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奇门冷兵器考 | 考据

 西风斋 2016-04-18

四象标龙棍按:今天这篇有关古代奇门兵器考据的推送是我最近刚认识的好朋友非想兄写的。说来也巧,上个月我写《恐龙!》搞了个小抽奖,中奖者正是非想兄,在问询快递通讯地址的时候我同非想兄聊了起来,而且还聊得十分投机,其中就聊到了影视作品中的奇门兵器,但这方面非想兄已经可以为我师了!

非想君长我几岁,热爱日本文化,看片和各种艺术各种考据。在这些方面都很有研究,其中许多领域都是我从未接触过的。非想兄有个很厉害的公众号,叫做“七寸丁(nail-7)”十分值得关注。各位朋友一定要点进去看看。

非想君的新浪微博名为:非想_爱心觉罗,欢迎各位朋友关注!

关于中国古代的冷兵器,我们通常会说: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其实这大多是演义小说、评书相声对兵器艺术加工衍生出许多的兵器。再有就是民间武术爱好者发明的一些习武器械,其中多为农具改装或小说家的想象产物。下面来看下各种奇奇怪怪的兵器:

槊是由魏晋南北朝发展到隋唐为顶峰的一种重型骑兵的常规武器,《通俗文》记载:矛长丈八谓之槊,简单的理解就是矛的加强版,为了适应中原地区大规模的骑兵作战,槊产生了两种显著的特征:

东汉水军大槊

1、槊的刃宽锋长,锋刃可长达50-60cm,杀伤力远大于矛、枪。日本战国时期第一猛将本多忠胜有一把晴蛉切,因其蜻蜓落在其锋利的刃上都会被斩断,故而得名,与御手杵和日本号合称为天下三大名枪。晴蛉切的锋刃就长达55.6cm,已达到了槊的标准。据说加上长杆的长度有6m,但据说这位号称“日本张飞”的本多忠胜身高只有1.4m,他如何能挥舞军刃驰骋沙场这至今是个谜。

晚年的本多忠胜因体力不支削掉了枪尾的三尺长度

2、槊被称为贵族武器,因为其打造工艺很复杂,要取上等的柘木做主干,剥成粗细均匀的篾,再用油反复浸泡,泡到不再变形、开裂为止,再用葛布层层胶合,再经过桐油浸泡等工序才能制出。《水浒传》中“百胜将”韩滔用的是一杆枣木槊,征辽时期的番将乌利可安用的是一杆纯钢银枣槊。

马槊在唐朝已经成为一种常用兵器,尉迟敬德、程咬金、秦琼都是使槊的高手,他们作为唐太宗的骑兵主力组成了著名的玄甲队。史书记载尉迟敬德“擅解、避槊”。齐王李元吉也对自己的槊技很骄傲,但在李世民的示意下,尉迟敬德竟在演武中夺取了李元吉的长槊。之所以提到槊,是因为他在后世的演义小说中产生了几种变体:

枣阳槊 :槊与狼牙棒的结合

隋唐时期的勇将单雄信也是用槊高手,《资治通鉴》记载“雄信骁捷,善用马槊,名冠诸军,军中号曰“飞将”。在《说唐全传》中单雄信被塑造成黑道五路总瓢把子,人送绰号”赤发灵官“,他的槊名为金钉枣阳槊,槊头为圆形如枣的铁锤,上面密布六排铁三钉,重达120斤。《酉阳杂俎》记载他将伐枣树砍伐作为枪杆,造一重达70斤的枪头,称为寒骨白。可以看到槊在此时被演绎成类似狼牙棒的重型武器。

电视剧中还原了这种夸张化的槊

在游戏中,女体化单雄信干脆拿了个带钉的大棒槌

娃娃槊-独角铜人

槊锋的巨大化逐步演化为一种奇葩兵器:娃娃槊,又名独角铜人。在《说唐全传》、《荡寇志》这类夸张到不怕事儿大的娱乐型古典小说中,为了突出一些力大勇猛将领的气质让他们使用一种铜制人形兵器,梁羽生作为老派武侠作家也继承了这种不实用又傻里傻气的兵器。

这位少数民族大哥手里拿的就是独脚铜人

《说唐》中的隋唐第二好汉宇文成都使用了风驰鎏金镋这种兵器。外观上看形似叉,上有类似鹿角般扭曲的利刃。镋/镗是长重器械 ,多为力大身高者使用。

女体化宇文成都

但其实这是明代才有的抗倭时的兵器:狼筅或狼牙筅,明朝矿工起义军由农具改装发明,后为戚继光抵抗倭寇时所操练“鸳鸯阵”的武器配置之一。其械形体重滞,械端有数层多刃形附枝,呈节密枝坚状。

鸳鸯阵模拟复原图

《水浒传》后半部罗贯中续写的部分更注重奇技淫巧,其中淮西大寇王庆的部下有号称纪山五虎的五个偏将,其中一个名为袁郎的使用了一种兵器叫做水磨炼钢挝。挝古通“抓”,从形态上是一种类似铁爪的兵器(如下图)。而在后世的演变中形成了笔撵挝的形态。

笔撵重挝

关于笔挝只能在判官笔的词条中看到这样的描写:笔挝亦为古兵杖之一,形式奇特,长一丈三尺,柄端安一大拳,拳握一笔,纯以铁制,其重量不亚於斧钺,旧式仪仗中时见之。

这种说法无稽可考,只能看出这是一种头为拳头形状,拳内握着铁钉的奇怪兵器,这在古代非主流小说中又被称为禹王槊,在一种演义说法中是十三太保李存孝的兵器。但显然这种兵器是非常不实用的,只能在想象中存在。

蒺藜骨朵

这个其实就是带刺铁锤的变体,最早是西羌传入,在小说中主要是异族的武器,《三国演义》中描写五溪蛮族首领沙摩柯”生得面如噀血,碧眼突出,使一个铁蒺藜骨朵,腰带两张弓...“《水浒》中方腊手下两个唤做雷炯、计稷的将领也各会使一枝蒺藜骨朵。

不同的兵器往往带有各自的性格属性,这是为了加强使用者人物辨识度的手段,比如:

刀:通常是沉稳有威严的武将所用。最为代表的《三国演义》中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值得注意的是关羽在日后的小说形象中形成了许多复刻版人物,如《水浒传》中的大刀关胜、《说唐》中的大刀王君可。

斧:多为莽撞、有勇力的悍将所用。如《水浒》中的索超、《说唐》中的程咬金。《西游记》中的巨灵神。

锤:和斧的兵器性格差不多,大多出自《说唐》中的一系列猛将。另《三国》中有一位虚构武将武安国(武安为复姓)也使用过一种长柄铁锤,长柄锤的来源应该是一种古老的兵器殳,无楞,主要用于击打。

女体化李元霸

枪、戟:多为英气凛凛的帅哥型武将所用。如《三国》中的赵云、吕布。《水浒》中的花容、徐宁、吕方、郭盛。《说唐》中的罗成、薛仁贵。

关于戟这种兵器,实际上是戈和矛的合成体,它既有直刃又有横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因此戟具有钩、啄、刺、割等多种用途,其杀伤能力胜过戈和矛。

在小说中多为方天画戟或画杆描金戟,得名于戟身多绘有花纹。如吕布使用的方天画戟是其实是小说中虚构的产物,方天戟一般是双月牙,而单月牙的成为青龙戟,下图高希希版《三国》吕布使用的是青龙戟,这与原著是不符的。

其中有少数武器几乎是专属武器:

如三尖两刃刀是二郎神杨戬的代表,《水浒》中的天目将彭玘则是二郎神的复刻人物。如锏则是秦琼是专属。

张彻《五遁忍术》中出现的三尖两刃刀

镗是宇文成都的专属,隋唐第六好汉伍天锡亦有混天镗,是为双镗,由于版本的不同又名半轮月混元鎏金镗。

猪八戒的九齿钉耙也是独一份。《封神演义》中的巨人邬文化、《说唐》中的大肚天王史大奈也使用过类似钯的排扒木。

锏出于晋唐之间,以铜或铁制成,形似硬鞭,但锏身无节,锏端无尖。鞭与锏历代视之为杂兵,因为在短兵器中不及刀、剑用之广,多配伍长兵器做辅助用。

图为龙吞锏,图片文字来自@五岳散人的微博:鞭锏都是对付硬甲的。锏是凹面的,鞭是凸面的,锏身多为方形,鞭身多为圆柱体(好像很邪恶的感觉)。鞭在武术里有软硬之分,锏则都是硬的。

徐克在《通天帝国》中虚构的亢龙锏:锏内部有刺滑,是一个机械设置,开启后剑柄处可以发出高频率的震动,触碰其他兵器时,凭借手感和声音的变化中可以找到其他兵器中的裂缝,此时在这个位置猛的一击,便会自裂缝断裂开。

女体化秦琼使用了夸张化的巨锏

兵器被美化后往往有专属的形容词前缀:如《说唐》中罗成的枪为五钩神飞亮银枪、秦琼的虎头皂金枪等、李元霸的擂鼓瓮金锤等。

女体化罗成

戈、矛、枪

关于常规兵器,也不是我们在小说中看到的那样,古代战场的武器根据兵种、兵器材质、冶炼技术的不同更注重实用性。戈,作为最古老的长兵器盛行于商朝至战国时期,是当时兵车战的产物,戈并没有用于刺杀的尖刃,主要依靠其名为援的横枝来杀伤敌人,利用战车的突进,发挥勾、啄、撩、拨等功能。

对于矛的形象,我们的印象是张飞的丈八蛇矛,但那只是异形的矛。矛的原始形态可以理解为无缨的枪,在侠义小说中带红缨(血挡)的枪多为常规兵器,但小说里枪的杆多为柔韧的木制品,强调灵活性而不适合上阵杀敌。矛在战场上的刺杀功能弥补了戈的不足。

商朝的阔叶铜矛发展成为战国时的窄叶铜矛,更为锋利

除了现实中兵器被艺术改造,老一辈评书表演艺术家、武侠小说中早期的北派五大家等也把一些武术技击兵器加工成五花八门的外五门奇兵,如:子母鸡爪鸳鸯钺、点钢双镢、分水峨嵋刺、日月五行轮、太极图、鹿角棒、三尖匕首钺、跨虎双栏、铁扇、铙钹、铁胆、金如意、紫竹钓鱼竿、雷阵挡等等,我们以后再谈。

-THE-END-

「七寸丁」

用你的拇指爱抚非想君的二维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