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西江月·平山堂》审美赏析

 高山仙人掌 2016-04-18

       苏轼《西江月·平山堂》审美赏析

苏轼《西江月·平山堂》审美赏析

  据《苏东坡传》记载,平山堂位于扬州西北的大明寺侧,是欧阳修庆历八年(1048)知扬州时所建。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自徐州调知湖州,也就是他第三次经过平山堂,而欧阳修已逝世八年。而此时的苏轼,政治处境艰难,重游故地,不由得想起自己的恩师欧阳修,于是有感而发,写下来这首词。全词如下: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词的上片写在平山堂看到欧阳修词作手迹而生感慨。词人写道:“三过平生堂下。”意思是说,我已经是第三次来到这平山堂了。因为在熙宁四年(1071),苏轼离京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由杭州作知密州,都曾途经杨州,来平山堂凭吊恩师,故之。词人接着说:“半生弹指声中。”也就是说,人生过得很快,弹指一挥间就走过人生的一半。这里,词人触景伤情,不但表现出自己仕途无尽的坎坷,而且也表现出对人生如梦的感叹。

接着上句写道:“十年不见老翁。”也就是说,在十年前,苏轼与欧阳修相见一面。然而,这一次相见却是聚会后的诀别。十年过去了,而今又来到平山堂,看到欧阳修书写的手迹,感叹万分。词人说:“壁上龙蛇飞动。”意思是说,欧阳修虽早已离开了我们,但在平山堂的墙壁上却刻有他亲书手迹。这手迹就是欧阳修的《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词作如下:

平山栏槛倚睛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词人苏轼面对欧阳修的书写下的手迹,眼前只觉龙蛇飞动,心随之而动,思绪万千,感慨不已。特别是词作中那个风流儒雅、豪放达观的“文章太守”形象,突出了欧阳修的气质与豪迈品行。可见,苏轼于欧阳修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词的下片写听唱欧阳修的词而生感慨。词人写道:“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词人说,我在此凭吊恩师欧阳修,不但看到了平山堂前欧阳修亲手栽下的“欧公柳”,也听到了歌女演唱欧阳修的词作。可以说,上片中写了欧阳修的手迹,所表现出来的是“龙蛇飞动”的大气与豪迈。睹物思人,借物抒情,而下片中的这几句写欧阳修离开我们十多年了,却“仍歌杨柳春风”。其中,一个虚词“仍”,不但表现出欧阳修的词作得到人们的喜爱,而且也表现出欧阳修在人们心中地位是很高的,得到人们的敬重。于是,词人最后写道:“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意思是说,不要说万事万物转眼而去,留下的就是一场空,即使没有转眼而去的,也是如同梦一样。这样的感叹就是由生命的短暂和生命终将一死而生发出来的虚幻感、虚空感。在苏轼看来,欧阳修去世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梦中,终归一切空无。词作的结尾,有感而发,从而表现出了苏轼人生无常而出世解脱的人生观。

在艺术上,这首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含蓄蕴藉,意蕴深厚;其次,注重形象,引典抒怀;再次,卒章显志,拓展情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