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辨识红山真品——《红山宝笈》

 芝润斋 2016-04-18

 [转载]辨识红山真品,编制《红山宝笈》

    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引领者,红山玉器是中国玉文化的第一高峰。

    玩红山是玩文化,玩智商,玩心态,玩境界的。红山文化收藏家应该是了不起的发现者、创意者和高级脑力劳动者。

     文明的坐标是由文物来标识的。请记住:旧货、老破烂是绝不能和古董、文物划等号的。文物、古玩一定要具有艺术、文明的信息,红山文化玉器更加应该如此。
    红山玉器,是真是假,见仁见智,曰朱曰墨,各人各说,都没有根据,当今社会,谁能定判?我们无法知道红山古玉宽度有多少,但是我们可以追寻古玉的“源头”。这源头就是文化,红山玉器是离不开文化这条“脉”的。
    作为一个红山玉器收藏者,没有一定的学识是不会成功的。我观今日圈内的一些所谓“收藏者”,投机心理太强而国学根基全无,名利迷心而情趣不达,一朝有遇则倾其所有,自被人诓而又欲蛊惑天下之藏者,此诚近十年来红山文化收藏界之奇观也。
  

       在一个真正的红山玉器收藏家的眼中,红山玉器没有开门不开门之分,没有高仿低防之别,更没有主流非主流之辩,有的仅仅是真假之定,新老之判。

    
    不是所有的红山文化时期的东西都具有收藏价值,如果红山的东西都如同那些烂石枯骨,那红山就不会让那么多人魂牵梦绕了。红山玉器品质、档次之间有云泥之判,价值则有天壤之别。所以收藏红山玉器应遵循真品的原则,在此基础之上力求具备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的精品,具备典型性、精美性、珍稀性和新中见老的极品。

 

     

考古发现的器物可以说连千分之一都不到,很多东西在考古上就是空白。考古发现为什么会出现某些“空白”?这是由于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文物考古就有一条规定,那就是不主动进行考古发掘。

为什么做这样的规定?主要原因在于当时虽然盗墓的现象不多,但考古工作者光抢救基本建设、土木工程中的出土文物都忙不过来。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不仅全国的各种土木工程量更多、更大,同时盗墓情况空前猖獗,考古队光去“善后”都来不及。但事实上考古队所能抢救到的好文物已经所剩无几了,很多东西都“流落”到民间,甚至流失海外,这其中自然也包括红山玉。
古玉专家清清楚楚地看到,原来在考古发掘中没有出现过的东西,许多新的器型,许多不曾见过的形制和纹饰,不仅在民间有,而且品类非常多。但因为它们并非考古发掘品,这些东西都没有“出生证”;另外,有的考古工作者、有的博物馆工作者为了守护“个人的阵地”,凡不是考古出土的东西都一概不承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民间收藏的红山玉器,数量、品类、等级不可小视。

有人说红山文化玉器只有几百件、几千件,我曾到辽宁、吉林、内蒙等地做过调查,很多东西一看就知道是真品红山玉器。以红山文化数千年绵延不断的发展历程来说,如果其玉器总量不过万八千件,平均算起来,每年也就制作一件两件,这听起来就是个大笑话!考古资料上也明明白白地记载了,一次考古发现就有几十件,更不要说民间藏了多少宝。所以,对于不懂的东西,所谓的专家最好不要轻易去否定。假如存世的只有千八百件红山玉真品,那么那些“赝品”你敢让它流出海外吗?再以另一个角度看,现在流出海外的很多宝贝,是不是就因为我们某些“专家”的无知才流出去的?事实上,现在国内外的一些集团,在拼命打压中国的民间收藏,就是想把这些我们老祖宗留下的财富打压成赝品后能以低价收购了去。所以我们现在要进行的是一场文化保卫战、文物保卫战。
目前,社会上有些人没有研究过红山玉器、不懂得古玉的变化规律,就对民间收藏的红山文化玉器产生怀疑甚至加以否定,我认为这种态度很主观、很没有科学根据,也是对祖先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漠视;玉器界有些所谓的专家,没有看过实物就轻率发言下定论,这种做法也很不慎重、很不严谨,而且其中某些人还可能是别有用心。
当然,民间收藏的东西,脱离了原来的地层,就有了一个鉴别真假的问题,因为现在的古玉造假的确也比较普遍。其实判断古玉的新老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古玉的新老,很大程度上依靠玉器本身的皮壳与包浆判断。所谓皮壳,是指长期的外在环境因素给玉器留下的陈旧痕迹或气息,而包浆,则是这一气息鲜明而突出的外部体现。由于埋藏环境的差异,有些出土古玉,其皮壳与包浆的表现形式会有非常大的差异。

鉴赏红山,在下借鉴大家的宝贵经验归纳如下:

看光气——红山之玉,委身于土,历之数千年,然一朝出土,则光华自现。虽偶朽如鸡骨,亦不失其光。然“光气”之谓,其华在“光”,其精在“气”也。如雾如烟,若有似无,须用心察之。有光无气,失之“贼”也。

看熟旧——前辈譬红山古玉之熟旧“如白水煮萝卜”,颇为形象。而古玉熟旧之原由,盖因岁月地理之煎熬,致玉肌松弛,外表观之,若水乳充盈。凡未经长期入土之玉,难成此状。唯“老料新工”之仿品,虽熟旧无异,须详察其工耳。

看皮壳——红山古玉之皮壳,乃数千年寒暑交替、水土侵蚀所形成,不同地域所出之古玉,虽年代相仿,亦皮壳不同。或水坑、或干坑、或沙坑、或碱土,各有其状。近年高仿,虽做皮工夫大有改进,对于明眼之藏家,亦不难识别——或沁浮、或皮燥、或色异、或神伤。

看工艺——今之高仿,舍利器而就手工,故仅以“新工”“老工”为标尺,已非良策。然仿品以利当先,手工故可学,手艺难到位。如对比真品之工艺,仿品之陋毕现矣。

看规制——红山美玉为神灵巫王所专享,其规甚严,其制甚谨也。今之做伪者依图录仿之,然往往不合其矩也。惟感叹红山神工耳,诸多仿品,从未稍近之。

看神韵——形故可仿,神之难求。红山之玉工摒全神、穷心力而为之,或精巧绝伦,或质朴大方,皆神态盎然。伪品则或追形似而忘其神,失之拘谨;或臆其形而改其神,失之陋鄙。细品千年红山之神器,必不为宵小所欺也。

   与其排除红山仿品,不如追踪真品。为给民间红山真品发放“身份证”,红小山特发起红山藏友编订《红山宝笈》,收录民间红山玉器真品。《红山宝笈》乃效仿《石渠宝笈》,系民间红山文化玉器真品追踪档案。《红山宝笈》之序幕刚刚拉开,任重道远。望红山界有徳能之人续之,则红小山幸甚,《红山宝笈》幸甚,红山收藏幸甚。  

   其实尽早入录《红山宝笈》才是确定真品、防止被仿造的唯一出路。希望有能德之人响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