塔、栖灵寺而建。中门之上朝南有篆书“栖灵遗址”四字;又因旧属大仪乡丰乐区,因此朝北有篆书“丰乐名区”四字。朝南、朝北篆书皆光绪年间盐运使姚煜手书,字体雄美。

  

  石狮 大明寺牌楼前两侧面南雄踞石狮两只,为清代乾隆时重宁寺遗物。 1949年后移至渡江桥,不久一石狮被车撞入运河,1961年钱辰方市长遣人打捞, 遂将两只石狮移至大明寺门前。石狮按皇家园林规格而镌正头。造形雄健,蹲身、直腰、口微张、牙咬合、前爪平伏、傲视远方。

  淮东第一观石刻 嵌于大明寺山门外东偏壁上面南。此石立于雍正年间。由 扬州知府襄平高士钥提议用秦少游赞颂之句意“淮东第一观”而书刻,书法由金坛书法家蒋衡书写,立石资金及布局由光禄寺少卿新安汪应庚承设。 北宋时扬州属淮南东路瞎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辙(字子由)与大诗人秦观(字少游)畅游平山堂,二人作诗唱和。 自此,大明寺平山堂之景以推东第一观而闻名天下。

  山门殿 清代建筑,面阔三间,单瞻硬山,兼作“天王殿”。殿内正南雕佛龛供 弥勒佛坐像,佛左手握布袋.右手持佛珠。他是释迎牟尼的弟子阿逸多。两侧有一副对联:“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此联与河南白马寺内对联相同,为明太祖朱元障所撰。北面站像是韦驮天将,左手擎须弥山,右手按“降魔杆”,护持大佛讲经说法,称0神。殿之东西次间塑四大天王像,即: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能护持国土;南方增长天王,手按宝剑,能令人善根增长;西方广目天王,左手持宝珠,右手握龙,能静眼观察,护持民众;北方多闻天王,左手按银鼠,右手持伞,能护待人民财富,多闻福德。 。

  大雄宝殿 殿前庭院东有百年桧柏,西有百年黄杨.当中置有两尊宝鼎,一为 1981年秋月,住持能勤暨两序僧众立;一为1987年夏月,住持瑞祥、监院修文暨两序大众敬立。大雄宝殿为清代建筑,面阔三间,前后回廊,檐高三重,歇山灰瓦屋面,漏空花脊。二层檐下悬“大雄宝殿”横匾。前后附加硬山披廊,内檐配二十四扇门格,后沿墙正中设门以通后院。屋脊高处嵌有宝镜,阳有“国泰民安”四字,阴有“风调雨顺”四字。照佛家所说,大雄宝殿与天王殿诸佛诸神,保护着人间国泰民安、风调两顺之重任。大雄宝殿内法像庄严,经幢肃穆,法器俱全。正中坐于莲花高台之上的释迦牟尼佛,即佛祖如来,亦称大佛,尊称大雄,意思是赞他像雄狮、像大勇士那样,一切无畏。

  大佛两侧站像是大佛的十大弟子中的两位,东侧是迦叶,西侧是阿难。大佛东首坐佛是药师佛,主管“东方净琉璃世界”;西首坐佛是阿弥陀佛,主管“西方极乐世界”。佛坛背后是“海岛观音”泥塑群像。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上首菩萨,表现一切佛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最切者. 深受民众敬仰。四周根据《华严经》七十三卷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塑106尊神 像。寺内僧人甚众,香火不断,每年除夕举行撞钟活动,中外嘉宾,咸集于此求多福。

   藏经楼 由清初“福缘寺”残存的藏经楼拆迁而来。1985年4月投资40万元 重建而成。藏经楼面南二层五楹.九架梁,单檐硬山,漏空花脊。轩敞疏廊,楼前筑月台,围以石栏,两侧砌有石阶。屋脊之上阳嵌“0常转”四字,阴刻“国泰民安”四字。正厅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白玉坐像,坐佛乃香港弘勋法师 赠送。坐佛东侧供白玉卧佛祖师,白玉卧佛原系缅甸赠送高 寺,藏经楼建成后,高 寺转赠给大明寺。“藏经楼”匾额由赵朴初会长题书,藏经楼正厅两侧赵朴初集金刚经句题联为:“当知是处恭敬供养,不可以百千万劫说其功;若复有人受持读诵,已非于三四五佛种诸善根”。匾额及对联款署佛历二干五百二十九年。(大佛生于公元前544年四月初八,大佛出生之年为佛历元年。藏经楼于1985年建成即佛历2529年)

  平远楼 此楼位于大明寺庭院东侧“文章奥区”内,现为大明寺贵宾接待处。平远楼高三层,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楼下前置卷棚廊,二楼槛窗横陈,三楼正中悬“平远楼”匾额。此楼初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由汪应庚建平楼,其孙汪立德增高为三层,取宋代画家郭熙《山水训》中:“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 远。”以此句意命名为“平远楼”。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治年间两淮盐运使方浚颐重建,增题“平远楼”额。光绪、宣统之际,楼已荒芜,民国二十三年王茂如修复。1957年牮正维修。

  印心石屋 此巨碑来历为:清代嘉庆年间进土陶澎,道光时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其原籍在湖南安化县,寓居洞庭资水畔,两岸石壁,屹立如重门,澄潭潆,深数十丈,有石出于潭,方正若印,名曰“印心石”。陶澎幼时随父读书,书斋在此石北岸,名曰“印心石屋”。陶澎在嘉庆年间著有诗钞初集,以《印心石屋诗钞韧集》名其集。后又著《印心石屋诗集·奏议》等。道光十五年(1835),宣宗召见陶澎,问其家世里居,得知“印心石屋”来历,为陶澎题御书“印心石屋”越五日后又复赐窠大字“印心石屋”。陶澎为感皇恩,于道光十六年在其家乡湖南省安化县北百二十五里一都资水南岸制“御书崖”摹“印心石屋”四字于其上;另制巨碑数块置于所管瞎之大都市之。今江苏省南京、苏州、连云港等地均有此巨碑。在江苏省内保存最完好的“印心石屋”巨碑,在扬州大明寺内。背面不仅刻有《印心石屋山水全图》、《印心石屋南宴全图》。而且刻有《奏折》、《跋语》和《勒石平山堂后记》,惜已部 分漫漶。

  琼花 亦称聚八仙。在平远楼大院南隅有一株康熙年间大明寺住持道宏掸师手植的琼花,已逾三百年之久,却依然茎叶繁茂,是省级保护之名贵花木。琼花在每年五月盛开.花开时八朵五瓣,聚时如联珠,花美似玉蝶群舞,花香幽雅情怀。琼花在秋季硕结红果,匀桂花争艳。琼花在扬州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北宋文学家王禹 曾作《后土庙琼花》诗二首,诗云: “春冰簿薄压枝柯,分与清香是月娥;忽似暑天深涧底,老松擎雪 白婆婆。” “谁移瑶树下仙乡,二月轻冰八月霜;若使寿阳公主在,自当羞见 落梅妆。” 当时扬州仅有一株琼花,为唐人所植,韩琦有诗云:“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年年后土祠,独此琼瑶贵。” 欧阳修知扬州时,曾在琼花生长处建“无双亭”,并赋诗云: “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 广陵春。” 琼花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1985年7月18日经扬州市第一届人大常委 会第1会议决定:扬州市市花为琼花。

  中日友谊莲 中日友谊莲 早在1200多年前,鉴真东渡时曾把扬州的莲种带去,种植在奈良唐招提寺内,称“唐招提寺莲”。1918年,孙中山将我国辽东半岛在普兰店出土的四粒古莲带到日本,经日本生物学家大贺一郎博士推算,这四粒莲种乃千年以上古莲,大贺一郎把它与“唐招提寺莲”杂交而成新株,取名“孙文莲” 即唐招提寺青莲”。1950年大贺一郎在日本发现了一粒两千多年前的古莲,就与“孙文莲”杂交再次获得成功,即以“大贺莲”名之。1963年,大贺一郎将一百粒“大贺莲”种子赠郭沫若,郭沫若转交武汉植物研究所培育,武汉植物研究所莫山教授以大贺莲作母本、普兰店莲作父本进行杂交 培育成新的品种,取名为“中日友谊莲”。1980年春,为庆贺“日本国宝鉴真和尚像中国展”来扬州大明寺展出,武汉植物研究所派专人把唐招提寺莲、康招提寺青莲、中日友谊莲三个莲花品种送到大明寺。扬州市园林管理处选择配置了三只明、清时代的亩石盆,将这三塘珍贵莲花 安置在平远楼庭院前。平远楼前东侧为“唐招提寺莲”西侧为“唐招提寺青莲”,中间为“中日友谊莲”。

  邓石如篆书碑刻 邓石如,安徽怀宁(安庆)人,生于清乾隆八年,卒于嘉庆十年。初名“琰”,因避仁宗讳,后以字行,更字顽伯,别号完白山人、岌游道人。大明寺东侧晴空阁北院东廊壁嵌邓石如篆书《心经》碑刻,乃国内篆书之宝。此碑书刻精湛, 章法雄浑茂密,为山人第一杰作。在大雄宝殿东廊南壁面北,还嵌有邓石如篆书石刻一方,文曰:“岂有文章惊海内,更携书剑客天涯。”

  大明寺位于扬州城区西北郊蜀冈风景区之中峰,是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的游览胜地。大明寺古有扬州第一名胜之说。大明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故称“大明寺”。隋仁寿元年(601),文帝杨坚六十寿辰,诏令在全国三十个州内立三十座塔,以供奉舍利(佛骨)其中一座建立在大明夺内,称“栖灵塔”。塔高九层,因寺从塔名,故“大明寺”与“栖灵寺”并称;又因大明寺在隋宫、唐城之西,亦称“西寺”。

    唐天宝二载(743), 大明寺律学高僧鉴真大师应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的邀请,为弘扬佛法,首次筹划东渡日本。其后历经十年艰险, 先后五次失败,终在唐天宝十二载-日天平胜宝五年(753), 东渡日本成功。鉴真大师为中日友谊开辟了新的篇章。

    唐会昌三年(843), 栖灵塔遭大火焚毁。会昌五年,武宗诏令毁全国大寺四千余所、中小寺院四万余所,佛教徒称之为“会昌法难”,大明寺未能免于此难而遭毁坏。唐末吴王杨行密兴修殿宇,并更名为“秤平”。

    宋景德年间,僧人可政化缘募捐。集资建塔七级,名“多宝”。真宗赐名“普惠”。寺庙自宋末历经元朝至明初沿称”大明寺”。

    明天顺五年(1461),僧人智沧溟决心重建庙宇,经师徒三代经营,规模渐复;后经变乱,塔寺变为荒丘。万历年间郡守吴秀建寺复垲。崇祯年间巡漕御史杨仁愿又重建寺庙。

    清康熙、乾隆二帝多次南巡维扬,寺庙不断增建,规模逐步宏大,光禄寺少卿汪应庚费力颇多,大明寺遂成为杨州八大名刹之首。雍正帝曾题联“万松月共衣 珠朗,五夜风随禅锡鸣。” 乾隆帝曾题额“蜀冈慧照”题联:“淮海奇观别开清净地,江山静对远契妙明心。”清廷因讳“大明”二字,曾沿称“栖灵寺”。乾隆三十年(1765),当高宗第四次巡游扬州时,御笔题书“敕题法净寺”(敕:皇帝号令)。其实大明二宇并非指大明王朝,而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的年号,与大明王朝相隔千载。咸丰三年(1853),法净寺毁于太平军与清军之兵燹。同治九年(1870),盐运使方浚颐重建。

    民国二十三年(1934),-中央执行委员邑人王柏龄(字茂如)一度重修寺庙。民国三十三年,大明寺住持昌泉弹师与程帧祥募集资金,由王靖和董理工程,重修庙宇佛像。1951年修建寺庙。 1957年8月,法净寺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又重修寺庙。1966年,文革浩劫时期,“-”以破四旧为名,要砸烂寺庙佛像。出于-总理的电谕,要坚决保护大明寺文物古迹。地方政府采取封闭庙宇的措施,因此寺庙才幸免于难。 1973年,鉴真纪念堂建成。1979年3月,寺庙全面维修,所有佛像贴金箔,此后至今寺内香火不断,中外宾客云集于此以祈求吉祥。1980年,为迎接鉴真大师像从日本回扬州“探亲”又将“法净寺”复名为“大明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